第46 课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简介和历史
《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简称SOLAS 公约)通常被认为是有关商船安全的最重要的国际条约。
由于“泰坦尼克”号海难,1914 年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版本,第二、第三、第四个版本分别于1929 年、1948 年、1960 年通过。
1960 年公约于1960 年6 月17 日通过,1965 年5 月16 日生效,是国际海事组织成立后的首要任务。
公约体现了在法规现代化和与船舶工业技术发展步调一致方面的显著进步。
公约定期修正的目的是保证公约与时俱进,但是实践证明修正程序非常缓慢。
显然要保证公约修正案在合理的时间内生效是不可能的。
因此,1974 年通过了一个全新的公约,公约不仅包括当时已经达成一致的修正案,同时还包括一个新的修正程序,即默认接受程序,(设定默认接受程序的)目的是保证修正案能够在规定的(可接受最短)时间内完成。
(默认接受程序)取代了修正案须经2/3 缔约国接受才能生效的要求,默认接受程序规定修正案在指定日期生效,除非在此日期前,收到一定数量的缔约国反对。
因此,1974 年公约己经更新修正过很多次。
现行公约有时被称作SOLAS 1974。
技术条款
SOLAS 公约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规定确保船舶安全所需的船舶结构、设备、操作等方面的最低标准。
船旗国有责任确保悬挂其国旗的船舶符合本公约的要求,而且公约中指明了数种证书作为该项得到实施的证明。
(公约的)监督条款还规定,如果有明确的理由相信船舶及其设备不充分符合公约要求,缔约国政府可以检查其他缔约国船舶,这项程序被称作港口国监督。
现行SOLAS 公约包括基本义务、修正程序等相关条款,公约后附则分为12 章。
总则
总则包括各类型船舶的检验和表明船舶与公约要求相符的文件签发。
这一章节中也包括对处于其他缔约政府港口船只的控制条款。
构造、分舱和稳性,机械与电气装置
客船水密舱室的分割必须保证船体发生假定的破损后,船舶仍能保持漂浮和稳定。
对客船水密完整性和舱底泵系布置,客船及货船的稳性也作了相关要求。
分舱度由相邻两个水密舱间允许的最大距离作为标准,随船长以及船舶所从事的营运服务而有所变化。
最高的分舱度适用于客船。
机械和电气装置相关要求的目的是保证在各种应急条件下维持对于船舶、旅客、船员安全至关重要的相关功能。
这一章中操舵装置的要求十分重要。
防火、探火和灭火
包括所有船舶防火安全条款以及客船、货船和油船防火安全的详细措施。
它们包括以下原则:在绝热和结构上将船舶划分为平面和垂直方向不同的区域;在绝热和结构上将生活区空间从船舶其他部分分隔开;探测区域内任意火源;区域内火源的限制和扑灭;逃生或灭火途径的保护;立即可用的灭火设施;可燃货物蒸气点燃的最小可能性。
救生装置与设备
本章包括不同船型救生装置和设备、救生艇、救助艇及救生衣等方面的要求。
“国际救生设备规则”详细规定了救生设备的技术要求,第三十四条规则强制所有救生设备和布置都必须符合“国际救生设备规则”的相关适用要求。
航行安全
第五章明确要求缔约国政府必须提供一些与航行安全相关的服务,并制定适用于所有航线、所有船舶的可执行条款。
这一点与公约整体上有所不同,公约整体上只适用于国际航线的某些种类船舶。
内容包括船舶气象、冰区巡逻、航线划定和搜寻与救助。
这一章还包括船长进行灾难救助、缔约国政府确保船舶安全配员的一般义务。
这一章强制要
求某些特定船舶配备航行数据记录仪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船舶安全营运管理
这一章要求强制执行“国际安全管理规则”,“国际安全管理规则”要求船舶所有人或任何承担船舶营运责任的个人(公司)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