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的探讨
关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的探讨
关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的探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 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 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 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
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 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 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 作用的关键举措。
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 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 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 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 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 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 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 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 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 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 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 争力。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 2015年钢铁产量出现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水泥产量出现自1990年以 来的首次负增长。 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 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 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
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 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 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 衡的内在要求。
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的必由之路。
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 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 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 爆发。 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 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 增长的重要推进器。 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 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
三、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 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 推进器。
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 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 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谢谢观看!
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 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 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 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 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 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 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 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
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 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根据国际经验, 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2013年后,我国新开 工房屋面积、住房销售面积先后出现负增长,汽车销售进入低增长阶段。 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 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 日俱增。 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 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 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 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 构性矛盾,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下行趋势。
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 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 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