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考核表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考核表

关于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调查报告
XXX
长期以来,公安机关运用治安调解手段化解了大量民间纠纷,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法律规定本身不够完善,民警执法素质不高以及对治安调解的研究重视不够等原因,实践中治安调执法工作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极大影响了公安派出所治安调解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治安调解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解任务繁重,影响基础工作。

公安机关设立了“110”报警台,
群众联系民警方便快捷,发生一般民事纠纷后,群众首先想到的是公安机关,因此,基层派出所为此耗费了大量警力和精力、就笔者所在的街道派出所而言,2009年上半年共受理纠纷86起,调解67起,可以说派出所70%以上的警力精力要用于应付各类民事纠纷上,这样就导致了派出所其他基础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调解难度大,效果不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纠纷的内
容和形式也日趋复杂,涉及民事、经济、土地、行政等多种法律关系,而派出所民警平时接触和学习较多的是有关刑事治安法律法规,对民事和经济法律法规了解较少。

并且民警没有受过严格而系统的培训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调解技巧,往往调解效果不佳,使有些纠纷久调难结,且警力陷入其中难以解脱。

(三)、重调解,轻调查取证。

实践中存在一种“重调解,轻取证“的错误
倾向,有的民警认为既然是可以适用调解的治安案件,到时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即可,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做调查取证工作。

一旦调解不成,事过境迁,该取的证据无法取到,不仅导致难以认定是哪一方的过错,造成案件调解不下去,而且等到要做出处罚决定时,也因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处罚不成,处罚不成就有可能引起群众上访,甚至派出所民警因此受到处分。

(四)、调解不够认真细致。

一些民警对调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将治
安调解工作与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结合起来,还有认识到搞好治安调解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没有认识到不及时解决或对纠纷处置不当,在一定情况下会转化为刑事案件,甚至会导致恶性事件、群众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经济秩序。

在执法中机械地执行法律规定,不认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调处工作,往往只是例行公事的征求当事人双方的意见,当事人愿意调解就调解,不愿意调解就处罚,有的调解则是走过场,未能真正化解矛盾。

二、解决办理治安调解案件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探索治安调解工作新机制。

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构
建大调解格局,变单一的治安调解为综合调解,形成多种调解主体协同作战、多种调解方式多管齐下的联动运作机制。

这样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公安机关摆脱被民间纠纷牵扯大部分警力的困境,
集中精力打击违法犯罪。

(二)、树立和谐社会意识,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调解工作。

和谐社会
的基础是“人和”。

“人和”的前提是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纠纷能够有效妥善预防和化解。

因此,在办理调解案件时民警应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意识,保证不简单地走过场,认真进行调查取证,耐心细致的做好治案调解工作。

(三)、要掌握治安调解的时机和技巧。

实际办案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我们既不能调解一至两次达不成协议就处罚,也不能一味调解,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如果当事人有达成协议的可能,多做调解工作也是必要的。

对于确实没有调解可能的案件,如双方分歧太大、拒绝调解、违反治安管理人拒绝认错、被侵害人坚决不谅解加害人等等,应当及时收集证据,及时处理,不要片面强调而久调不决,这样可能更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四)、加强对治安调解的监督。

治安调解虽然占用了大量警力,但与打击、
整治、破案、追逃等业务相比,调解工作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未受到足够重视,治安调解不作为考核指标,调解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立功受奖,违法调解行为也被排除在内部执法监督范围之外。

应将治安调解纲入公安机关年度执法考评和目标考核范围进行考核奖惩,对违法调解行为予以责任追究,从而提高治安调解工作的透明度,使治安调解工作规范化。

纲入公安机关年度执法考评和目标考核范围进行考核奖惩还可以提高公安民警做好治安调解工作的积极性,使民警更加重视调解,使调解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治安调解纠纷的素质要求:
(一)、知识要渊博。

针对当前治安纠纷类型增多、难度加大的趋势,基层
民警必须有一个渊博的知识结构。

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另一方面,还要多关注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多关注一些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判决或者调解的事例以及剪贴公众媒体刊登的服道,从中汲取营养。

必要时,可将书本随身带,一些报刊剪贴案例随身带,直接向当事人展示,增加说服力。

(二)、经验要丰富。

丰富的经验来源于实践。

基层民警在空闲时,要主动
积极争取与老民警、老调解员一起参加治安纠纷调解的机会,虚心请教,汲取他的优良传统和好的工作方法。

同时,基层民警要不退后、不怯场,主动加强自身治安调解能力锻炼。

同时,还要有敏锐的辨别是非能力,善于抓住矛盾主要方面,先主后次,先重后轻。

(三)、耐力要持久。

治安调解,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解决
的,有时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要远远大于侦破一起大案。

因此,对遇到的比较棘手的治安纠纷,基层民警必须在心理上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要有一般不成功调解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四)、条件要创造。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治安纠纷,不是单纯依照法律
法规所能调解结束的,必须用新思维、新举措实现治安纠纷调解工作的新跨越。

当前,弱势群体是治安纠纷调解工作中比较难做的对象之一,基层民警在开展治安纠纷调解工作时,要特别突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想方设法为弱势群体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暧,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通过自身形象、人格魅力等,产生亲和力,消除当事人对抗性和模糊认识。

(五)、说功要流畅。

当前,各级公安机关苦练基本功的目标是要解决“追
不上、打不赢、说不过”的现状。

由此可见,“说的过”本身说是基层民警的一项基本功。

一句话能将人说得笑起来,一句话能将人说得跳起来,在治安调解过程中,基层民警的说功,显得十分重要。

平时,基层民警在不同的场合,要多与熟人甚至陌生人进行口头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技巧,确保随时能说、会说,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出口成章、能说会道、具有幽默感的人民警察。

(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1、思想认识要高。

牢固树立矛盾纠纷无小事的理念,做到抓早、抓苗头,防止“民转刑”、“民转治”案件发生。

2、信息来源要畅。

建立以村治保主任、联络员、警务室民警为主的“三位一体”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及时掌握、收集、上报相关信息。

3、工作作风要勤。

在工作中做到“三勤”:腿勤,每周进村入户开展一次摸排;手勤,做好记录,建好台帐,做到底数清;脑勤,对各类矛盾纠纷分类整理,做到先重后轻,先急后绶统等兼顾。

4、工作方法要细。

各类上报和收集的矛盾纠纷案件,要做到先阶入,查明原因,妥善调处,克服武断作风,防止矛盾激化。

5、调处化解要早。

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台帐,明确案件责任人,明确调处期限,严禁拖拉和扯皮现象。

6、落实责任在严。

实行矛盾纠纷化解责任制度,落实民警包片、包案制度,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和通报。

面对当前调解治安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基层民警须从思想充分认识到调解治安纠纷的重要性,必须高度重视自身治安纠纷调解能力提高,最终能够得心应手调解治安纠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