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复习论文

中考语文复习论文

浅谈中考语文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具有知识点多,时间紧迫等特点,因此搞好总复习并不容易。

那么,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组织好中考复习,我个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认真解读《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强化目标意识。

《新课标》和《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为了不走弯路,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老师心里要时时装有《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并围绕它们进行复习,对考试范围、试卷设置、考点、题型、分值、学生情况等进行仔细研究,并把这些要求包括评分标准等明确告知学生,让大家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制定合理的中考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中考复习一定要合理安排好时间,要有条理,有计划地进行,才不致于杂乱无章,没有头绪。

三、重视教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对各类题的解答能力。

中考试卷一般有语气积累运用、翻译、默写、鉴赏、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及写作等内容,对各类型题的解答要适当交给学生的解题方法,要“授之以渔”,最后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1、积累部分: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

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

(2)圈点强记。

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边诵边写。

在记忆时,可以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
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

(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不添减笔画。

还应明确告诉学生评分标准,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2、文言文部分:
文言文的阅读虽出自课外,但考点大多是课内出现过的,所以一定要对课内知识加以强化,如:虚词中“而”、“于”、“以”、“之”、“其”这五个的用法要重点掌握,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

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那么,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几种句式应让学生掌握。

文言文的翻译来自课内,虽然出自课内,但翻译的基本方法也要告诉学生,例如:可根据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再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还有,若直译不通,则可用意译,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等等方法,一一向学生介绍。

3、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虽来自课外,但在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做题是要牢牢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解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在阅读复习中,应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
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

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

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如:“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

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解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语句,指出其语境意义,总之,凡是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并教给学生。

4、作文部分:
市教研会上明确说了,这三年中考都考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对学生来说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有关材料作文的指导方法,时老师在上期的教研会上就已经传授了一些了,这里就只说些笼统的方法,也许对中考作文有一定作用,比如:
(1) 多读好文章。

尽管时间短,但还是应该抽出时间读好文章。

(2) 熟读诗、词名句。

这些都是语言中的精品,恰到好处的引用和仿用,能使语言表达更精练,更巧妙,从而提升语言品位。

(3) 作文内容的新颖。

在内容上,要让我们的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热点问题,尤其是近段时间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如“日本大地震”、“利比亚局势”等,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对这些热点进行思考、体会,必要时运用到作文中
去。

(4) 掌握一些作文的基本技法。

作文要取得高分,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那就是包装,例如:要写够字数,要书写规范、整洁,要有好的开头、结尾,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时髦新词,要敢于冲破传统规则,张扬个性等。

5、诗歌鉴赏:
这部分的得分率也较低,那么,在教学中也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例如:
(1) 要注意利用已有的信息。

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信息,这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 要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从“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具体来说就是:a、诵读全诗——b、(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c、(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d、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e、感悟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f、创造自己心中的新形象。

也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3) 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手法。

(4)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悲写恨常用“流水”、“春雨”等意象,
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

(5) 要强化书面表达。

答题要紧扣要求,吃透提示,表达准确,要点齐全,组织有序、语言流畅。

另外,汉语知识这一块的教学应重视起来,本次市教研会明确说了汉语知识的比重要加大,要求我们要讲实词、虚词、句子成分,单句也要讲。

当然,考试时只考运用,不考概念。

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多关爱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竟技状态,这些也有助于中考取得好成绩。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中考复习的一点粗浅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