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完美版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完美版1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 没有油啊。
这笑话说明什么
• 那就煮!
• 没锅。 • 烤鱼! • 没柴。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 农民的利益!!!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
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
大林万岁!”。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一直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比 资本主义优越的标志之一。苏联在工业化期间工业发展的 年平均速度为17~20%,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几乎达到 30%。
高速度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过程:
1928-1937年,苏联 先后提前完成了第 一个、第二个五年 计划。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 的强国。——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 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 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 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 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
体。—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 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 弊端。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 的经济效益。
乏生产积极性)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有利于经济发展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 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 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 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 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 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列宁)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年)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固定粮食税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 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工业 商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私营
归国有
(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成就:
落后农业国变为强大工业国,工业产值居欧洲 第一,世界第二
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使苏联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 定下来,致使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济日益僵化。
特点:
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 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重工业的发展 速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自 的年递增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28.5%、 11.7%、-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19%、14.8% 、4.6%。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 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 化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
下不顾一切地向共产主义前进
献精神。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民必须要做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 农民的土地和其他重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 庄。
苏联民间笑话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①背景: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②确立: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③意义: 标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质)
苏联模式
1936年宪法宣告确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这 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 “斯大林模式”,也 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在苏联的确 立。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斯大林的愿望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 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 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实施时间: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 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进入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
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 术先进,工业发达。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 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 主义包围之中。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 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 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为恢复经济和纠正“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失误。 2、时间:1921年春 3、内容: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重点)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 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③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三、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目的: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用行政手段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
措施: 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 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④完成: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 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二、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的标志
1922年底,苏维 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成立,简称苏联。
请注意区别:
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沙俄( 古 —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