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选修史记唐诗宋词试题(含答案)

1选修史记唐诗宋词试题(含答案)

选修《史记》《唐宋诗词》试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语言积累运用(25分)知识积累(共10分,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A.霰.粒xiàn 惨怛.dá喟.然wèi 吟啸.xiàoB.稽.首jī韶.光sháo 笃.仁dǔ征辔.pèiC.濯淖.nào 缧绁..léixiè碣.石jié溽.暑rùD.靖.康jìng 田畴.shòu 渌.水lù憔.悴qiáo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中流砥柱运筹帷幄捣衣砧竹暄归浣女B.令行禁止豪杰蜂起扁舟子萧萧班马鸣C.高山仰止意兴阑珊惊层颠脚著谢公履D.搏闻强志忧愁幽思干云霄皓腕凝霜雪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因.利乘便因.材施教B.屈平属.草稿未定若属.皆且为所虏C.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D.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4.下列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褒周公之德也(以:连词表目的用来)B.乃喟然而.叹曰(而:连词表修饰)C.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乃:才)D.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最终)5. 下列诗句与其所评价的诗人对应错误的一项()A.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B.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初唐四杰”)C.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D.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文学常识(共6分,每空1分)6. 《史记》作为第一部,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余年历史。

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即,就是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始末经过,分散在数篇之中,参差互见,彼此相补。

7.词的流派分为派和派,前者代表词人有,后者代表词人有。

8. 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每空1分)⑴谚曰“,”。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⑵仓廪实而知礼节,。

(《管仲列传》)⑶,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⑷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李煜《浪淘沙令》)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9.在下面横线处填写适当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整句。

(3分)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文学珍宝馆。

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有,有,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

二、阅读鉴赏题(共35分)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10分)[甲](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乙]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2) 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3)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4) 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组是(2分)()①今皆解鞍以.示不走②士以.此爱乐为用③即有急.,奈何④其射,见敌急.A.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1)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译文:(2)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共6分,每题2分)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以刑徒阴.见阴:暗中B.齐威王欲将.孙膑将:率领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客气D.明日..为五万灶明日:明天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B.①赵急,请救于.齐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①见白书,乃.钻火烛之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15.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

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认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生动逼真。

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

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16. 指出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2分)()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A.首联用“细草”“微风”“危樯”“独舟”等意象营造出了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融情于景。

B.颌联以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明朗的月光烘托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

C.颈联既是自我解嘲,又流露出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之情。

D.尾联,诗人借景抒情,用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自叹身世飘零,从而抒发了自己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7——18题(5分)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南宋•张辑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7.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出两点即可)(2分)18. 本词特点是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共12分)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意象,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

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

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浇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绪。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漫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

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推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毛虫鸟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