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法律基础知识与应用
一、广义的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项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狭义的法专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法具有的特征:
1.国家创造性(方式包括制定、认可、解释)
2.普遍适用性。
3.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4.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三、法的分类
1.按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根本法(宪法)、普通法
2.按法的效力范围---一般法、特别法;同等法律位阶前提下,在适用上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3.按法规定的内容--实体法、程序法(诉讼)
4.按法的产生和外在形式--成文法、不成文法
5.按法的制定和实施主体不同--国内法、国际法
四、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是以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调整对象
1.民法的基本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权利不得滥用的原则。
2.民事主体分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和国家。
(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16-18周岁有劳动收入来源)、限制民事能力人(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满足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最典型的民事行为是合同、遗嘱和婚姻。
4.无效民事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限制民事行为人实施的限制民事民事行为)
(2)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损害国家利益的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方利益的
(4)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5)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6)经济合同违法国家指令性计划
5.效力待定民事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得独立实施的行为
(2)无权处分行为
(3)无权代理行为
6.人身权包括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和一般人格权)、身份权(亲属权、监护权、男女平等权、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
7.债权发生主要基于的原因: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1)不当得利是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事实。
取得的不当利益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人。
(2)无因管理是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服务的行为。
无因管理人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支付的必要的费用。
8.民事责任主要是合同责任(合同缔约过失责任、合同违约责任)和非合同责任(侵权民事责任、不当得利返还民事责任、无因管理责任)。
侵权责任以过错责任为原则,以无过错责任为补充。
9.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一般归责)、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主要情形)、无过错原则(环境污染、死样动物伤人)、公平责任原则
10.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停止侵权、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财产与精神)、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五、合同的种类很多,一般包括物权合同、债权合同和身份合同等。
《合同法》所规定的仅为债权合同。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应合同法。
1.《合同法》的基本原则:(1)合同自由原则(2)合同正义原则(3)鼓励交易原则
2.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应视为要约邀请,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应视为要约。
3.合同的生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标的须确定和可能。
4.合同无效的情形: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且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6)造成对方人身伤害、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
(7)格式条款或免责条款无效
5.效力待定的合同(科通过追认确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无权处分
6.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适当履行(正确、全面履行)、协作履行、经济合理、情事变更原则
7.双无合同履行的抗辩权:同时、先履行、不安抗辩权。
8.合同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合同标的金额的20%;给付定金方未履行合同的,定金不予返还、收受方未履约的双倍返还。
.
9.合同责任: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违约责任形式主要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违约金、定金罚则;承担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不能同时主张。
10.合同的类型主要有: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委托合同、居间合同。
五、物权法
1.物权是物权人对特定之物的直接支配而享有其利益的、排他性的权利。
《物权法》确立了包含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在内的物权体系。
2.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法定、公示、公信原则。
3.所有权的权能:积极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消极权能(请求恢复原状、返还原物、消除危险、排除妨碍等)。
4.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共同共有。
5.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指多个区分所有权人共同拥有一栋区分所有建筑物时,区分所有权人(业主)所享有的对其专用部分的专有权和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和管理权的总称。
6.相邻权: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7.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使用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综合或其它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六、劳动合同法
1.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若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后满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2倍工资。
2.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过失性解雇、非过失性解雇、经济性裁员;经济补偿的标准为每满一年支付1个月工资标准,最高支付不超过12个月。
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信用、责任行政原则。
2.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行政拘留。
3.我国的三大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