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英雄冯子材与刘永福

民族英雄冯子材与刘永福

民族英雄冯子材与刘永福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1818年8月17日(清嘉庆廿三年六月廿七日)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县城沙尾村一个破产的商贩家庭。

其祖籍广东南海县。

冯子才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因脸色生得黑,人们便称他为亚黑四。

子材幼年时,因父母、兄长早死,不得不过早地独立谋生。

他做过小本盐贩、木工,也为人护送过牛帮,往来于钦(州)谦(州)险恶的山路上,其间,受尽雇主的欺凌。

后来还流落街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世道的坎坷,不幸的遭遇,使他练就一身好武艺,并养成慷慨侠义,扶危济贫,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格。

1850年,广东天地会的一支首领刘八,在灵山县举起了反清义旗。

走投无路的冯子材也聚徒于博白县,并于次年参加了刘八的队伍,但不久,他却拉出队伍向博白知县游长龄投降。

从此即在清王朝的驱使下,参与了一系列镇压农民起义的事件。

先时,冯子材组织了"常胜勇"营,参加镇压刘八的农民起义军,同年,他又和清军游击刘开太及地主武装团练一起在广西贵县(今贵港市)镇压了天地会领袖何名科被以军功由行伍拔升千总。

清王朝还赐给他“色尔固愣巴图鲁”的称号。

1851年广西桂平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太平军攻占了南京,清朝统治者惊恐万状,调集各路军队前来镇压,太平军由广西北上后,他作为广西提督向荣部属,尾随太平军至江南。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政府建立了江北大营和江北大营,冯子材一直在江南大营包围太平军给太平军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失,因而获得另一名上司张国梁的器重, "国梁拊其背曰:’子勇,余愧弗如’。

"于是被清廷逐级拔升,到1860年清军包围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的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彻底摧毁,冯子材收集残兵,不久补任为广西提督,从而进入"中兴名臣"之列。

以后又以三千人,坚守镇江城三年多而获赏"穿黄马褂"、"骑都尉世职";太平天国又先后三次奉命出关,镇压转移到越南北部的广西农民军。

冯子材刚刚加入统治阶级的行列,青少年时代的辛酸历史给他留下深深的烙印,他熟悉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热爱自己的乡土,痛恨统治集团中赤裸裸的腐败现象,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在治军、对百姓和用人等方面,有时比较正直宽厚。

守镇江时,他没有效法其他军队直接征收人民群众所痛恨的厘税。

分驻丹阳时,他"亲抚难民数万,散给米钱,赀遗妇幼,宁缩饷以资赈济。

"他多次无所畏惧地劾地方上的贪官酷吏。

1868 年,弹劾吞饷私税的太平府知府徐延旭,由于徐得到广西巡抚的庇护,没有受到处分,冯子材"抗疏劾及桂抚。

"第一次出关,冯子材又婉辞了越南朝廷一万五千两犒师银。

19世纪80年代,随着法国侵略者加紧对越南北部的军事攻势,我国西面疆土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国内御侮保边的要求日趋高涨。

这时,冯子材由于受到地方当官吏的排斥和打击,怀着"为有老罴卧当道,肯教牧马渡临洮"的悲愤心情辞去广西提督的职务,解甲归田。

但钦州地区毗邻越南,直接受到法国水陆进攻的威胁。

刘永福黑旗军在越抗法的伟大胜利,两广地区人民群众如火如荼的反侵略斗争,推动了这位"御外性至强"的沙场老将。

他时常担忧国事,以捍卫社稷为已任,为此,多次秘密派人,深入越南境内,侦察法国侵略军的动向,绘测地图,以备日后自卫之用。

1884年初,清朝政府为了加强两广地区的防卫,决定起用这位熟悉边情的老将,但只任命他督办高、谦、雷、琼四府廿五州县的团练。

在既无实权,又无饷源的困难情况下,冯子材勇敢承担起这一职责,经过他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先后有九个州县成立了团练。

冯子材还亲自在钦州挑选了500名练勇进行严格的训练。

这批练勇都成为日后抗法萃军(冯子材号萃亭,他统率的军队,人们称萃军。

)的骨干。

接着积极主战的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正式上书推荐冯子材。

冯子材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已杀敌报国、效命疆场的迫切要求了,便主动向张上书,说要捍卫西南边疆,必须大力援助越南,"与其暗袭制侥幸于目前,何如挞伐大张,以杜欲壑于日后。

"他要求给他统率一万五千军队,从钦州进入越南东北的广安、海阳一带,开辟陆路第三战场。

这个积极正确的建议,立即得到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张之洞曾先后同意他成立十八营军队,开赴越南作战。

冯子材奉命筹防,立即召集旧部,树旗招兵,钦州地区人民积极响应,踊跃从军,表现出高昂的杀敌卫国热情,在短短的20天内就组成了一支十营共五千人的新军,这使老将军深受感动。

1884年12月初,冯子材率萃军从钦州誓师出发。

行前,他祭别祖先,嘱咐家人说:"万一军有不利,百粤非复我有,亟率我眷属,奉香火驰归江南祖籍,永为中国民,免奴外族也。

"并带了相荣、相华两个儿子在身边,以备一旦战死沙场,为其料理后事。

显示出他要和侵略者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

这时,接替徐延旭的东线最高军事指挥官是淮系将领潘鼎新,他忠实地执行李鸿章投降妥协的路线,造成了东线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1885年初,法国纠集了两个旅团共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谅山战役。

法国利用清军分兵把口、各自为战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先取北越重镇--谅山东省,再攻同登,然后挥军北进。

2月23日下午,祖国南大门--镇南关(今友谊关)陷落。

侵略者纵火焚毁了关上的堡垒兵营,炸掉了镇南关的城墙,并在镇南关的残瓦废圩上立下了一根木柱,上面写着"广西的门户巳不再存在了"的挑衅性标语,侵略气焰十分嚣张。

法国侵略军攻占镇南关,清军往关内大溃退。

潘鼎新一口气逃到距镇南关百里以外的海村,"各军多溃逃,无复队伍,淮军大斥龙州,商民迁徙一空,营官乘乱攫饷还省。

游勇水陆肆斥,难民、逃军蔽江而下,关内大震。

"敌人的侦察骑兵巳深入到国境纵深十余里的幕府村,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我边民田园庐舍被毁,百姓任受枪击钉戮。

前线已经没有一支完整的军队,祖国边疆处于万分危急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冯子材率军赶到了前线,并被任命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

由于潘鼎新放弃了指挥责任,广西提督苏元春的军队新败未集,冯了毅然以大局为巳任,积极备战,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重建祖国的门户。

首先严格纪律,禁止军队扰害人民,冯子材吸取了以前徐延旭和潘鼎新惨败的孝训,认识到人心踊跃,可资借助。

他的军队每到一处都大张旗鼓地宣传军纪,规定:"各路大军,露营住宿,禁入民村,禁住民房。

全体官兵,严禁夜出,白天入街,须持手令。

如违令者,军法不郝。

一律严格,折首示众。

"由于冯军严格的约束队伍,影响及于各军,军民关系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就从各方面支援军队。

其次是收集溃散兵勇,恢复军队的战斗能力。

由于清军的几次溃败,整个战线瓦解。

军队丧失战斗能力,边关一带溃勇充斥,为害地方,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冯子材抵边后,"沿途拦回溃勇不下数千,均饰速回原营驻扎,毋庸畏惧,我大队随后即到,溃勇闻之心意略定,始行为伍。

"不到一个月,各支军队都补充足额,重振旗鼓,恢复了战斗能力。

接着,冯子材又在广西按察使李秉衡、粤军统领王孝祺的大力支持下,主动团结各军将领,大家表示,要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2月下旬,冯子材亲自踏勘前线阵地,又效法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熟悉边情的壮族家民蒙大。

在蒙大的指引下,冯子材选择了镇南关通往凭祥的险要有利地形--隘口,横跨东西两岭,抢筑了一条长3 里多,高7尺,底厚1丈的长墙,墙前挖了一条4尺宽深壕,墙后1里的地方修造一条平行的土墙,又在两边高山修建了堡垒群。

与此同时,冯子材又进行周密的军事部署:他统率的萃军和王孝祺粤军扼守长墙和东西两面高山为中路,苏元春桂军在隘口后的幕府村为后续队伍,蒋宗汉和方友升滇军驻在凭祥,是为第三梯队;王德榜汀军驻在镇南关东三十里的油隘为东路;魏纲鄂军驻镇南关西一百里的地方;马盛治军驻守高平一带为西路。

这样,形成一个多梯队大纵深的防御体系,使中国军队处于退可守,进可攻的主动地位。

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只有少数新式大炮和步枪,大部分是粉枪、抬枪,还有不少士兵是拿大刀、长矛的。

在敌我武器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怎样战胜敌人呢?前线军民都议论着这个部题,大家出谋献策,认为应以我之长攻敌之短,最后冯子材博采众议,确定了近战取胜的作战方针。

就是全军埋伏在长墙和地堡内,挡过了敌人的炮击后,待敌军逼近,突然杀出,把敌人消灭在阵地前面。

于是他便分别通知龙州等地方,大批制造大刀、长矛。

全军将士则自制"先锋煲"(一种土制手榴弹)作好肉捕战的充分准备。

法军探知冯子材巳有周密部署,不敢贸然来犯,便施展从侧翼偷袭的诡计。

3月初,越南人民送来了法国计划俞袭南关西面扣波、艽葑的情报后,冯子材毅然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他立即商调苏元春率军截敌,又派出萃军的一支队伍进击法军据点扣波。

3月13日,企图从侧翼来犯之敌军知清军早巳有备,未经接仗,回头便跑,留驻在扣波的侵略军亦被萃军击败,仓惶向同登逃遁。

3月21日,冯子材又指挥萃军和王孝祺部,袭击了法军前哨据点同登,一度攻入了城中街心并摧毁了山头堡垒两座,大大地打击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增强了中越军民的抗敌信心。

3月23日清晨,法军侵略头子尼格里纠集了2000多人,兵分三路,猛扑清军隘口阵地,其中两路分别进攻东、西高岭,一路直扑隘口长墙,他们鉴于前几次战役中越南人民和清军互通声气,所以这次以法国人打先锋,把诱骗来的北非洲人和越南人统统都放在后面。

敌人以大炮队顺着东、西岭向下轰击,以枪队猛扑中路。

登时"炮声震天,远闻七、八十里外,山谷皆鸣,枪弹积阵前厚者至寸许。

"清军在东岭上赶修起来的五座堡垒,连续被攻陷了三座,眼看侵略军即将冲破隘口长墙的防线。

冯子材镇定自若。

当他亲自处决了几个临阵退缩的胆小鬼后,沉痛激昂地向士兵们大声地说:"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生为!"全体将士在主帅爱国热情的激励下,个个奋不顾身,拼命杀敌,坚守着东岭长墙阵地,剧烈的战斗一直延续到晚上,在各路友军的支援下,终于杀退了侵略军的猖狂进攻。

深夜,冯子材正在布置防务,巡查阵地。

广西军务督办苏元春来会,表现出怯敌欲退的情绪。

冯子材即正色说:"敌与我相距强得二里,我兵退步岂无知之,长墙尚不固守,岂他处便可战守?…… 我帝胄同怀不甘受辱之心,时欲杀却番奴为快,有如此奋发之士气,我辈握军权,正可因势利导,善以用之。

…… 倘或战败,此长墙即我报国之地也,早巳嘱知两小儿矣!如老哥不以为然,请自去之,此间乃军法地,幸勿扰敌军心。

"苏元春惭愧地说:"老前辈既以身许国,晚生当随左右,尽力杀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