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所谓班级文化是指同一班级里的老师和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业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硬文化即物质文化,是一种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显性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艺术长廊;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公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在大学里我们的学生由来自不同的地方,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

这个新形成的集体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会让学生感到她的温暖、团结、上进及与众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凝聚力使他们都会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个集体做点什么贡献。

当每个学生都把这个新的集体当成自己的一个“家”,把自己当成这个“家”中
重要的一员,他们就会为这个集体的荣誉和光彩使出自己最大的劲!
良好的班级文化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不同于硬性灌输和强迫要求,它像一个大磁场,以巨大的磁力吸引着学生;
它像一个大情感场,产生一条条情感链,形成一股股强烈的情感流,流向每位学生的心田,驱使着学生自觉自愿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教育和鞭策,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产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无形力量,从而产生自主、自得、自乐、自立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

(一)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既教室、寝室等活动区域的自然环境。

它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设计、布置以及班级的教育设施等。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精心设计班级标语。

班训是班级整体精神、目标的体现,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训导、告诫或防范,是指导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的准则。

把确立班训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让全班共同开动脑筋,针对班级目标和自身目标每人写出一两句言简意赅的标语,在众多的“准班训”中让学生自己通过筛选和整合,挑选出最有意义,最具代表性,最适合自己班集体,最能体现本班特色的班训,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人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班级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导向,结成一个集合体,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

(2)办好班级黑板报。

黑板报是无声的宣传工具,是班级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良好班风和正确舆论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加强班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在办板报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从组稿编辑、排版设计、刊头设计、文学书写、美工绘画。

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黑板报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窗口。

这无声的一切,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学生、陶冶学生、提升学生。

(3)给“家”起个有意思的名字。

为了让他们能找到家的感觉,开学初,在班上让同学们给自己的宿舍起个名字,让他们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精心的教室布置,多彩的黑板报,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很多班级都提出了自己班集体的格言贴在醒目处,具有很强的感化效果。

还有对字体的设计,题图的处理也都是独具匠心,各显神通。

每个布置无论是色彩效果,还是视角形象,都极具感染力。

像这样的环境既是对学生情操的熏陶,也是对他们学习的鼓舞。

(二)制度文化建设。

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制定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级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

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以严导其行”,才能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班风。

开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对学校的情况已有所了解后,这时让学生自己参照《学生管理手册》以及学校的校规等规章制度,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制定了班规,班规涉及纪律、学习、劳动、宿管等几个方面,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

这些班级公约,因为来自学生,由他们自己制定的,因此学生也乐于执行和遵守。

有了制度
作保障,从而使班级的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要充分利用班会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

(三)精神文化建设。

如果说士气是军队的灵魂,那么,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则是整个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

班级精神文化环境是体现班级的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班风、学风、集体舆论等方面的状况,是班级文化建设深层次的要求。

人际关系,集体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之魂。

在班级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欲望。

(1)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观。

我觉得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只有每个成员都有了集体荣誉感,班级才不会涣散地如同散沙,才会有凝聚力,因此要努力培养每个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让学生自己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班级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对自己班级一周的表现做一个总结,同时必须指出班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这样无形中一种集体的荣誉感就迸发出来。

同时,开展了一些主题班会课,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我们是一家人。

(2)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建设一支工作能力强、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

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选择中,辅导员不能一味的强调从成绩出发,做班干部最重要的是有责任心,有为同学服务
的精神,这样在同学中才能有威信。

班干部的任命应该本着个人自荐、同学推选、辅导员把关的原则,辅导员要将该下放的权利下放给班委,培养班委的办事能力,在他们的带领下,让整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培养团队精神,激发竞争热情。

团结向上、共同进步是全体班级成员的共同愿望。

一个集体,坚不可摧的力量来自于大家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来自于大家为集体做贡献的热情。

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个班级有没有团结向上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有没有集体荣誉感、向心力。

人的认识能力是在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班级活动是进行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等,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自尊自信的班级团队精神能起很大作用,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细水长流,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积极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班级活动,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班级小气候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大气候。

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过程,在探索如何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做。

让我们以学生为本,一切本着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充分发挥班级文化
的功能。

作为一名辅导员责无旁贷地要创建蓬勃向上班级文化,让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集体,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集体,让班级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