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通过语言、行动、肖像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二)领会课文人物描写中侧面烘托的手法;(三)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文章通过左光斗的为国选才、狱中忧国和史可法报国的事实,表现了左光斗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

(二)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本文所记是左光斗的散文的事迹,事件带有片断性,在发展上并不紧相连接。

全篇贯穿左光斗的爱国精神。

文章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和选拔人才。

第二部分(第2段):写左光斗为阉党陷害,身陷狱中而坚强不屈。

第三部分(第3段):写史可法在军中恪尽职守,是受左光斗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4段):写史可法敬师“太公”“太母”及师母的情形,(此段也可划入前一段,表明史可法受左光斗影响之深。

)第五部分:补说逸事的由来。

(三)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但课文第3段写的全是史可法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表现,游离于课题之外,可以删去,你的看法怎么样这段写史可法镇压农民起义的情况,是作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应分析批判,但在结构上却是重要的一段,是全文的有机部分,不能删去。

因为在这里作者是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于职守,正是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

例如,史的“数月不就寝”照应左在“严寒”天视学;史坐帐外看着士卒睡觉,照应左对古寺中寒士的爱护;史“甲上冰霜落”,照应左在狱中伤痛万状的刚毅谋国。

史的“下恐负吾师也”一语,点透了和主题的关系。

全文以史可法映衬左光斗。

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介绍明代自成祖开始,宦官干预政治,为祸愈演愈烈。

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导以宴游,甚得他的欢心。

熹宗即位(1621年,16岁)后,魏又勾结熹宗的乳母客氏,由是得以把持朝政,自称“九千岁”。

魏又亲自掌管当时的特务机关东厂(即课文中说的“下厂狱”的“厂”),动辄假借皇帝名义逮捕朝廷官员,排除异己。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在左光斗参与下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认为“寸脔忠贤,不足尽其辜”。

魏忠贤十分惶恐,泣诉于熹宗,客氏又从中委曲调停,结果杨涟反遭切责。

左光斗又随后上书,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

俱不听。

次年,魏忠贤指使党徒诬陷杨涟、左光斗,说他们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为他祈求减罪。

七月,下杨、左等人于狱;八月,在狱中杀害了他们,决熊廷弼于市。

九月,熹宗赐魏忠贤印文曰“顾命元臣”,赐客氏印文曰“钦赐奉圣夫人”。

政治之黑暗,于此可见一斑。

二、讲读课文1. 第一段。

主要问题是:①左光斗发现史可法是不是带有偶然性(是偶然,但偶然之中又含有必然。

旧时富家子弟应试大多住城中豪华旅馆,贫家子弟则住城外古寺。

)“微行入古寺”正是为了发现人才。

②左光斗读史可法文后为什么不当即叫醒他(史伏案而卧,说明他夜读甚苦,所以不叫醒他。

)“解貉”“掩户”,怜才之意何深。

③“召入”,“拜夫人”,说明了什么(待之如家人)“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左公志在振兴国家、除奸去恶,看到当前国事不可收拾,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

)“继吾志事”,期待之殷。

本段大意:叙述左光斗发现史可法,十分器重他的抱负和才能,对他寄予殷切的期望。

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觅才。

“风雪严寒,从数骑出”,略略几笔先描画出左光斗四处奔波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

风雪载途,寒气逼人,行路当十分艰难,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视学京畿的左光斗仍率领从骑外出寻访。

微服间行,是要洞察真情,径入古寺,唯恐错过良材。

这一层言简意赅,能使人联想到许多尚未提及的事。

从顶风冒雪微行察访至古寺一例,读者自可推想,在试前,左光斗对京畿一带应试诸生的德识才学已进行了普遍考察,不论晴天、雪天,不论寺庙、还是学馆,都可瞥见他风尘仆仆的身影。

惜才。

作者写左光斗见古寺庑下,“一生伏案而卧,文方成草”。

借读苦寺,可知此生出身微贱,天气严寒,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可见此生发愤苦读。

至于文章如何,作者先不明说,却跳过一层撰写了左光斗的两个举动,“解貂覆生”,“为掩户”。

“解貂覆生”是让史可法御寒,“掩户”是为史可法挡风,而这些举止都是在“公阅毕”以后出现的。

于此,史可法的才学识见不喻自明,左光斗的怜才之意更是一目了然。

意犹未足,作者再加一笔,即身为学政的左光斗为询问史可法姓名竟“叩之寺僧”,原来是不忍惊醒酣睡中的史可法。

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将左光斗爱惜人才之心写得精细入微,令人击节叹赏。

选才。

这一层作者写了考场上吏呼名至史可法,左光斗“瞿然注视”和在卷上“面署第一”两个细节。

“瞿然注视”,事出有因。

左光斗偶访古寺,已对史可法的苦读和才学留下深刻印象,但当时史可法卧伏案上,未见其容貌。

今日突然听得吏人直呼姓名,又惊又喜,所以“瞿然注视”;“面署第一”则生动地反映了左对史的深为赏识,前面既已有寺中阅文一节,至此“面署第一”,也是瓜熟蒂落的安排。

誉才。

录用以后,左光斗特意将史可法召入,使拜见夫人,这不同寻常之举,本已流露对史可法的厚爱,一番赞誉,更写出了左光斗得才的喜悦心情。

“他日继吾志事者,惟此生耳”,这正是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根本原因,原来左光斗已把史可法视作是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人。

“吾诸儿碌碌”的这种说法也表现了左光斗任人唯贤的磊落襟怀。

纵观左光斗选用、提拔史可法的全过程,左光斗为国求才,思贤若渴,知人善任的品质给人深刻的印象。

2. 第二段。

(1)解释疑难:①厂狱——这里指东厂监狱。

明成祖为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于永乐十八年(1420)在京师东安门北设东厂(原址即今北京市东城东厂胡同),由宦官掌管,从事特务活动,有事可直接报告皇帝,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又在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也从事特务活动,后因遭到反对被迫撤销。

②被炮(páo)烙——遭受炮烙的刑罚。

③更敝衣,草履——“敝衣”后的逗号可取消或改为顿号。

④“为除不洁者”的“为”——通“伪”⑤筋骨尽脱——筋骨与肉分离。

(2)主要问题:①为什么要先交代“逆阉防伺甚严”“左公被炮烙”这些情况(前者为下文左公语作铺垫,后者为下文写左公肖像作铺垫。

)交代背景、为下文设伏。

②“席地倚墙而坐……筋骨尽脱”。

这段话是写什么的有什么用写人物肖像、神态。

照应上文“旦夕且死”。

揭露阉党用刑残酷。

从“倚”、“坐”可见其刚强精神。

③“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了什么“虽旦夕且死”,而刚毅之气沛乎天地之间。

④左光斗深责史可法是为了什么“摸地刑械作投击势”有什么用意(史来探监,出于真挚而深厚的情谊,但危险性极大;左光斗深责备,是为了使他不要感情用事,而要看到当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的形势,要以大局为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

“作投击势”是催他迅速离去,以免被“奸人构陷”。

这说明左光斗至死仍唯国事是念。

)评点:肝胆照人之语。

⑤史可法说的“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也”,这句话有什么含意(从侧面表现出左光斗对国家对朝廷一片忠心,身遭奸人构陷、酷刑折磨而全不在意,虽在弥留而忠毅之志弥坚。

)高度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语言描写:左光斗说史可法“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表现他奖掖英才的目的是为国选才。

对照他后来在狱中所说“国事糜烂至此,……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就更能看出这一点。

“不速去,无令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这些话,在严厉责备中饱含着挚爱与殷切的期望。

肖像描写:写左光斗在狱中受酷刑后的外貌:“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这几句描写证明左光斗受了阉党的炮烙之刑,“不可辨”和“筋骨尽脱”说明了酷刑之惨。

“目光如炬”这一点睛之笔,说明左光斗受尽了酷刑,濒临死亡,然而精神毫不颓唐。

探监的场面,综合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左光斗的光辉形象。

本段大意:叙述史可法探监、左光斗责以大义。

?3. 第三段。

(1)提问:本段只叙述一件事,试用作者原话加以概括。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生动的历史细节。

(2)作者这样来塑造史可法的形象有什么目的(生动地显示了左光斗对他进行教育的结果,也说明了左光斗有知人之明。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下恐愧吾师”。

)“下恐愧吾师”,本段要害。

史可法对抗农民起义军,是他的局限性之所在;但后来他督师扬州,拒降多尔衮,最后以身殉国,是值得高度赞扬的,这也是左光斗的教育的结果。

重点是“每有警……下恐愧吾师也”这一段。

4. 第四段。

第四段的作用何在是写在左光斗死后,史可法还常去探望左光斗的家属。

左光斗死于非命,然史可法不忘旧谊,来往桐城,于繁忙的军务中仍亲自到左府问候左光斗的父母和夫人。

这里读者从史可法待左光斗的情义深长也自可进一步想象左光斗生前待史可法确系恩重如山,致使史可法永世不忘。

?5. 文中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分析:以文章传人,可择要述其一生,也可选录部分,以一斑窥全豹。

左忠毅公一生,可传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为众人熟知之事,只是叙说世人不知的一点内容。

唯其不为人知,因而撰文也常易使人生疑。

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尝言”,说明是记载先父之言,予人以亲切感、真实感。

篇末一段呼应起首一句,注明这些未载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谈巷议,“狱中语”乃左公甥亲自得之史可法,而左公甥又是“余宗老涂山”、“与先君子善”,证实“先君子尝言”确凿无误。

所以说结末一段补说了逸事的由来,强调了材料的详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6. 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分析。

“继吾志事”是全篇主旨所在。

左、史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是本文的线索。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左光斗对史可法的期待。

主旨是“继吾志事”,也包含着师生情谊。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史可法不负左光斗所望。

前一层写“继志”,后一层写情谊。

说明左、史之间的师生情谊是建筑在共同事业、共同抱负的基础之上的本文中心思想:表现左光斗忧国的精神、刚毅不屈的斗争性格和选拔人才的远见卓识;也表现了左、史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2)写作特点分析。

A. 关于“逸事”的体裁特点。

写人物生平中的片断,表现其思想性格特点。

补充:“逸事”也叫“逸事状”,或简称“状”,是人物传记中的一个分支。

古代重要人物的传记都是官修的;个人写传是犯法的行为,但可以写行状或逸事状送到国史馆去,作为官修传记的参考。

但写状也不是有闻必录,必须事关重大。

能表现人物的功业品德,才能写进去。

“状”有一定的格式,要在文末交代一些问题,例如本文最后就交代了左公“狱中语”的来源,说明它是真实可靠的。

B. 侧面描写。

第3、4段是从侧面表现左光斗精神的感召力的,而且文中的侧面描写不止于这两段,前两段中也有侧面描写。

要点如下:写史可法寄身寒寺,从侧面表现左光斗求才如渴的心情;写史可法“抱公膝而呜咽”,从侧面表现左光斗虽遭酷刑而泰然自若的精神;写史可法“噤不敢发声,趋而出,”从侧面表现左光斗语言的感人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