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之一,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是面向21世纪的高新技术群的主导技术和基础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此外,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10%左右;电子信息产品出口457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38%;从业人员755万,约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彩电、手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及多种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技术创新水平显着提升。
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下。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规模7.8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软件产业收入1.3万亿元,增长31.3%。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6.9%,比上年加快11.6个百分点,高出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63395亿元,同比增长25.5%。
2001-2010年我国电子产业规模及其增长如图2-1所示。
图2-1 2001-2010年我国电子产品规模及其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645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利润2825亿元,同比增长57.7%。
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从一季度的2.7%提高到4.4%,高出上年(3.5%)近1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发展良好。
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10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占全国外贸总额34.1%;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占全国出口37.5%;进口4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0%,占全国进口30.2%。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
2010年,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93亿元,同比增长44.5%,比上年高27个百分点,比工业投资增速高21.7个百分点。
其中一、二、三、四季度投资增速分别为28.8%、48%、44.3%和49%。
新开工项目4548个,同比增长2.4%,比上年低39个百分点。
科研开发成效明显。
至2010年年底,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10万件,比上年增长10%以上,服务器、通信设备、软件等多个领域取得新突破。
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4210亿元,同比增长27.4%,超过产值增速1.9个百分点,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贡献日趋突出,全球产业地位更加稳固。
在工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1.2、4.3和21.7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比重达9.1%、9.7%,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达37.5%,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位日趋突出。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
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880万人,比上年新增102万人,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1/10。
上缴税金950亿元,同比增长43.1%,高出全国工业税金增速4个百分点。
产品价格水平不断下降,彩电、手机、计算机平均价格同比均下降10%以上,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发挥积极作用。
有力支撑信息化发展。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手机普及率达到64.4%,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居民彩电、计算机拥有比率均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
金融、电力、交通行业应用软件收入增速均超过25%,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电网改造、无线城市中的渗透作用更加突出,手机阅读、移动支付、网络电视等新业务不断拓展。
全球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凸显。
2010年,我国生产彩电1.18亿台,手机9.98亿部,微型计算机2.46亿台和数码相机9000万台,均名列全球第一。
综上所述,在电子信息产业中,通信设备制造业成为增长最好的一个市场,在所有的细分行业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利润增幅最高,达到28.1%。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3G市场启动,运营商高达4000亿的网络投资,带动了移动通信基站等设备的热销。
2、电子通讯产品市场现状电子通讯产品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的附加值高,关联度大,对发展我国经济、提高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自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长,2006年,电子及通讯产品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突破了15%,到了2007年比重依然有所增加,达到了15.64%,但由于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相对较高,金融危机使外需大幅下滑,对该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大,其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和2009年都有所下滑,2009年电子及通讯产品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2.86%。
表2-2 2005-2009年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工业总产值GDP比重尽管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收入下滑,但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仍然实现收入51305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了10%左右,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超过1/3,全年降幅低于全国出口2个百分点,为减缓出口整体下滑发挥积极作用,电子信息产业收从业人员达到75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左右,每年新增就业人数更是占到全国工业的十分之一以上。
随着现代化通讯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进步,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的交易信息搜集成本逐步降低,电子市场的商品集散和交易功能正不断弱化。
目前,我国的电子市场已经走出了最早的“摊位式”经营模式,正逐渐向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两端纵向延伸,从仅限于为经销商服务延伸到为生产商提供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展示推广服务,为经销商提供产品销售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平台式综合服务。
同时,电子市场内水电、仓储、运输、包装、治安、消防、卫生、结算、信息和生活服务等设施不断完善。
电子市场功能由传统单一的商品集散、交易功能拓宽为商品集散、信息发布、价格发现、综合服务等功能。
3、电子通讯产业优势与劣势分析(1)优势➢行业地位依然稳定由于电子及由于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相对较高,金融危机使外需大幅下滑,对该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大,其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和2009年都有所下滑,2009年工业总产值增速为8.7%,近六年来的最低增速,但电子及通讯产品工业总产值占GDP 的比重仍达到了12.86%,收入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了10%,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比较稳定的。
2001-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电子行业产值占世界该行业总产值的30%左右,2009年前十个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收入46985亿元,同比增长17.6%。
预计这种势头还会延续下去。
我国已成为电子产业大国。
➢发展环境持续改善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市场环境良好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电脑、手机、空调等电子产品的需求必将激增。
同国外同类别的电子产品相比较,我国的该类产品在价格上要低10%-80%不等。
同时,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和家电下乡等措施的实行,很多产业包括电子产业都将迎来一次非常大的机遇;我国有着数以亿计的劳动人员,也为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表2-3 2005-2009年四种电子产品产量情况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突破万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0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4.1%。
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占全国外贸出口37.5%;进口4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0%,占全国进口30.2%。
(2)劣势➢缺乏自主创新和产品竞争力我国从事电子通讯产品生产企业的多,但产量少,而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的产品大多处于中低档,只有少数在生产高档产品。
同类产品的使用寿命要比国外的的短30%以上。
➢投资环节不合理。
在国外电子行业的投资份额中,企业的自主投资占绝大多数。
而在我国,这种投资70%以上来自国家投资或者相应的高等院校。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利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
➢全国范围内产业分布格局不合理,过于集中。
我国电子产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以及以西安、成都、武汉等重点城市。
很多中西部省份的电子行业才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人才投入少,基础设施很落后,产品研发能力欠缺。
如此大的产业格局,不利于中西部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协调东西部间差距。
➢企业间缺乏合作意识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的企业规模偏小,企业间合作少,缺乏共同应对危机的信任。
金融危机下,很多电子企业纷纷倒闭,更加充分的说明了企业间合作的重要性。
4、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2006年开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过了加入WTO所带来的热潮以后,产业的发展就开始走向平稳。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开始出现一些有别以往的明显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日趋迫切。
主要变化体现为:产业发展出现了不同于国民经济走势的趋向:工业增加值、出口、投资增速下滑,并且开始出现低于全国工业发展水平;内外资企业呈现相反发展格局: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当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外资企业;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
长期以来,中国的电子产业走的是以外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为主、外向型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促进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产业增长质量较差;对国际市场,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市场依赖程度高,不利于贸易的平衡,产业发展稳定性差;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