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 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学 习《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感受诗人们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难点)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去:离开。
空:只。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精读细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落晖:落日。
精读细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 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 居不仕。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课外知识拓展
• 典故 的含义 :
•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 官名。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 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 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 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前,它 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 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这实际是作者被排挤出 朝廷。此诗即作于赴边途中,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所 见所感。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 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 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精读细研
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 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地点
时间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 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为 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品味语言
首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 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句 子,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 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 生机盎然。
精读细研 尾联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
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能概括诗人情感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的边塞; 北飞的大雁,从头顶飞入了胡地上 空
征蓬:飘飞的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胡: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精读细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指黄河。
精读细研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
达作用?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 在首阳山,采薇而食。
借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述说自己在现实中 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 抒发了孤寂、惆怅之情。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诗歌描写了山野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萧瑟、 恬静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孤独抑郁、彷徨苦 闷的心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对人去楼空、物是人 非的强烈感慨。
精读细研 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抒发了诗人对于岁月易逝的感慨。
精读细研
颈联写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色,请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 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 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从仙人乘黄鹤来 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 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 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表达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 念故乡的情怀。
板书设计 首联
黄 颔联 鹤 楼 颈联
尾联
用典 感慨岁月 景色描写 抒发情感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 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 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 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 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 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 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 凤凰台》,还有《送孟浩然之广 陵》。
比一比,赏一赏
尾联将思乡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 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 的忧思之情。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1.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的前四句从神话传说写起,是诗人登楼向 上远望后的联想,是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 慨。是虚景、写意。
接着的两句诗人在楼上向下眺望 ,见到隔 江一派大好景色: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 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是实景、摹象。
末两句诗人在日暮时分,不禁想起了遥遥不知 何处的故乡,顿生出离愁别绪。情景交融——景 随情动,情由景生。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2.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首联写黄鹤楼本身,是近景。
颔联写仙人驾鹤而去的悠悠白云间 ,是远 景。
颈联写晴空朗日下的黄鹤楼周边的自然美景, 是日景。
尾联写夕阳西下之时渺茫的烟波牵连出的思 乡之情,是晚景。
知识备查
文学常识
律诗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 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每首律诗有八句, 一、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 七言律。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 起联),三四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 “尾联”(或结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精读细研 首联巧用典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试着体会首
联的用典和效果。
费祎登仙,于此处骑鹤飞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 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
黄鹤楼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崔颢(?—754) 唐代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人。唐代开元年间进士, 官至太仆寺丞。早期诗多写闺情,流 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 放。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 倾服。有《崔颢集》。
知识备查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鹄矶上。《太平 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 驾,故号为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 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 楼是1981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 ),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 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