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因为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且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它依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
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

这种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激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政治上的保皇派的激烈反对,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理论上的争辩势不可免。

思想论战围绕是否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是否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否要实行平均地权的社会革命等方面进行。

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改良派的失败告终。

革命派能够取胜,并不一定因为他们的理论多么完美无缺;相反,梁启超们在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上,口]能显得比他们更高明一些。

问题的关键在于,革命派是在为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历史的趋势作辩护,而梁启超等改良派是在为一种没落的势力、一种行将被推翻的旧的社会制度喝彩。

谁正确地适应了历史的潮流,历史潮流就会选择谁。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

其实改良与革命是相对的。

总的来说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

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

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

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

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

(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
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

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

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从一方面来讲,改革看似是社会进步最好的方法,因为他付出了最小的代价,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就是洋务派所提主张的改良方式,这只是技术层面的改良。

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运动,主张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这是制度上的改良。

他们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正确的,在付出最小代价的前提下,取得相应的效果。

洋务运动取得的效果是最小的因为它太浮于表面。

康梁的维新变法貌似是最靠谱的了,一直后来有人假设如果不是袁世凯叛变,维新变法就会取得成功,它既避免了革命所带来的破坏,有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现在的中国说不定已经是另一种摸样了。

的确,改良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破坏,而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不像革命那样来得彻底。

革命正好相反在打破旧社会后,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改良运动——百日维新是遭到了惨痛的失败,教科书在分析失败原因时,一般都说是康、梁政治上过分幼稚,开始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后来又冒险相信投机分子袁世凯。

我认为这种分析并不正确,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依靠统治者还能依靠谁呢!皇帝无权,不通过暴力怎么夺取呢?应该说康、梁在这两个举措中错误并不大,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们选择改良的对象并不是正统的中国统治者,满清在明的废墟上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承继明王朝的中国政权,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殖民政权,这个政权维护的只是殖民阶层(满清贵族)的利益,而他们最大利益的所在就是长期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作为奴仆,这一点是根本利益,不容商讨,慈禧太后不是有一句话吗!“宁予外贼,不予家奴”,很形象的反映了这一点,西方压迫再大,也不过是要分一些战利品,而改良以后则要失去所有,满清会如何选择,不言自明。

而袁世凯的叛变,只不过是看清了形势,即使当时兵变侥幸成功,由于改良触动了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的。

清末,李鸿章的改良没有成功,康梁的改良没有成功也没成功。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和了解到,当时的根本病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相适应。

改良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的与生产关系的适应。

他只能做到在一定范围内调解,但是当时社会,在调和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

所以说改良是无法解救近代中国的!
但是,改良也有它积极的意义。

在那个时期,他是很多新的思维渗透到当时的社会当中。

为后期的革命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

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

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

此道路便是革命。

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历史告诉我们改良是无法解救近代中国,但我们也不能否定近代中国改良运动的巨大历史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