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灌溉制度 确定 旱作物灌溉 制度的确定 水稻的灌溉 制度确定

水量平衡法确定灌溉制度有两种方法: 1.列表法 2.图解法
水量平衡法确定旱作物的灌溉制度

农田水量平衡方程
旱作物的生育期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H内水量平衡表 示:
WT-W0=WT+P0+K+M+ET
WT、W0分别为时段末与时段初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 WT为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P0为土壤计划湿润层内保存的有效降雨量 K为时段t内的地下水补给量,即K= kt ,k为t时段内平均每昼 夜地下水补给量 M为时段t内的灌溉水量 ET为时段t内的作物需水量,即ET=et, e为t时段作物需水强度
灌溉制度的 确定方法
灌溉制度
• 特定作物在一起的的气候、土壤、供水 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设施下, 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实现节约用水, 所制定的适时适量的农田灌水方案。
灌溉制度包括: 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m):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

灌溉定额(M):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水量之和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作物灌溉制度。 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
我国许多灌区设置了灌溉试验站,试验 项目一般包括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 技术等。试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是制定灌 溉制度的主要依据。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 时,必须注意原试验的条件,不能一概照搬。 3、按灌溉模式确定最优灌溉方案 4、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在解决以上各种数据之后,可以进 行编程计算求得灌溉制度,也可以 用图解法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max-θ min)
水稻田灌溉制度确定

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要求田面维持一定深度水层, 土壤水分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所以确定灌溉制度时, 以淹灌层水层深度变化为依据。 因育秧移栽,水稻灌溉分秧田灌溉、本田灌溉。
平衡推算
h1+P+m-C-E=h2
m=hmax- hmin
平衡推算
hmax
h1
h2
hmin
重新回顾本节重点
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2、根据灌溉试 验资料制定灌溉 制度。。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 经验确定作物灌溉制度
在灌区规划、设计或 管理中,长采用以下 几种方法来确定灌溉 制度。 根据实验 作物灌溉制度 按照灌溉 的制定方法 模式确定 确定


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已 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 重要依据,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和品质的 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 程设施效益的发挥。灌溉制度包括充分供水 条件下和非充分供水条件下两种情况,下面 主要介绍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的确定。
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h0

H
st1
图解法




①在方格纸上,以横坐标表示时间,按作物生育期内的旬、月划分; 纵坐标上部表示水量(降水量、田间需水量),下部表示土壤储水量 m3/ha ②将设计年降雨量按时段绘于图上部 ③绘制作物田间需水量E,因计划湿润层增加而获得水量WT,地下水 补给量K积累曲线,及净耗水量(E-WT-K)累计曲线 ④把依各旬的H、θmax、θmin求出的Wmax、Wmin绘于图下 ⑤自作物播种后土壤计划湿润层储水量W0处开始逐旬减去(E-WT-K) 值,即引曲线平行于(E-WT-K)曲线,遇降雨加上P0,得实际储水量 变化曲线W ⑥当W接近Wmin时即进行灌水m,灌水定额也加在W曲线上 ⑦如此反复至生育期末,即可得到全生育期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灌 水次数及灌溉定额 M2=∑mi 旱作物总灌溉定额M是播前定额M1与生育期灌溉额M2之和. M=M1+M2
5~30~50 20~50~70 20~50~80 30~60~90 10~30~80 10~30~60 10~20
10~30~50 20~50~70 30~60~90 30~60~120 10~30~100 10~20~60 落干
20~40~70 10~30~70 10~30~80 20~50~90 10~30~50 10~20~60 落干
灌溉用水量

灌溉用水量:指各灌区从水源取用的水量。 计算方法分2种。
直接推算法(某一种作物) 间接推算法(灌区)

灌水量的计算(M)
P0=P-P径-P渗
一次灌水量(M) 计算公式:
M
M =Wma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W实 =667 H(θ
max-θ 实)
一次灌水最大量计算式:
M =Wmax-
Wmin =667 H(θ
3、根据作物的生理、 生态指标制度灌溉制 度
总结群众 经验
4、按水量平衡原 理分析制定灌溉制 度。
水量平衡 分析确定
为了及时和合理调整灌 溉制度,需要加强灌溉 预报工作,重点是对降 水、作物耗水及土壤水 分变化进行预测预报。 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主 要作物的节水型灌溉制 度,以适应日益紧张的 农业水资源供需关系和 发展灌溉的需要。

水稻本田的灌溉制度包 括泡田期及插秧以后的 生育期两个部分。其灌 溉定额为:
M=M1+M2
泡田定额(M1)计算

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使一定土层达到饱和时所需水量; 二是建立插秧时田面水层深度 三是泡田期的田间渗漏量和田面蒸发量。
et1


M1=0.667H(θ1-θ0) +0.667h0 +0.667(st1+et1-p1) H为饱和土层深度;e为泡田期间平 均蒸发强度;s为泡田期间平均渗漏 强度;t1为泡田时间,p1为泡田期间 有效降雨;h0为田面水深。
将图中每次灌水量,即灌水定额相加,即得 到作物生育期的灌溉定额M2,即 M2=m1+m2+….+mn

表中水层为:适宜水层下限(hmin);适宜水层上限(hmax); 降雨后最大蓄水深度(HP)
水稻 各生育阶段淹灌水层深度
单位:mm
作物 早 稻 中 稻 双季晚稻
返青 分蘖前 分蘖末 拔节孕穗 抽穗开花 乳熟 黄熟
单位:(1)m3/mu 、m3/ha (2)mm

如何制定灌溉制度
拟定灌溉制度是为了满足规划设计以及有关部门 编制用水计划所必需。在每年实际进行灌溉时, 必须根据当年气候变化状况进行调整。一般根据 天气预报、土壤墒情调节,另外可利用水分生理 指标:细胞液浓度、叶组织吸水力、气孔开张度、 土水势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