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技巧
浓化色彩的层递铺排
铺排是一个并不生疏也不难掌握的技法,倘若用 好了可以给作文大大增色。但是不少考生缺乏对这种
技法的重视和有意突出,有时虽然用了却未能层层递
进,未能使作文的色彩得到最有力的浓化。 如果能在铺排方面进行一些技术性处理,往往会 使作文更加姿采摇曳,气势不凡,获得高分。
《人生的内涵》
★ 作文命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
• 又如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 他之前,美国总统一向都是白色人 种的领地,黑人总统别说没有,就 是想也不敢想。这对于世人也许是 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吧。可是,这 位年轻的黑人小伙子偏偏不会就此 罢休。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从著 名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位 ,为将来竞选总统做了准备。生活 总是爱喜欢挑战的人,他终于如愿 ,成为美国历史上目前唯一的一位 黑人总统,为了打破这“熟悉”的 社会现状,他终于成功了。
四有鲜活材料。
作文材料要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五有点题结尾。
含蓄的文章最好,可让人回味无穷,但 考场作文不要怕重复,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 结尾时回到你的题目、你的开头,变着法明明 白白点题。
提升品级的亮点设计
打动人,激动人,震动人,是作文需要追求的目标。 考场作文,在这方面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为此,个人才能必不可少,精美载体、智巧点化需要 注意。而如何使作文进一步锦上添花,提升品级,也是不 能不认真考虑的。
倘若仔细推敲,这部分内容与作文题目扣得 仍不紧密。但大幅度的铺排,却造成一种强有力 的文势递进,产生了鲜明的视觉效应。 铺排,则光彩夺目,胜人一筹。否则,难免 落入凡俗,湮没无闻。 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
要试着改变自己,而不要总是试着改变别 人;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去善待别人,别人就 不再会觉得有什么隔膜,你就会得到大家的认 可,和世界心心相印。 人生的内涵,也应该与时俱进……
瞧瞧历史吧—— 我们的老祖宗归 有光八次落第而不气 馁,于是有了《项脊 轩志》这样的隽永文 章;英国大将军威灵 顿七败七战,于是有 了永垂千古的美名;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于是有了 “苦心人, 天不负”这样的豪言 壮语。 莫说挫折不可战 胜,真正的勇士敢于 直面淋漓的鲜血、惨 淡的人生。 莫说痛苦只能放 大,真正的智者能把 它化作前进的动力。
又如在早年时的孔子,一心从政,可是他却处 处碰壁,终于没有成功。于是,孔子毅然地放弃从 政的初衷,开始整理和收集古时名作佳篇,自己从 中吸取知识。皇天不负有心人,因为孔子毅然放弃 自己熟悉的从政之路,挑选了适合自己的文学大道 。终于,孔子成为了一代宗师,成为了古今闻名的 教育家、思想家,给中国乃至世界不小的影响。
一系列精彩的事例生动阐明,在“勇士”、 在 “智者”、在“聪明人”的面前, “那时” 是不能“站在废墟上哭泣”的。这一段演绎积极 主题的重头章节,布局得体,开合有致。 而不吝笔墨地渲染的 “那时”,则越来越引 人瞩目,扣人心扉,越来越闪烁出眩人的光芒。
这个 “那时” —— 就是大大提升了作文品级的亮点。 ★★★★★
让我们拥有那迎难而上的大 智慧! 让我们在挫折面前放声高 歌—— 那时花开!
★★★★★
不言而喻,“那时”就是人生痛苦时,“花开”则意 味一种化解与超越。而选用“花开”来象征这种化解与超 越,构想巧妙,设喻机智,避免了结尾时的口号标语。且 回首照应标题,形成了点睛升华的有力一笔。 一个亮点的设计,可以是几句漂亮的论述、感人的描 绘,或者是出人意料的行动,启人顿悟的警语,引人注目 的提示,以及精彩的标题、题记等。 方法可能人人不同,具备这种意识却至关重要。
作文开始并没有太多出色的东西,立意普通,语言一 般。“富人……”、“穷人……”两个对偶段落虽有一些 阅读美感,然而与命题要求,又似乎显得偏离。
★★★★★
我们平等地来到了这个世 界,没有富人与穷人之分,没 有纯洁与狡诈之分。是因为人 的心灵的改变,才有了善良与 邪恶,才有了富人与穷人。 人生就是这样。不然,怎 么有坎坷与曲折的道路,有拼 搏与奋斗的意志,有悲伤与激 情的感触? 想得到别人的喜欢,何不 把自己的身份降低一些;想得 到别人的信赖,何不把自己的 真心坦露一些。想得到别人的 笑语吗?何不把属于自己的幸 福、愉快和别人分享一些。
只有众多音符,才能奏出美妙、雄壮的交响乐; 一个音符,即便有着独到的艺术, 奏出的音乐总是乏味单调的。—— 题记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千万种步伐,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有不 同的物。 一个人做的事好与坏,需要别人来评价;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平淡,需要别人来点 缀;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需要自己先付出努力。 富人并不是很快乐的,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与信赖,他不能融入大众的爱。 穷人并不是很悲伤的,因为他得到了别人的同情与关怀,他融入了大众的爱。 想得到别人的一点爱,就必须先去爱别人一点;要想得到别人的一份情,就必须先 给别人一份情。
答案是否定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新鲜的,熟悉的事 物只会让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因此,让我们果断地放下熟 悉的事,去挑战新的事物,去迎接新的自己。
• 以前的生活对于伊辛巴耶娃来说, 可能再熟悉不过了。从小,这位俄 罗斯女孩一心为了金牌,为了这梦 想坚持不懈地去练体操,就在自己 技艺很好的时候,一个残酷的现实 等待着她接受——身高已不适合体 操锻炼了。可她不放弃,从此改为 撑杆跳运动员。时间一天天过去, 原本对她很陌生的项目如今已是她 的骄傲,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世界记 录,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是她, 是她放下熟悉的生活,挑战自己, 终于取得成功。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对生活熟悉。渐渐地 ,我们所熟悉的事物越来越多。此时,不 妨放下熟悉的事情,去挑战新的事物,让 自己的人生不在熟悉而无味中度过,而描 绘出自己不一样的多彩人生!
名师评析:
文章跳出题目本身的限制,指出我们应当 追求我们不熟悉(陌生)的,而在陌生处发现 风景,来描绘自己不一样的多彩人生入手立意 写作。观点新颖,先声夺人。同时在材料的运 用上,照顾古今中外,很有代表性。而开篇的 比喻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人人都有一个梦,这个梦或小或大,却都是那样神圣和虔诚。但也正因 为有了这份高贵的希望,人们在挫折降临时就更容易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不堪重负。 在挫折面前,我们常常会不自主地放大痛苦,正如那位网友所说:“有 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我想起不 久前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河南女青年独居重庆,因为感情受到挫折准备自 杀。一个名叫“生命救助热线”的组织千方百计救了她。清醒后,女青年千 恩万谢,并意识到自己当时太冲动了。 其实,这正是把挫折来临时的痛苦无限放大所造成的恶果。
“那时”——李白不受朝廷重用,他决无灰心丧气,一 咏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
“那时”——陶潜看不过官场腐败,他决无低沉自贱 ,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胆气! “那时”——居里夫人身患血癌,她决无自暴自弃的 举动,一开口就是“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 ”的勇毅! “那时”,“那时”,“那时”我们确实不该把痛苦 放大,聪明人难道能站在废墟上哭泣吗?
高考满分作文技巧指导
多位作文评卷老师称:
五有作文易得高分
一有精彩开头
好文章的开头被誉为“凤头”,有经验 的评卷老师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段, 看完开头,基本上对考生的语言基本功心 中有数。
二有出彩段落
考试作文很难段段出彩,但需要精心创造 一至两个段落彰显自己的语言功力和风格 ,比如排比、比喻、哲理、名言等。这样 的段落最好出现在文章的前半部分。
语言飘逸、俊俏也不乏 深沉和力度,显示了较高的 文学素养,达到了先声夺人、 赢得评卷老师的迅速好感的 第一效果。 “乌台诗案”“谪贬的敕 令”“洛阳”“黄州”—— 破题伊始,作者已经开 始了知识信息的调动。
24
★ ★ ★ ★ ★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 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 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 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 “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月 色”,“听江上之清风”。于是,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 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修起了一座 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于是,文学的殿堂里也永远听见了那《赤壁赋》的华美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言:“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 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 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所以 —— 考场作文应精心设计亮点,竭力烘托、渲染和凸显亮 点,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
《那时花开》 ★ 作文命题是——
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题记 ——
只有经历地狱般 的磨练,才能炼出创 造天堂的力量;只有 流过血的手指,才能 弹出世间的绝唱。 —— 泰戈尔
考场考作文运用题记、小引之类者似在日趋增多。 此等开篇,落笔造势,引人注目,本也无可厚非。 然人皆如是,争相效尤,则多斯滥矣。 有之,或许能略得好处。 无之,也未必能有多少坏处。 顺理成章,信手拈来,则不妨一用。 搜索枯肠,冥思苦想,徒费考场精力,可能收效 甚微 ——
★ ★ ★ ★ ★
将与时俱进这样的现实语汇用作收尾,有助于提升作 文的时代色彩,在今天的高考中还是必要的。但是,作文 结束得匆忙,也极为平常。 一句话,假如没有前面那样的铺排处理,是绝对不可
能获得满分的。
知识信息的迅捷调动
不少考生都有这样的困惑,总觉得写作文没东西, 缺材料;加之考试时间匆忙,情绪紧张,脑子里就更容 易一片空白。结果是 ——只得七拼八凑,生拉硬扯。 这,怎么能不失败? 其实:高中学生即使一本课外读物不读,十几年的 学习积累也足可保证完成一篇像样的高考作文。 关键是 —— 要有这种信念, 要有将知识信息迅捷调动起来的临场意识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