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作业

中国法制史作业

5)、商鞅变法。战国时期一次最为重要的社会改革。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法是指春秋中后期对法律规范的总称,由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刑”发展而来。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改法为律即突出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稳定性、必行性,使法律观念的又一进步,对秦朝法制统一有重要的意义。此后,中国古代的法典基本以律为名。
2)、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
董仲舒的儒术,是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万物都分为阴和阳,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则刑辅。这也是总结秦朝“转任刑罚”的教训,提倡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以刑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行之有效的统治方法。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
3)、晋国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之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4)、《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法经》共有6篇,《盗法》、《贼法》、《囚法》(又称《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中国法制史作业
———————————————————————————————— 作者:
———————————————————————————————— 日期:
中国法制史作业题
一、中国传统法治指导思想和重要立法活动
中国传统法治指导思想依据不同的时代,历经了多次变迁、发展和不断的完善、更迭,传统的法治指导思想和对应的主要立法活动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归纳为:
2、西周时期——“明德慎罚”的神权法思想
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夏商时期的天命思想和神权思想,继续宣称自己“受天明命”,并且继续打出“恭行天之罚”的旗帜。西周统治者将“天命”与“民意”、德礼与刑罚紧密联系在一起,确立“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及“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制原则。
夏商时期主要立法活动主要为:
1)、禹刑。《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它是指夏朝法律的总称,并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
2)、汤刑。《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它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誓侧重于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事命令或宣布军事纪律,大体相当于后来的军法。诰侧重于国王或者权臣对大臣、诸侯或者下属官吏发出的命令、指示或训诰。命是君主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3)、以刑杀威。这一思想有三层含义:第一,法网严密;第二,严刑重罚;第三,滥施刑罚。
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的许多内容直接来源于商鞅变法期间以及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所确立的制度。秦统一后主要是颁布各种单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动频繁,但没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统一法典。
5、汉朝时期——先“无为而治”后儒家思想
1)、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提出“道莫大于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战国时期主要的立法活动为(成文法始现):
1)、郑国“制刑书于鼎”。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得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制刑书于鼎,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之常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2)、邓析“竹刑”。公元前502年,郑国大夫邓析自行修订郑国的法律,书于竹简之上,称为“竹刑”。邓析后因“私造刑法”有违“国家法制”,被执政驷歂处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郑国流传并为国家所承认,从而成为官方的法律。
4、秦朝时期——法家思想
1)、“法令由一统”是秦立法上的基本原则。其中包含三层含义,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统一全国法律,做到“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律令不统一的局面;司法统一。法家一直奉行重刑主义的思想,提倡弃礼任法,重刑轻罪。
2)、法家一直奉行重刑主义的思想,提倡弃礼任法,重刑轻罪。事皆决于法。
所谓“明德慎罚”,就是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们头脑中构筑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西周时期的重要立法活动为:——
1)、吕刑。周穆王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又称甫刑。吕刑论证了敬德于刑,以刑德教的重要性,反映了奴隶制法制的成熟状态,是在总结商和周前期法制建设经验基础上的重大发展,影响深远。
1、夏商时期——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是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发展而来的,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以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阶级属性,成为神权法思想。
夏朝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和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从夏朝开始,奴隶主就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法权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他们的统治披上一层神秘的合法的外衣。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并且较夏朝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思想。
2)、九刑。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合称九刑。
3)、周公制礼。将夏、商两代礼制加以折中损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礼制,制定了通行全国的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周礼,即所谓礼典。周礼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
3、春秋战国——法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以儒、道、墨、法四家为代表,形成了各自的法律思想与法制主张。儒家提出“礼治”、“德治”、“人治”的思想,道家提出“自然”、“无为”的思想,墨家提出“兼爱”、“尚贤”、“尚同”的思想,法家提出“法治”、“重刑”的思想。
汉朝时期的重要立法活动:
1)、“约法三章”与《九章律》。刘邦入咸阳后,宣布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朝建立后,高祖命萧何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它是汉朝的基本法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