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分析

上海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分析

上海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分析作者:杨海红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5期摘要:上海历史是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浓缩,而最能代表上海历史文化的是上海外滩。

外滩万国建筑群体现了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予以保护。

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系统分析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对其可行性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为上海有关部门申报提供资料。

同时为世博会后上海城市形象树立奠定基础,也为人类共同保护利用上海外滩资源贡献力量。

关键词:外滩;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74-02外滩是上海的一个象征和窗口。

它融江河与建筑景观于一炉,集西方古典风情与中国近现代文明于一体,折射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与悲惨,映照出中国现代岁月的巨变和改革开放的上海新貌。

一、上海外滩建筑群的特点在1 500米的外滩荟萃着世界各国的重要建筑样式:有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巴罗克式、哥特式、爱奥尼克式、东印度式、近代西方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1]。

从外滩建筑的整体看,有以下特征。

1.从平面与开间看外滩建筑改变了中国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平面布局,开间组合灵活,进深趋于浅薄。

体型较大的房屋往往用对称平面,有露台和大的踏步,南首留有长廊。

进入20世纪,出现方型、A 型和半圆形平面。

2.从结构与层高看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柱构架,平房居多,楼房一般为两层。

洋式建筑早期采用砖墙承重和木屋架屋盖结构,并有石阶梯、铁柱子、沙包基础等。

英国式房屋层高一般为4—5米之间,法国式房屋常采用半地下室。

这时的二层或三层楼房用砖拱廊、石柱廊、圆拱及弧拱门窗樘口。

中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后期出现钢框架结构,从而使增加层高成为可能,从五、六层升至十余层,最后突破二十层。

3.从里面处理看外滩建筑外墙里面主要用清水砖墙,以白石灰勾缝,在分层处有腰线,砖工横竖整齐,偶尔点缀拼花和刻花装饰。

主要入口一般居于房屋的中部。

公共建筑因设有地下室的关系,中央入口往往采用室外大楼梯,有左右踏步,等平面而抵中厅。

建筑里面较多采用柱廊、阳台和贴面柱式作为装饰。

在较大的公共建筑物上,模仿西洋教堂和一些国会议院建筑的风格,建造了塔楼,并装置大自鸣钟。

有的大楼顶部还加盖亭子。

后期西洋建筑追求摩天大楼形式,里面趋于简化,仅用横竖线条点缀。

4.从门窗式样和材料看中国传统建筑的门都用木制,正面与反面有别,以上部的顶圈和下部的门臼定位。

早期西洋建筑的门虽然也用木制,但两面完全一样,启闭采用铰链。

1919年起采用钢门,1930年后出现木质夹板门。

窗不同于中国常见的木制落地式长窗,有硬百叶窗、腰头窗等。

5.从楼梯型制和设置部位看中国式建筑物内大都采用直跑楼梯,设置在房屋的隐蔽处。

早、中期西洋建筑物的楼梯为转弯楼梯,平面形式有曲尺形、U型等,一般位于室内显要处,兼起装饰作用。

1901年后,西洋式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主要靠电梯,步行楼梯就在电梯附近,已无装饰色彩[2]。

二、外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可行性条件外滩万国建筑群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

但是,进入21世纪,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其困难,也有其机遇和可行性[3]。

(一)上海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威胁1.重建、维修的威胁1949—1994年,外滩建筑群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内的多家机关、企业、宾馆和商店的所在地。

此期间,外滩建筑群基本未做大的维修,建筑外观存在污垢和风化层。

1993年,上海提出“重建新外滩”工程,把外滩向黄浦江外移80米,中心街道由四车道变为10车道,加高防洪堤,堤上建行人绿化带,地下是室内机动车库;外滩公园设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外滩中心建“音乐会广场”等。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作出了“置换计划”,将上海市政府、上海市航天局、上海电台等机构搬离外滩,而让美国花旗银行、泰国盘古银行、法国里昂银行等入驻外滩。

外滩建设、维修后原真性的部分消失,这将影响外滩的文化遗产申报。

2.交通流量的威胁经历租界分割的上海,逐渐形成中心区和沪东工业区两大块的城市基本形态,它们之间的联络通道,完全依赖外白渡桥一线相通。

这使得外滩所在的中山东一路和中山东二路成为上海重要的交通汇集点[4]。

此外,延安东路高架东端出口也处于外滩附近,更加剧了外滩的车流量。

交通量的加剧严重影响外滩的建筑群安全,也使得建筑与交通的不和谐。

3.使用过程的威胁通过1994年“置换计划”之后,外滩建筑群至今仍被美国花旗银行、泰国盘古银行、法国里昂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使用。

虽说外滩建筑群最初也多是为金融系统使用,但经过解放后众多机构的使用,使得后来的使用者可能会为了经营而改变建筑的内部设置。

这也对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产生威胁。

4.申遗热”的威胁200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目录[5]。

其中涉及“长三角”地区的有:大运河江苏浙江段、南京城墙、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江南水乡古镇、杭州西湖·龙井茶园、良渚遗址、中国古瓷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苏州古典园林及历史街区等。

与我国“申遗热”的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了“凯恩斯决议”(后经修改),每年可报两项但必须一项是世界自然遗产。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留存着无数文化遗产,这必然对外滩申报世界遗产产生极大的威胁。

5.殖民背景的威胁外滩是殖民时期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黑暗的历史的表现。

对于中国人来说,将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感情不能承受的。

但事实上,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的文化遗产中,有相当部分也是在殖民背景下产生的。

如德国科隆(Cologne)在公元前50年就成为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世界文化遗产科隆大教堂地下就有罗马帝国时期建城的遗迹[3]。

虽然如此,外滩的殖民背景也是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威胁。

(二)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分析由外滩价值可知,外滩现已具有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这表现为:1.外滩的遗产价值上海外滩几乎涵盖西方的各式建筑,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巴罗克式、哥特式、爱奥尼克式、东印度式、近代西方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有世界各国风格建筑的高度集中,并保存完好。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在营造现代化高楼大厦时,陆续拆除了大量风格迥异、造型独特的建筑。

因而,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价值表现在上海,外滩与“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条件相符合,这也是外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最大的因素。

2.外滩的犹太民族价值德国法西斯时期迫害屠杀犹太人,很多国家将孤立无援的犹太人拒之门外,而这时上海接纳了3万多名犹太人,其中许多人就是在外滩度过那个黑暗年代的。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上曾说,记忆是人类寻求智慧的一部分,在记忆中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角度来审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纳粹对犹太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暴露了人性中最丑陋、最黑暗的一面,那么上海犹太人的经历表明,即使在这漫无边际的黑暗中,仍有人性的光辉在熠熠闪烁。

这“与具有普遍意义的时间或先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这一条申报条件相符合。

3.外滩建筑的近现代价值从外白渡桥到新开河的中山东一路和中山东二路的黄浦江的两岸,西为代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建筑群的外滩建筑群,东为新中国建设或者改革开放建设的代表浦东陆家嘴金融区。

在中国的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属于近代的只有澳门历史街区和广东开平碉楼两处。

而现阶段,在世界的遗产项目中,现代遗产比重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的现代遗产仍是一片空白。

浦东建筑、外滩各国风格建筑群成为中国近现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

4.外滩资料的译文价值我国申报世界遗产,问题之一就是将我国的文字资料翻译成英、法等文字,这使得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很难理解我国的文化价值,这也延长了我国每处申报世界遗产的年限,如福建武夷山准备了7年、河南殷墟申报了5年等。

然而上海外滩建筑具有与西方文化价值的一致性,这会使专家容易理解外滩的文化价值,容易使外滩通过专家的理解和评价。

5.上海世界遗产项目的匮乏目前,中国有世界遗产40处,分布于我国北京、四川等22个省(市、区),但是截至2010年,我国仍有上海、天津等多省(市、区)缺乏世界遗产项目。

从世界遗产的均衡原理看,上海在今后遗产的申报中将有更大的机遇。

而且经济发达的上海会有足够的资金解决上海外滩申报遗产所需的整治、保护费用。

综上可见,外滩、南京路、万国建筑群、浦东新区、东方明珠、世博园区等景观体现着上海文化历史的变迁。

外滩、南京路、万国建筑群能反映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殖民文化;浦东新区、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世博园区等体现社会主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历史变迁。

外滩、浦东陆家嘴金融区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体现,因而,外滩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参考文献:[1] 江苏省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局,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长三角精华旅游景点导读[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34-344.[2] 丁季华.上海外滩旅游资源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5-102.[3] 佚名.上海还没有一处世界遗产外滩何时申遗[EB/OL].http://.2007-09-22.[4] 徐道钫.外滩交通怎么办[J].上海建设科技,2001,(5):3-5.[5] 佚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EB/OL].2006-12-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