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历史题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题解题技巧

历史列举题的解题技巧历史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双基”能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形式一般表现出: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归类形式的列举,有合并同类相异的列举,有结合概括综合性的列举,有比较对比型的列举,其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历史列举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是:①认真审题。

审出范围,审出类别,审出具体内容,方可作答。

②作答时,按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需要展开,点到为止,简洁明了。

③答题时要求规范、系列化、条理化。

【题型一】横向列举题横向列举题主要以考查某单元、课的系统知识为主。

横向列举题的答案要点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或是前后相承关系,或是因果关系。

【例题】今年是我党建军83周年。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本色,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坚持与时俱进。

(1)写出下列相应历史时期人民军队的名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6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2)请列举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代表性战役各一例。

【分析】综合考查我军的名称历史演变和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战役。

【答案】(1)中国工农革命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2)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辽沈战役(或淮海战役或平津战役)。

【题型二】纵向列举题纵向列举题以考查学生的知识“点”为主。

答案散见于各单元、课中,甚至所有教材中,跨度较大。

纵向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是否分门别类,融会贯通。

考查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尤其是联想能力。

解答纵向列举题要求先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归纳,然后提炼要点。

纵向列举题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要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自己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后的运用能力。

【例题】写出下列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年代、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1)设计京张铁路(2)1912年元旦(3)《天演论》(4)《海国图志》(5)袁隆平(6)两弹元勋(7)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分析】本题纵向地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知识,考查方式以人物为中心,实质上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答案】(1)詹天佑。

(2)中华民国成立。

(3)严复。

(4)魏源。

(5)籼型杂交水稻。

(6)邓稼先。

(7)邓小平。

如何解答中考综合开放性试题近年来,中考中历史综合开放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它的特点就是体现了“综合开放”。

“综合”它有材料的综合,有图、文、表的综合,有各类题型合一题。

“开放”它有材料的信息新颖,发问的讨论式、开放式,答案的灵活性。

其模式有图表综合型、文字综合型、图表文综合型。

题型一:此类题型集填空、选择、材料题型于一体,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和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一般是在题干部分提供图表,要求学生填图填表、识图识表、回答所提示问题,最后联系教材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或启示。

【例题】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下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A.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C.洋务运动破产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思路解析】本题是一道图文并茂型综合开放性的选择题。

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认真阅读题干和图片,从题意中获取解题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试题。

从题干和图片中可以得出,本题所示的废墟是圆明园遗址,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

最后,分析选项可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圆明园,造成了图片中的废墟。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答案】B题型二:这类题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能力,既是闭卷考试的压轴题,又是开卷考试的必考题型。

题型的特点是给出图表材料和文字材料,多种形式、多方面发问,综合性极强、灵活性大。

解这类题型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仔细观察图表,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有用的信息,把所学知识和图、文、表有机结合起来,依次答题。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一、解题方法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

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

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说了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见解,并归纳出有几种见解。

这是解题的基础。

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

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

(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

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作出系统的归纳。

比如:材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的观点,就要弄清观点发表者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观点的正误及其历史进步性和落后性,等等。

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

如:(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

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二、实战练习【例题】据史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

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材料二:“即使没有苏联的威胁,我们也有必要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友谊桥梁……”──尼克松材料三:2006年4月18日,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

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27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以上材料看出,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哪一年?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期间,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签署并公开发表了什么文件?(2)尼克松称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时候?美国强大后实施称霸全球的战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3)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美国立国只有二百余年。

有人说“华盛顿创造了美国历史”,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4)材料三“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二战期间中、美等26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标志是什么?现在,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试举一例说明。

(5)中美两国都善于根据本国的实际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自我调整。

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遭遇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时,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重大战略决策?【解题思路】本题图文并茂,又有时政材料,问题设计的面很广,综合性很强。

本题是一道考查中美关系以及相关两国历史发展综合性的材料题,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中美的历史。

【参考答案】(1)1979年。

《中美联合公报》。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或1945年以后)。

杜鲁门主义。

(3)本题答案不唯一,答出以下观点的任意一种即可。

同意:华盛顿领导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制定了联邦宪法;1789年当选美国第一届总统;被誉为美国“国父”等。

不同意: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当时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标志着独立战争开始的枪声由来克星顿的民兵打响的;在独立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大陆军由千千万万的北美人民组成;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等都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政治家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等。

(4)《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或亚太经合组织(APEC),或世界贸易组织(WTO)(答出任意一个即可)(5)罗斯福新政。

《全国工业复兴法》(或国家调整工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或实行改革开放)。

要真正做到正确答题,提高得分率,还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

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对不同类型材料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全面作答。

中考读图题的解答指导一、读图题的中考命题趋势由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使试卷中出现清晰的图片成为可能;观念进步,即强调图片的史料价值等因素,使得近年来的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题中读图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历史读图题的解答指导从题型功能上看,读图题侧重考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解题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仔细观察、明确要求、空间想象、全面分析、表达准确、回答中肯。

具体来讲,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阅读全部图片和材料,不仅要读正文(图片的主体),还要读提示语(含图表内提示语、表外提示语)、注释、材料来源、标点符号、图片的背景等,不要放过提示材料中的任何细节。

2.抓住图片中的关键词,并且根据这些关键词所揭示的信息迅速地联系教材内容,要知道就图片而读图片是不行的,命题者所选的任何图片或多或少的与教材有联系,反映教材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

3.一般来讲,命题者会围绕一个中心去选材,因此几个图片之间有其必然联系,这就要求在阅读图片的时候不能独立的看,而是要把所有的图片相互联系、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的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4.既要抓住图片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图片中的隐性信息。

5.组织答案要全面,一般来讲,答案来源有三种,一是课本,二是图片,三是结合课本和图片并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作出阐释。

6.答案的表述要简洁明确、有条理、有层次,叙述要使用学科术语。

三、例题分析【例题1】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曾经以政治制度、科学思想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请回答:(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什么文件从法律上确立了哪一阶级的统治?(2)蒸汽机(如图所示)的改进者是谁?蒸汽机的使用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3)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写出他的一例科学成就。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题干材料和图片以及解释图片的文字。

三幅图片分别从政治制度、生产技术和科学思想反映了英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然后结合问题和所学知识,一一回答。

【参考答案】(1)《权利法案》;资产阶级。

(2)瓦特。

蒸汽时代。

(3)以下答案任选1个。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建微积分,建立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或者创立力学三定律;创立“牛顿三定律”)【例题2】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