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间盾构始发、掘进、接收方案(最终)

区间盾构始发、掘进、接收方案(最终)

目录一、编制依据 (4)二、施工概况 (5)2.1工程概况 (5)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8)2.2.1 工程地质条件 (8)2.2.1.1地形地貌 (8)2.2.1.2地层岩性 (8)2.2.2水文地质条件 (11)2.3 风险源情况概述 (12)三、施工进度计划 (14)3.1 编制原则 (14)3.2 总体进度指标 (14)3.3 施工进度计划 (14)四、人员、机械设备、材料计划 (15)4.1人员组织计划 (15)4.2设备计划 (16)4.3材料计划 (18)五、盾构始发 (19)5.1 场内主要设施施工 (19)5.2 主要配套设备安装 (20)5.3 始发、接收端头加固方案 (21)5.3.1施工前期准备 (21)5.3.1.1现场生产准备 (21)5.3.1.2技术准备 (21)5.3.1.3劳动组织准备 (21)5.3.2施工机具 (21)5.3.3加固要求 (22)5.3.4始发、接收端头加固桩位布置 (22)5.3.7始发、接收端头加固质量控制 (28)5.3.8端头加固桩体监测 (28)5.3.9盾构施工临时用电 (29)5.4始发流程图 (29)5.5场地总平面布置及说明 (30)5.5.1布置原则 (30)5.5.2总平面布置说明 (31)5.6始发形式 (31)5.8基座、反力架支撑安装 (31)5.10洞门破除步骤及方法 (34)5.11附属设施施工 (35)六、盾构掘进施工 (46)6.1 掘进流程及操作控制 (46)6.2 掘进模式 (47)6.3 姿态控制 (47)6.4 渣土改良 (49)6.5 同步注浆及壁后二次注浆 (50)6.6 管片拼装 (51)七、盾构机到达施工 (55)7.1 盾构机到达施工流程图 (55)7.2 盾构机到达前的准备工作 (55)7.3 盾构机到达施工 (58)7.4 盾构机过站 (59)7.5盾构机通过加固区注意事项 (61)7.6盾构通过二衬竖井施工注意事项 (61)7.7施工管理 (62)八、施工测量、监测与实验 (63)8.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监测的道路保护 (63)8.2信息化施工组织 (63)8.3施工监测设计 (63)8.3.1、地面沉降监测 (64)8.3.2、管线变形监测 (65)8.3.3、管片衬砌变形 (65)8.3.4、洞内外观察 (66)8.4人员设置及仪器配备和人员组织机构 (66)8.4.1、人员设置及仪器配备 (66)8.5沉降观测方法 (68)8.5.1基准网的观测 (68)8.5.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 (69)8.5.3 监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69)8.6施工监测的要求 (71)8.7监测成果报告 (71)8.7.1 监测成果报告 (71)8.7.2最终报告内容 (72)8.7.3监测控制标准 (72)8.8监测反馈程序 (74)8.8.1数据采集 (74)8.8.2数据整理 (74)8.8.3数据分析 (74)8.8.4监测数据的反馈 (75)8.9监测组织管理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 (76)8.9.1 保证措施 (77)8.9.2施工监测管理 (77)8.10风险工程分级表和主要风险源的监测措施 (77)8.10.1风险工程分级表 (77)8.10.2主要风险源的监测措施 (79)8.11工程试验 (82)九、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86)9.1 质量保证体系 (86)9.2 反力架安装质量控制措施 (86)9.3 盾构始发质量控制措施 (86)9.4 盾构掘进质量保证措施 (87)9.5 壁后注浆质量控制措施 (87)9.6 盾构施工沉降控制措施 (88)9.7 盾构机到达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88)9.8 管片拼装质量保证措施 (89)9.9试验质量保证措施 (90)十、盾构雨季施工 (91)10.1 盾构雨季施工目标 (91)10.2 盾构雨季施工措施 (91)十一、盾构冬季施工 (93)11.1 盾构冬季施工目标 (93)11.2 盾构冬季施工措施 (93)十二、文明环保施工 (98)12.1 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及措施 (98)12.2 环境保护体系及措施 (100)一、编制依据(1)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东干渠工程施工下穿亦庄、东干渠穿越轨道交通报告(2)东干渠工程建(构)筑物调查图纸(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3)《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东干渠工程第十二标段施工图及技术要求》(2012年6月);(4)《施工图文件组成及内容》等下发的相关资料;(5)业主提供的其它设计基础资料以及收集调查的有关资料;(6)主要采用的设计规范1)《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6)《铁路隧洞设计规范》(TB 10003-2005)7)《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8)《盾构法隧洞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446-2008)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0)《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1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13)《人防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1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1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16)《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及国家、行业和北京地区相关的设计标准、规范、规程。

二、施工概况2.1工程概况2.1.1设计范围本标段为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东干渠工程施工第十二标段,采用盾构法施工。

工程起始于大兴区五环路荣华桥南100m处16#盾构井,沿五环路外侧穿越荣华路,至亦庄桥外侧至17#盾构井,继续沿南五环路外侧向西南延伸,至北环西路后向东偏移,渐转为向东南延伸,穿越凉水河后到达2#盾构井。

本盾构区间隧洞覆土厚度11~22.6m,平面最小坡度1‰~3‰,隧洞半径最小为350m。

输水隧洞桩号为37+568.390~40+817.220m,中心导线全长3248.83m。

包含东干渠输水隧洞、2#盾构接收井、17#盾构单台双始发井、35-36#二衬施工竖井、52-55#排气阀井、6#排空阀井、标段范围内的排空井房屋建筑工程、水机设备安装工程、电气设备采购及安装工程、自动化系统土建工程、防护工程、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系统、永久安全监测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

2.1.2周边环境和外部条件地面及地下既有建(构)筑物:本标段隧洞沿线穿越重要的交叉建筑物,主要有成寿寺路南延、轨道交通L2亦庄线、凉水河等。

地下管线:本标段线路地面以下主要管线有:DN500雨水管线,污水管线,DN100给水管线,DN300燃气管线,电力管线,电信管线及不明管线。

地面交通:本标段沿线路方向有五环路,沿线多条道路与线路交叉,对外交通较好,便于各项工程材料及设备运输。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东干渠工程施工第十二标段 盾构始发、掘进、接收施工方案72.1.3区间隧洞概况本标段输水隧洞采用盾构法施工,输水隧洞盾构管片厚度为300mm,内径5400mm,采用C50W10F150混凝土管片。

2.1.4端头加固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双液浆加固方法对洞门进行加固。

洞口加固后使盾构推进前拱顶足以承受上部荷载,拱周足以抵抗侧压力,以确保盾构施工顺利进行。

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2.2.1 工程地质条件本标段含第16#盾构接收井~2#盾构接收井区间的输水隧洞,长约3.25km。

中间设置17#盾构单台双始发井。

以17#盾构始发井为分界点,分两段分别叙述工程地质条件。

2.2.1.1地形地貌(1)16#盾构接收井~17#盾构始发井段:东干渠16#盾构接收井~17#盾构始发井段线路长约1.630km,线路沿北京市东五环路荣华桥南至亦庄桥外侧布置。

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一般介于30.00~34.00m之间。

(2)17#盾构始发井段~2#盾构接收井段:17#盾构始发井段~2#盾构接收井段北起亦庄桥南,沿南五环外侧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北环西路后向东偏移,渐转为向东南延伸,穿越凉水河后结束,线路长约1.619km。

本段场区地形总体较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32~34.5m之间,凉水河河底高程约为25m。

2.2.1.2地层岩性(1)16#盾构接收井~17#盾构始发井段①层素填土:黄褐或褐黄色,稍湿~湿,稍密,以粘质粉土、砂质粉土为主,局部为粉细砂,一般含有少量的建筑砖块、灰渣。

主要分布该路段的南段,地表用地用地均为国际企业文化园用地,钻孔揭露其厚度为0.4~3.8m。

①1层杂填土:杂色,稍湿,结构松散,成分以房渣土为主,含大量建筑砖块,含量一般在35%左右,碎石块径一般在40~60mm之间,最大可见块径为100mm,粘性土、粉土等充填。

主要分布在该段线路北段,厚度0.8~3.5m。

③1层粉土:褐黄或灰黄色,稍湿~湿,稍密~中密,一般分布于③粉质粘土之上,平均厚度约3m,层底标高一般在27~29m之间。

③层粉质粘土:褐黄~灰色,湿,可塑,含云母、氧化铁。

层厚0~7.50m,层底高程18.61~25.44m。

③1层粉土:褐黄或灰黄色,一般可塑,局部硬塑,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含有机质,底部含有少量姜石,局部夹细砂透镜体③2层;一般层厚4~6m,层底标高在23~25m 之间,沿线路连续分布,岩性较为均匀。

③2层粉细砂:褐黄色或灰黄色,湿,呈透镜体型式夹于③层粉质粘土和③1层粉土中,厚0.5~2.1m。

④层细中砂:褐黄色,湿,密实,标准贯入锤击数大于30击,含云母、石英,局部夹有④1层粉质粘土透镜体或薄层,厚度0.3~1.3m。

该层沿线分布连续,厚度不均,一般厚2~4m,钻孔揭露最小厚度为0.8m,最大厚度为5.9m,层底标高在19~20m左右。

⑤层粉质粘土:褐黄色,一般可塑,局部硬塑,含云母、氧化铁。

该层北段多含有姜石,土质不均匀,大部分地段与⑤1层粉土交互沉积,局部夹有⑤2层细砂透镜体。

⑤1层粉土:褐黄色,稍湿~湿,密实。

35#二衬竖井以北地段该层夹于⑤层粉质粘土中,厚约1-3m,在亦庄桥附近该层分布厚度较大,厚约6-8m。

⑤层粉质粘土、⑤1层粉土的层底标高一般为13-14m。

⑥层细中砂:,褐黄色~杂色、密实,湿~饱和,含云母、石英。

该层沿线路分布连续,厚度自北向南总体变薄,以35#二衬竖井为分界,其以北该层厚度约5-8m,以南厚约3-5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