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食品物价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食品物价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物价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本次社会实践参与者:林昌绅、郑超峰、罗天成
时间:7月25日地点:坎门菜场
调查内容:部分食品价格调查方式:询问,采访
最近物价飞涨,变化幅度很大,电视新闻也经常报道CPI过高。

为了确实了解情况,响应暑期社会实践的号召,对物价涨降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我们小组决定实地调查物价.7月25日,我们小组来到坎门菜场随机挑选了几个摊位,询问了今年和去年有关食品的价格,逐一记录,经整理,相关信息见下表:
通过整理相关信息,我们发现大部分蔬菜(如:大白菜、茭白、卷心菜、毛豆、韭菜、紫菜(干)......)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涨,涨幅从20.00%到50.00%不等,除了小青菜、蒜头、绿豆、洋葱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本组成员猜测可能是因为去年重出现的"逗你玩"、“算你狠”的一系列人为炒作疯涨事件的强烈后遗症,特别是蒜头居然出现了75%降幅。

关于肉类(如上文提到的猪肉、鸡蛋、鸡肉)距去年同期相比普遍有30%左右的上涨。

根据电视新闻报道,猪肉价格上涨过快已经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相信不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坎门近海,我们也有调查几种水产品,但跟据上文水产品和肉类一样全线上涨,涨幅从14.29%到50.00%不等,相比而言海水鱼价格大部分高于淡水鱼,价格涨幅也大部分高于淡水鱼。

另外我们调查的两种每日必吃的食品:大米和白糖也是呈上涨趋势,特别是大米上涨了30.00%,这严重地影响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另外一部来自国家发改委的资料:
今年下半年以来,老百姓嘴里一直念叨着一件事情,吃的东西怎么变得这么贵?而一个原来极专业的经济学词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现在也成了一个通俗词。

的确,我们吃的食品和粮食今年的涨幅不小。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什么时候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能大幅增长,把价格降下来。

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今天认为,近十年来生猪收购价与玉米的比价平均是6.1:1,而现在生猪的收购价格与玉米的比价已经到了9.3:1,大大高于正常时期的比价,这对于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非常有利。

但由于生猪生产存在周期性,所以生猪供给出现根本性转变,可能要到明年二季度以后。

不过,和我们以往经历过的几次物价整体上涨不同,这次食品涨价的直接原因不是因为严重
供不应求,而是源自农产品尤其粮食价格上涨。

想想过去粮食价格一直偏低,所以说这轮涨价,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对过去扭曲的价格体系做出了一种纠正。

但为什么粮食价格的正常波动,会迅速波及到这么多农产品,直至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呢?显然,出问题的是农业生产方式。

像现在的生猪生产,还主要靠分散的农户,他们信息不畅、势单力薄,没有力量承受市场风险,所以出现了猪肉市场去年暴跌之后,紧跟着又开始暴涨,而这样的反常在很多农产品身上都能发现。

眼下,为了平抑食品价格,各级部门都在积极努力。

但我们知道,需要调控的不仅仅是价格,还有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上为眼下根据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所做的宏观的总结
经分析物价上涨三大原因:
原因之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

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

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动。

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水平。

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原因之三:供求结构失衡。

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

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专家观点:加息无助调控物价抑制投资
在当前主要宏观统计变量(如CPI、货币总量、股票指数等)存在着诸多缺陷、甚至可能扭曲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的情况下,简单地将这些变量设定为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控的效果
多半是会受到影响的,加息也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物价成关注热点如何积极稳妥应对价格波动?
首先需要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及时解决粮食和副食品生产、供应、价格方面出现的问题。

其次,要努力保持主要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

综合运用控制出口、增加储备、加强监管等价格和财税措施稳定化肥价格。

第三,要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范价格异常波动。

第四,妥善处理物价上涨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注意吧。

希望国家在将来能更好控制物价,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