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绪论
Page 10
六、教材和参考书 建国前的文学史教材主要有: 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亚东图书馆,1924年1月) 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人文书店,1932年9月) 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华书局,1929年4月)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
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11月) 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1955)
刘绥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
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许志英、曾华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孙中田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 年)
Page 12
源自2、文界革命 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力求借鉴日 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 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 具有很强的鼓动力的文体。以把文辞从古文的“义理、考 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 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维新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 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Page 15
3)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科举制度的废 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 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4)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 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民众文化参与的工具,培养了 多样化的读者群。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 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
Page 8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 (一)文学成为重大社会事件的构成部分,文学呈现 出明显的阶级、政党、政治意识。社会革命和政治运动往 往以文学作为发端和具体表现。 (二)社会意识对文学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影响,文学 主体性弱化,文学有社会革命附属物倾向。
(三)社会政治事件往往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源,引发文 学创作和理论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
朱晶
“现代文学”部分
绪论 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
(一)中国的历史分期
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 近代:1840年—1919年
现代:1919年-1949年
当代:1949年后
Page 2
(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 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 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 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 称“新文学”)。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 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 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 “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Page 20
小说界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现代化变革进程, 推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和新小说的产生。强化了文学, 尤其是小说与社会、民族、政治的关系,初步确立了文学 尤其是小说的社会价值模式。 后来的五四文化运动基本继承了这一文学与社会政治 结婚的思想,思想家、政治家常常把文学作为改良社会、 育治人心,配合革命的工具,张显了文学的社会现实功能。
Page 5
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观点: 其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 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文学。(文学的艺 术性质) 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 的民族文学。(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
Page 6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 (一)内容思想: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 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 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 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 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 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艾青、戴望舒、萧 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Page 16
二、文学革命的准备:文学观念的变革 晚清社会的封闭: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称中国是 “被称为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黑格尔说“中国 只有在他人的逼迫下,才能重返历史”。马克思在《鸦片 贸易》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 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 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 的幻想来欺骗自己”。清朝在落后中妄自尊大,在皇帝的 批谕中却说《南京条约》是“妥为招抚”,被迫五口通商 皇帝的批谕是“自宜酌量日期,暂令入城瞻仰”。晚清一 方面是保守、落后,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科学的冲击下,又 不可避免的要被动接受西方新思潮、文化、科技的冲击和 洗礼。文学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准备的一场思想和文 学观念的变革。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孔范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朱栋霖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国强、苏光文等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 十四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等。
Page 13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9、20世纪之交社会 变革对文学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 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是文学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激变。 (史学家认为,“变”有三个级度:一是十年期的时尚之 变;二是百年期的缓慢渐变;三是不基于时间维度的激变 或称为“剧烈脱节”,现代文学的“变”在三个维度上都 有表现。)
Page 4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
(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 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具有中国的民族性。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 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 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 和开放性。(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 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 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作为一个社 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 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 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现代性赋予改变世界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 自身。) (三)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 神的艺术性创造。
“文界革命”催生了大量政论散文的诞生。
Page 19
3、小说界革命:小说救国论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 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此“小说”指琐碎的言谈。《汉 书•艺文志》有“小说家者流,盖处于稗官,街谈巷语,道 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古代把小说视为“游戏笔端,资助谈柄”,小说在 文学中一直处于边沿地位。一批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 让小说承担社会教育职责,希望小说对现实社会政治改良 有所补益。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1896),《论 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告小说家》(1915)等 文中阐释了他小说革命的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 乘”,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等观点,认为小说的 不可思议之力具体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
Page 17
1、晚清“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一次广泛的政治和文 化运动。
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梁启超是首倡的人物,黄遵宪为其主将。“诗界革命”主 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由于酒与瓶的不匹配要求保留诗歌旧形式 的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 革张目。 黄遵宪:出生商人致富的官僚家庭。任过驻日、英使 馆参赞,受西方文化、政治思想影响较深。提倡以我手写 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他最早提出了用白话文进行 文学创作。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后来(1918年)的新诗 运动。 Page 18
Page 14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西学动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 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 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晚清社会组织机构的变革,引起文化机制和文学的变 化。 1)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 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2)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 步兴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 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Page 9
五、学习和研究方法:历史的美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为此,要加强: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树立历史观念和分析 方法。 (二)重要政论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生长的政 治土壤。 (三)具备较为广博的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知识, 以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知识。 (四)注意作品原文的读解,不虚推古人,不迷信权 威——“拿来主义”。
Page 7
(四)主要作品: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 文诗《野草》;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 《子夜》、《林家铺子》;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沈从 文的《边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 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 野》、《雷雨》;赵树理的小说;艾青、穆旦的诗歌;张 爱玲的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