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研究生考试)快题的基本表达训练
城市规划(研究生考试)快题的基本表达训练
13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2. 总平面表达
建筑 1.注意建筑的细化, 并将外轮廓线加粗, 屋顶要适当处理,不 同类型建筑应能反映 出其功能的要求; 2.可增加天窗,室外 平台,连廊等增加屋 顶变化,丰富平面; 3.并注明建筑的层数 与功能。
上色要点 植物 1.行道树通常用圆圈来 铺地 1.铺地与道路、绿地 水面 1.线稿时水面岸线 线来表达; 2.画水面时,靠近 岸边的颜色较深, 远离岸边的颜色 较浅,也可采用 平涂的方式,但 注意留白。 阴影 1.平面中阴影主要包括建 筑阴影、树木阴影、岸线 阴影及其他景观小品的阴 影(有体量的事物); 2.影子的长度与建筑的高 度成正比,注意高层建筑 的阴影落到较低建筑上的 表达(近处或重要处细致 表达); 3.阴影的方向必须打在建 筑北边(东北/西北45 度); 4.阴影的颜色越深越突显 体量感,建议CG9、黑。 13
白纸+马克笔效果
6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1. 工具准备
纸张 绘图纸(白色不透明)——首选纸张。易于突出线 条结构和色彩表达。注意保持图面整洁,避免黑色 涂抹和褶皱。 硫酸纸(白色透明)——马克笔先试验后选择,对 色彩熟悉度要求较高。考试正式提交时需要白纸做 底衬。 有色纸(不透明)——适合表现肌理与质感,氛围 感强烈,突显风格。 拷贝纸(白色透明)——方便快捷,适合方案阶段。 辅助工具 丁字尺/一字尺/短尺、画板、裁纸刀、纸胶带、固 体胶、橡皮
网格法透视原理示例
13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3. 鸟瞰图表达
后期深化 形体深化 • 只对近景的建筑、主入口、核心场地周边的建筑进行即可 • 对于公共建筑、应作出形体高低错落的变化和虚实的对比(分层线、尺度感、山墙的处理等) • 远景可以只有基本形体,不用分层线
13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鸟瞰图上色示意
3、刻画后景和中心建筑暗部
13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3. 鸟瞰图表达
鸟瞰图上色示意
4、继续刻画铺地,在画面中心处添 加对比度高的暖色,进一步突出重点。
13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3. 鸟瞰图表达
鸟瞰图上色示意
5、完善全图,给中心地带的建筑和植物增 添阴影和暗部,增强立体感和对比。 这是一幅近暖远冷,近纯远灰,暖色为主, 冷色为辅的鸟瞰图表达范例。 13
有色纸+马克笔效果
7
二.总平面表达
8
经容 总平面图是整个快题的灵魂,是反映设计 构思和评价快题优劣的核心图纸。 总平面图要表达的内容较多,简而言之 有—— • 反映用地边界; • 道路等级;地块出入口交通处理;道路红 线;车行道宽度;停车场/位位置; • 河流水系的宽度与两边开放空间的范围; • 绿地与公共空间的形式; • 与周围环境和建筑的协调组织关系; • 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位置; • 特殊地形的竖向处理……
三.鸟瞰图表达
16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3. 鸟瞰图表达
何为
鸟瞰?
运用透视原理,用高
视点透视法从高处俯视地 面绘制成的三维图
13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3. 鸟瞰图表达
原则—— 清晰地表达出规划用地的空间关系 角度选择——重在空间效果 • 通常选择南侧较高、前后建筑重叠较少的位置(特 殊情况除外); • 较清楚的反映内外连续的绿地、景观视廊等,表现 方案设计精华; • 视点选低点,工作量小,但不能挡住核心区域 透视类型选择 常见有: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及轴测图。 快题考试中常用两点透视和轴测图。 • 两点透视中——用地长边一侧的消失点应较远,将 长侧展现细致; • 轴测图没有消失点,长边容易变形,故适用于地块 较方正的情况
9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2. 总平面表达
线条 表现是快题第一关,基本决定快题档次。但应注意 表现中色彩与线条同样重要,避免重色彩轻线条的误 区。(ps:快题阅卷的基本流程) 线条类型 • • 硬线条——对基本功要求较高,不易把握, 抖线条——灵气,易把握, 线条粗/细——颜色深/浅 线条深度 适度的线条表达丰富总平面设计深度,把握快题 表达方式。
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经典快题
目录
Conten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快题简介 快题基本表达形式
场地设计
规划设计程序 环境应用分析 空间组织形式 居住区专题 中心区设计专题 岭南特色及历史街区专题
滨水区城市设计及旅游服务区专题
园区规划专题
第二讲 ·快题基本表达形式
1.工具准备 2.总平面表达 3.鸟瞰图表达 4. 分析图表达 5.构图、排版
鸟瞰图上色 上色顺序——马克笔一定要由浅至深。 上色方法——平涂要注意远近、深浅的变化关系,重点局部表现上,笔触和色彩应有变化,使之突出。 用色的选择 ① 平面图和透视图,应有主次之分,色相上多数色彩通常属于同一色系或接近,个别会比较跳跃突出重点 ② 分析图,则可大胆使用对比色,以求区别。 ③ 快题表现中,建筑不是表现的主角,会留白或很浅色略加表现,弱化处理 ④ 更多色彩留给场地和绿化。 ⑤ 较稳妥的是选择灰度(纯度低,Fandi和法卡勒) ⑥ 颜色由浅至深依次为建筑、道路、水面、场地、草地、树、阴影(不能用纯黑,但要够深), ⑦ 好图应是深浅色阶拉的较大,对比度较强,素描关系好
总平面马克笔上色效果
13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2. 总平面表达
上色 彩铅上色 渐变; • 有序的线条排列,掌握排线的力道与准确 性,方向一致,线条不宜过长; • 协调淡雅的色彩,利用色彩搭配与深浅变 化控制图面黑白灰关系。 • 先浅后深的上色顺序,通过力度变化产生
总平面马克笔上色效果
阶段 构思类分析图:大量抽象的草图来分析现状情况,以表达和深入自己的设计思想。 如:日照、地形、风向、周边交通及设施、重要自然及 文化遗迹
13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4. 分析图表达
类型 图解类分析图:对方案的设计意图进行一定的抽象和概括。 功能分区分析图:分析规划区主要功能单元的空间布局; 道路交通分析图:分析规划区内的交通组织,包括周边道路、主要车行道路、次要车行道路、主要步行道路、停车空 间(地上地下)、主要出入口等; 景观绿化分析图:分析规划区内的景观组织,包括各级景观节点、景观轴线、视线通廊、景观渗透等; 其他分析图:天际线示意、滨水断面、沿街立面等。 要点 分析图图解语言简洁鲜明,用色可适当鲜亮,对比度强; 通过不同的颜色、线型、线宽区分不同要素; 积累一定的图解语言(轴线,节点,渗透); 图例符号一一对应。
快题总平面线稿
11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2. 总平面表达
线条
两种风格线稿对比
12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2. 总平面表达
上色 • • • • • 马克笔上色 先浅后深的上色顺序; 张弛有度的力度和速度; 干净利落的线条排列; 适时变换方向和力量; 反复多次的实验尝试
一.工具准备
4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1. 工具准备
绘图笔 铅笔——方案构思草图HB、B、2B,正式打底H、 HB; 墨线笔——针管笔、美工笔、普通钢笔(推荐一次 性针管笔); 马克笔——直线线条为主,注意排线规律(大面积 色块渲染大多通过一系列平行的线条来表现,上色时 应遵从由浅至深的顺序来进行); 彩铅——效果自然,便于擦拭,容易控制,注意线 条与笔触,下笔不宜过重(辅助马克笔使用,常用于 表现公建、水面和天空)。 非多益善,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绘图工具最重要!!
5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1. 工具准备
纸张 绘图纸(白色不透明)——首选纸张。易于突出线 条结构和色彩表达。注意保持图面整洁,避免黑色 涂抹和褶皱。 硫酸纸(白色透明)——马克笔先试验后选择,对 色彩熟悉度要求较高。考试正式提交时需要白纸做 底衬。 有色纸(不透明)——适合表现肌理与质感,氛围 感强烈,突显风格。 拷贝纸(白色透明)——方便快捷,适合方案阶段。 辅助工具 丁字尺/一字尺/短尺、画板、、圆规、图钉、裁纸 刀、纸胶带、固体胶、橡皮
用双线表达建筑轮廓, 表示,画法大小应一致, 之间要有明确的界限; 可以用双线或单 并注意比例。布置时三、 2.一般区域的铺地, 表达时可用比草坪深的 2.群植树木用连续的曲 线组成的轮廓来表达, 暗部填色; 3.树阵同行道树画法; 4.草坪表达可以先用浅 色平涂,在附以深色笔 触(折线),颜色比树 木浅。 等的网格来表达,并 来进行场地的区分; 3.主入口、中心广场 等重要节点的铺地一 般需要重点设计,多 采用更加细致和复杂 的图案来表达。 形体要丰富,有变化, 五一组,不要一字排开, 可以用间距相等或不 颜色直接描绘暗部即可; 通过格子的大小宽窄
快题总平面线稿
线条层次
10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2. 总平面表达
线条 流畅;首尾明确、突出;不求直但求准确到位。 注意事项 长线条可分段表达,各段线条之间留有间隙, 切忌搭接; 不同线段相交时可适度出头; 错误线条要灵活修改,如若不好修改可弃之 重画,切忌在失误线条上直接涂抹修改; 总平面线稿总体上要疏密有致,图底关系清 晰(建筑、道路、铺装、绿化表达清晰,突显 重点); 线稿练习时注意相对比例的把握。
快题鸟瞰图示例
13
经典快题—2016华工考研暑期课程
3. 鸟瞰图表达
经典画法 两点透视——网格法
步骤一:绘制平面网格图;(总平面网格:50*50, 100*100编号) 步骤二:绘制透视网格图;(依次求出建筑、路网、 场地和水系的平面透视) 步骤三:根据各要素的透视高度,将建筑抽象为长 方体等基本几何形体,并把建筑高度求出来; 步骤四:对建筑和环境进行深入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