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时,我是这么学方剂的一,我是由岳美中入手的最开始的时候,我真心是盲目的,但好在有岳老在前面淌好了路。
两千年里面,岳老最推祟三家,汉时张仲景,金元李东垣,清初叶天士。
刚上学,古文基础实在是有够烂,所以呢?我先把这三个放一放嘛!学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一开始受挫,打击学习热情。
所以,我学什么呢?学医话!医话看起来,一是没那么严肃,二是比古文好理解,三是有趣。
记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你只要看到有趣,你就主动去学,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不可否认,《岳美中医话集》里,有非常多有趣的东西,但是今天,我要讲的是学习方剂。
所以呢,我就看《岳美中医案集》了,整本书里,基本上都是一首方子,配上一个医案。
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容易理解方剂。
这时还不到记的时候,只是先理解。
毕竟还在上学,临床机会不多。
到后面,我就看岳老推荐的张锡纯了,张的药物解,每味药都讲得很详细,也配上药物的相关医案,对于帮助理解药物功效非常有用。
这种模式,后面章次公的论药物、朱良春的用药经验集,也差不多,属于很不错的入门方式。
这样有方有案,有药有案,学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方与药。
这也还是理解的一层,属初级阶段,我喜欢先理解了再去记。
在学校的两年,大多都是看医案医话为主。
我学什么东西,开头,都是先熟悉轮廓,有了轮廓,才会有目的性的去做细节上的研究。
所以这一阶段,基本上,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学对于四大经典,还是带有很严重的畏难情绪,这个阶段,就不给自己添堵了。
先易后难,柿子嘛,当然是要挑软的来捏。
打架嘛,专攻弱点。
二,学经方这个学经方的契机,是在实习时碰到的。
具体的原因,大概是2006年写了一篇《学中医的牢骚》(回复数字165)里讲过。
有兴趣可以看看!学经方,初时,我参考的有几本比较易学的书。
一本是冯老的《张仲景用方解析》,这本书,囊括了仲景的全部方子,两百多首。
基本上,每首方的应用指征都说得很明确。
黄煌老师的三本书,我是看了很多遍。
《张仲景50味药证》《经方100首》《中医十大类方》。
其中《经方100首》把方证讲得非常细致,学起来也十分容易上手。
再细一点的,就是一些余国俊在杂志上连载的《名师垂教》。
经方再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它能开发思路。
经方,是要死记下来的,我说我不会背一首方歌。
但是我硬记经方。
你只要记死了经方,就会发现,很多后世方,都是跟经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是经方演变过来的。
所以,记牢了经方,后世方两三下就记住了。
经方怎么记呢?黄煌老师把很多组合,叫成方根,就像是英语的词根一样,几味药,是经常搭在一起的。
或者,有些小方,光记方名,就能把药记住。
伤寒金匮里一大堆这样的方子,方根。
甘草汤,一味药,甘草。
桂枝甘草汤,两味药,桂枝、甘草。
芍药甘草汤,两味药,芍药、甘草。
甘草干姜汤,两味药,甘草、干姜。
甘草附子汤,两味药,甘草、附子。
栀子豉汤,两味药,栀子、淡豆豉甘麦大枣汤,三味药,甘草、小麦、大枣。
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味药,麻黄、附子、细辛。
大黄附子细辛汤,三味药,大黄、附子、细辛。
苓桂术甘汤,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苓桂姜甘汤,四味药,茯苓、桂枝、生姜、甘草。
苓桂枣甘汤,四味药,茯苓、桂枝、大枣、甘草。
麻杏石甘汤,四味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麻杏术甘汤,四味药,麻黄、杏仁、苍术、甘草。
麻杏薏甘汤,四味药,麻黄、杏仁、薏米、甘草。
朴姜夏草人参汤,五味药,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苓甘五味姜辛汤,五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六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七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杏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八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对于很多这种方名就是药物的方子,这种需要方歌吗?你告诉我,这个有难度吗?随随便便记了二十首方子了。
所以,但凡做事,要先挑简单的入手,治病也一样,这一个人身上,好多问题,你就挑一个你擅长的,简单的,先处理好,再解决下一个问题嘛!先易后难。
三,关于方歌有一些不是这种由药名组成方名的呢,怎么办?动动筋子,要学会用取巧。
取巧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记牢方子,方便以后的应用。
首先要明白,编方歌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方便记住方子以及应用。
只要能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那就不在乎什么歌了,自己编就得了,怎么方便怎么来,用不着这么死板。
屡用达药,多诊识脉——这才是真正每日要做的功夫。
有些方子,你用多了,就自然明白方子的加减。
这些东西,不是方歌能教的。
大匠,只能示人以规矩,不能示人以巧。
也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巧劲是怎么来的?就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每天练,练久了,对决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
比如我们刚学自行车,骑得七扭八歪的,慢慢的,就骑顺了,能骑车带人了,还能玩花式了,能玩极限了。
这些后面的东西,可不是光有人教就能学得好的啊。
这就是倒油过铜钱眼的劲儿。
编方歌是个脑力活,开始是,我是先借力的。
我就是先看的这本《实用趣味方剂手册》先把经方挑出来学。
麻黄汤———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这就记下了。
桂枝汤———桂嫂炒姜枣————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又记下了。
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记下了。
小陷胸汤——拌黄瓜——————半夏黄连瓜蒌——————————记下了。
以上是举例子。
虽说这种趣味口诀能帮助记忆,但感觉怪怪的,还是不太适合我。
无论谁,无论学什么,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行。
下面的这种方法,对于我自己来说,是十分轻松的,因为我用了十几年。
各位看官可能就不一定适合了。
我学习的方法,是先把方子归类,这个方法,最早徐灵胎做过,那就是《伤寒类方》,后来日本的吉益东洞做的《类聚方》。
其实,我最后还是看的冯世纶老师的《张仲景用方解析》,这本书把方子归类得很好,很方便记忆。
有些方,要是死记的。
桂枝汤,我把这个方,分两个组,桂枝白芍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
桂芍甘姜枣。
那么就记下来了。
只要把领头的记下来了,后面的一系列加减,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这样记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把加减法学进去。
很快就可以掌握十几个方了。
小柴胡汤,这个方,我分成三组,柴胡黄芩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
柴芩参夏甘姜枣,又记住了。
不但记住了小柴胡汤。
它后面的变化相近的方也可以记住。
比如,半夏泻心汤,我也分三组,黄连黄芩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连芩参夏甘姜枣,跟小柴胡汤,只差了一味药,记住了。
黄连汤,分三组,黄连桂枝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连桂参夏甘姜枣,又记下了。
旋覆花代赭石汤,分三组,旋覆花代赭石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旋赭参夏甘姜枣,又记下了。
这么一来,又记了这一系列的加减方了。
以上举例的一些方法,不可能全举,那样子,一天也说不完。
再一个,有些方子比较大,就要学会自己去编排成自己容易记忆的。
比如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
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看着好像很凌乱。
是不是?我们把它的药名挑出来看一下。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看一下,一共10味药。
我给分了一下组。
乌梅一组,因为它是方名,给它单独一组。
黄连黄柏一组,因为两味苦寒药。
人参当归一组,因为这两味,是补益药。
附子桂枝干姜细辛川椒一组,因为这五味,都是温阳药。
这样一看,就一目了然了,是不是?怎么把它们记下来了?这时,就看你瞎编的能力了。
连柏深闺妹,富贵将心交——黄连黄柏人参当归乌梅,附子桂枝干姜细辛川椒——ok 了,哥就这样把这个方子记下来了。
重新编排组合,再瞎编记下,然后平时看病,用几次,这方子想不记熟都难。
我说了啊,这些都是举例子,用的都是记忆法,是手段,目的都是为了记住方子到最后用出去。
所以嘛,有心的人,就可以自己也试试。
反正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记住一两百首方子的。
其实平时也用不上那么多方子,来来回回的十几个方子打转,就能治不少病了。
守住自己的阵地,再慢慢拓展范围就行了,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
方子记下来了,就要去熟悉药物。
我通常参考的几本物药的书,有《临证本草》(陶御风)、《<本草述钩元>释义》、《本经疏证》、《本草新编》、《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沈丕安),还有张锡纯的《药物》,章次公的《论药物》。
四,学了就要用学了经方后,再去看时方,就会很好记了。
有些经典的后世方,还是要硬记的。
比如四君子汤、二陈汤、平胃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归脾汤、一贯煎、龙胆泻肝汤、枳术丸、温胆汤、阳和汤、仙方活命饮等等。
记忆的方法,可以自己分拆重新排列组成自己方便记忆的组合就行了。
记熟了后,会发现很多后世方其实跟经方有割不断的联系,而且后世方与后世方之间,也有联系的。
所以,要靠自己去找方与方之间的交叉点。
学了方以后,要去用。
怎么用,还没有上临床,怎么用这些方?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入门的书,这些书,都是有大量医案附在方子后面的。
看医案有个好处,那就是相当于在跟师父抄方子(前提是这些医案没有掺什么水分。
当然有一些书是不可能不掺水分的,就看你自己怎么挤水分了)。
我初学时,最先看的就是《张仲景用方解析》《经方实验录》,后来又看了《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这些都是方子下面附了医案。
刘渡舟老先生的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也是很经典的方附案。
哦,对了,门纯德老先生的书《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是真心不错的,我是要重点推荐的,我超喜欢他那种口语式的表达,完全是临床家的实录,没有一点耍嘴皮子的地方,全都是真刀实枪的干货,很多小方子,非常好用。
最近有一本书叫《皕一选方》几乎囊括了大部分常用方剂,每首方子下面,罗列了大量的医案,多的一百多个案子,少的也有十几个。
我就不信,这样大量的医案看下来,会没有一点感觉。
总会找出一些方子的使用规律的。
关于方子使用规律,做得很好的,国内真心不少,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经方100首》,更喜欢的,还是日本人矢数道明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下面我也举一个例子。
病是标,是果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可以叫得出病名的病,基本上都是标,是结果了。
所以我经常说我不会看病,不要盯着病看。
有个阿姨,因为湿疹来找我看病,湿疹啊,两边腹股沟痒啊,挠啊挠的,挠到小腹肚皮都红红的。
又要看口腔溃疡,满嘴都是,吃东西一点也不方便。
而且嘴巴发苦,苦得不得了,这算味觉神经官能症吗?这算三个病了吧?反正我看了后,觉得就是肝经湿热,用了龙胆泻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