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编者按:“十年磨一剑”成为创业行里大家默认的规律。

历经十年的奋斗,北京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启迪科技园(昆山)紧紧围绕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的“创新企业孵化基地、创造人才培育基地、创新技术研发基地”的目标拓步前进,先后被认定为江苏省科技创新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未来的科技园将不仅是单纯的科技园区还将是具备部分城市功能的科技新城。

”成为城镇化中科技园区升级转型的重要课题。

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作者:刘万枫科技园,是指一个由专业人士团队实行管理的社区组织,旨在通过倡导创新文化和知识型机构及相关业务的竞争以及合作增加社区的财富。

科技园区会对大学、研发机构、公司以及市场的技术和知识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优质的空间和设施及其他增值服务,通过孵化和相关流程的培育帮助创新型公司成长,构建完整和相互关联的产业分工协作网络以及有机的产业生态群落。

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特曼教授所提出的设想,即在斯坦福大学校园旁边创建高科技中心,促进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斯坦福大学科技园于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同时也为硅谷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硅谷的成功,不仅诞生了众多充满活力的伟大企业,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也为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榜样。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众多优秀的科技园区快速建立成长起来,如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韩国大德科技园区。

全球科技园区大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仅2000年至2005年之间,就有26%的新园区诞生,可见科技园区增长势头之猛。

研究国内外科技园的成功要素,有几点是共同的:1.“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园的发展壮大;2.良好的区位因素,包括强大的科研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3.人才的重要性,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4.完善的服务,不仅包括诸如办公场所、生活配套等硬件服务体系,还包括园区管理、经营咨询、金融服务等完备的软件服务体系。

此外,成功的科技园之间也有别于其它的成功要素,如美国硅谷置身于全球最有活力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台湾新竹科技园基于政府科学合理的规划、政策的有力支持、高效的行政服务等等。

中国大陆的科技园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推动力量:高校以及研究院所内部的推动力,即寻求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外部推动力,即国家实施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以及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国策。

截至2010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建成86家,涵盖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15年,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将达到20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达到100家,国家级、省级、高校自办的三级体系进一步完善。

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快速的发展,自1985年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以来,截至2012年底,全国先后在30个省建立了105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力最为强大。

在全球经济低迷以及各地区和国家寻求产业升级的宏观背景下,科技园以及高新技术园区在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上进行着不懈的改革和努力。

从世界各国集中国的科技园区的发展来看,科技园区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正如经济学家熊彼得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是创新”: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一种他所称谓的“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

能够成功“创新”的人和企业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和企业会最先被市场淘汰。

科技园区作为创新要素的汇集以及培育企业家的载体,为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为区域塑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和融入区域创业体系的建立;吸引国内外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者,推动区域创业活动的发展;基于区域产业优势和规划,以及科研单位自身优势,有目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区域的产业聚集和创新发展;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与分工,推动创新发展;培育了一种公平、公正、尊重知识、充满活力、自由的竞争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其次,科技园承担了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由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以及相伴而生的扩散效应,科技园的发展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由增长极的带动,出现经济增长环境区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从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可以看出,科技园的科学规划、对于产业发展创新要素的聚集以及通过创新系统进行的服务,能够加快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优化了园区所在区域的软硬件环境,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创业的栖息地。

由于区域的资源禀赋的各自不同,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对于科技园的功能以及发展模式的需求以及要求也存在各自相异,怎样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好科技园的发展方式,更好的发挥对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清华科技园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依托清华大学的人才和科技创新优势,形成北京主园区,以及各地特色分园的科技园网络,不断摸索各独具特色的科技园发展的模式方法和理论。

其中,昆山启迪科技园自从2003年建园至今,结合在区域经济的特点,铺设起了知识创新区域与技术创新区域的桥梁,搭建人才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纽带,成为区域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摸索出“点线面体三维发展,融入区域创新生态,争入国家队,实现国际化”的创新体系思路,以及“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联动的服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园发展理论。

昆山清华科技园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科技园区选址规划建设和初期产业导入阶段;第二阶段,科技园和产业园联动阶段;第三阶段,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和生活社区联动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发展过程中,在高品质地完成了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造的基础上,根据昆山没有充足高端人力资源供应的实际情况,以及电子和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优良等特点,为了创造一个产学研合作的载体、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台,有序并且机制化地推进清华大学人才和技术与昆山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启迪科技园(昆山)对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和机械系,与昆山政府相关政府部门一同成立了“清华科技园昆山先进制造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下设:模具设计和检测平台、RFID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平台、高频电子公共测试平台、生物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和现代大型装备制造及快速制造研究开发平台。

在创新中心的推动下,陆续又成立了华恒与机械系合作建立智能化焊接研究中心、华清京昆与矿业大学合作建立新能源研究中心和卓凯与清华生科院合作建立认知实验室这几个产学研合作机构和项目。

这些公共平台成为区域产业发展中产学研合作的载体、创新技术的来源。

在这一发展阶段,昆山清华科技园承担了江苏省重要区域创新的项目建设——“江苏省中小企业国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出十个子平台,包括技术转移相关信息资源数据库、技术转移一站式服务的技术交易平台、由技术专家与技术转移人才组成的专家库、由多个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构成的创业服务中心、以“清华大学研究生实习基地”为基础的人才基地、总体协调技术转移工作及培养专业人才的虚拟研究院、江苏省中小企业国内技术转移中心门户网站、创新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的孵化器、技术转移相关机构组成的行业联盟、技术转移保驾护航增值服务体系。

这一系列的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建立,保障了第一阶段的产业导入和OLED、大压机、小核酸以及天瑞仪器等一批高端项目的落户发展。

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启迪科技园(昆山)基本完成科技项目和人才的引入、聚集,企业研发和产业化进入到工程实施和大规模生产阶段。

经过详细的产业调研和分析,结合昆山区域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启迪科技园(昆山)选择以小核酸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以大压机和固体燃料电池发电设备系统为龙头的高端装备产业作为专项主题,开始了主题科技园和专业产业园互动的发展阶段,形成高端项目引领,完整产业链引入,公共平台提供产学研服务支撑和政、产、学、研、金、介、贸、媒全方位创新要素整合的发展思路,成功为区域经济培育了新兴产业、升级了现有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服务区域创新,并集中优势力量快速实现在省以及国家层面的创新突破,提升行业影响力,并在形成自身特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有目标地寻找国际化的创新要素整合进入区域创新体系。

经过几年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小核酸研究已经在国家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很好的影响力,该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一批新药正在申报过程中,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齐头并进,“搞核酸,到昆山”的影响力已经形成。

随着启迪科技园(昆山)及其主题产业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进入到这个区域,在这里工作、创业、结婚生子,成为昆山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成为昆山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出了更多工作和生活相结合的服务需求,例如教育、医疗、居住、交通等。

于是在2010年,启迪科技园(昆山)在南京麒麟提出“科技城”的新阶段发展思路和模式:在更大尺度上整合创新资源,在更完整的城市功能布局上服务人才、留住人才,在更综合的平台上为区域经济提供发展动力。

南京的麒麟启迪低碳智能产业园秉承“四聚”发展思想,联动“园区、社区和校区”,打造规划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高端科技综合体:其中包括80万平方米的科技园区,园区通过“聚集,聚合,聚焦,聚变”的过程来整合更多“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的要素资源,建设低碳智能产业研究院、专业孵化器、青年创业中心、企业加速器、中试工坊、高端研发楼和商务科技园,为创新创业企业以及产业提供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并建立完整的产业发展创新链,吸引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及企业总部等多种产业生态要素集聚发展,成为在低碳智能产业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和腾飞。

于此同时,为全方位满足不同层次高素质人群的生活需要,麒麟启迪低碳智能产业园还将打造风景优美、配套优良、服务完善的国际化生活社区,营造40万平方米的时尚商业氛围,提供高品质的餐饮、购物和休闲娱乐体验,建设80万平方米舒适宁静的居住生活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