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明礼仪及和谐校园

文明礼仪及和谐校园

文明礼仪与和谐校园旧县镇范庙小学丁文贵2015、1文明礼仪与和谐校园——旧县镇范庙小学丁文贵内容摘要:一个社会中最活跃的构成是人。

从根本上讲,和谐的人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教育,学校教育乃关键,突破这一关键的举措便是“礼”,并由“礼”而和谐校园。

厚重的中华礼仪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最为精华的文化遗产。

从古至今,讲“礼”重“仪”,世代传送。

那么怎样以文明礼仪为契入点,构建和谐校园?本文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立足抓文明礼仪,追求教育的和谐、人性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乃至促社会的和谐等方面解读了我校的一些做法,旨在探索如何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洪流中塑造和谐的校园。

关键词:礼仪和谐校园社会礼仪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任何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中,作为教育人,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构建和谐的校园。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举措便是“礼”。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二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只有在一个厚重礼仪氛围的校园环境中,树立讲“礼”重“仪”的做人理念,才能拨开云雾见彩虹,才能领略头顶那片灿烂的星空,才能在和谐中感受心旷神怡的人生乐趣,才能塑造出一个个具有健康人性的和谐的人。

文明礼仪与教育和谐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礼仪文化底蕴,但并不意味着中华传统礼仪就能够简单地移植在少年儿童的身上。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一种全新的领域,时代的飞速发展,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如何才能有效地传承我国厚重的礼仪文化,将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内心情感的需要,在礼仪规范养成教育的方式上由强制性训练式转化为愉悦性体验式,这就成了值得我们悉心研究的问题。

一个学校是否有和谐的教育,是否能将文明礼仪和谐地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必将关系到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教育的和谐。

开展礼仪课题研究,是我校追求和谐教育的一大举措。

2002年9月,我校课题组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教育部申报的“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实践与研究》批准立项并开题。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更是快乐的。

课题组结合课题研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礼仪教育活动,并重视经验的积累和完善,在“研究——实践——改进——提高——总结”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4年、2005年、2006年,课题组代表先后到北京、上海、浙江参加全国的学术交流,并在大会上作示范报告。

学校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受到了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孙云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康丽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室主任孙宏艳等五位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并由五位专家鉴定,于2005年9月顺利结题,该项成果获全国一等奖。

通过课题研究,“礼”成了可以操作的具体规范,从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到社会礼仪,我们给了孩子明确的评价标准,使礼仪规范教育渗透到了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课堂上,孩子们的举手投足显得精神抖擞,表情达意显得谦恭适度;操场上,孩子们见到老师总能大方地与老师互送一个温馨的祝福;回到家,孩子们的第一句话便是“妈妈,我回来了。

”“一个个礼节,就是一个个道德的元素,礼的全部,就是道德的完整展示。

”实践证明,我校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准确地把握住了现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方向,为我校礼仪教育这一特色工程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理论支撑作用。

在这种和谐灵活的教育中,学生将首先成为一个“知书达礼”之人。

可见,文明礼仪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目标。

文明礼仪与人性和谐从根本上讲,校园的和谐是学生自身的和谐,而学生自身的和谐,则是心性的和谐。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因而人性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

像小孩子中经常发生的为一支铅笔而争夺抓扯,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等现象,就是一种野性的表现。

因此,就有了我们常说的“修身养性”。

而“修身养性”要通过践行“礼”,按照道德要求制订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才能完成的。

人人都可以通过践行一个个礼节来学习,为断清除自身的野性,砥砺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尚品格。

明礼,乃做人之根本。

古代学者颜之说:“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修,心有礼则泰。

”有效的礼仪教育,对于人的德性养成和校园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我校根据“以礼为美,以仪引德”的编写思路,以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为出发点,结合新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编写出了《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教材,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课表,由班主任担任其教学。

教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材中亲切的生活场景、熟悉的人物形象、亲历的生活感悟、文明的言行举止,使学生明了礼仪、践行礼仪,在学习中懂得只有自觉形成“知书达礼”的高尚美德,才能使别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才能使自己的内心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

教材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师生家长共同编写,读来亲切,操作可行,乐于为学生所接受,在愉悦中内化成行。

实践证明,我们的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人性的和谐,显现出巨大的实效性,为塑造和谐发展的人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以“礼”约束人,以“礼”教育人,使文明礼仪走入学生的心中,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显现出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和谐的人性。

文明礼仪与人际和谐人际关系错综复杂,需要“礼”作润滑济,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礼”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成体系的具体而微的细节。

只有人人都依据礼节的规定去践行,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去体现,和谐校园才有可能实现。

《礼记·曲礼》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

”主张与人效要低调,放下身段,而把对方放在尊敬的地位来对待,这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

即使对方是“负贩者”,也必有其尊严,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如今的人,不愿意尊重他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长辈都不知道尊重,却处处要求他人尊重自己,这种心态怎么能得到真正的尊重,怎么能有人际的和谐?基于此,我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礼仪文化,倾力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让学校的“一砖一墙皆育人”:礼仪路,用师生收集的古今中外有关人际交住的名言警句、小故事装扮,当学生漫步于这样的小路时,抬眼便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先哲那如清泉般沁人心脾的话语便丝丝流入学生心际,孩子们一步一个教育,一步一个感悟,一步一个陶冶,学生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感悟着做人的真谛;孝道墙,把“24孝图”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墙上,让学生接受着孝道教育。

一个人,倘若连母亲都不懂得爱,那何谈爱祖国、爱人民,何谈创造和谐社会?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一进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要爱你妈妈”的大标语。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都不爱,他也不会爱别人,爱祖国。

”《论语》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阐述了“孝”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

实践证明,我校开展“孝心行动”,高兴了父母,教育了孩子,和谐了家庭。

倘若你能走进我们的校园,你将顿时被一种浓厚的礼仪氛围所包围,每一位教师的言行举止,将让你如沐春风;每一个孩子活泼的身影,将使你感慨教育的力量;每一个角落精心的布置,将让你畅享对中华礼仪的解读乐趣。

而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我们的老师和孩子无不一次次接受着深厚的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文明礼仪创造着人际的和谐。

校园的和谐促社会的和谐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学生在校园中所养成的文明礼仪习惯,必将带入社会中去,也必将在社会中得以巩固。

因此,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在操作层面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文明礼仪为抓手,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1、开展礼仪认知教育,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的。

比如,阅读一些礼仪故事,熟记一些礼仪格言,举办礼仪知识讲座和讨论会,网络收集一些礼仪常识,开展礼仪教育主题班队会。

2、开展礼仪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礼仪习惯成为可能。

比如,“礼仪岗”角色体验,“今天我是值日生”主题教育活动,“小鬼当家”活动以及“我是小交警”、“学雷锋”、“小公民宣传员”等系列校外实践活动。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礼仪小课题”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小调查、小采访等探究性活动,通过自己真切的体验,主动认识,深刻感受到我们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如何才能做到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3、整合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作用,拓宽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途径。

我们连续几年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比如,2003年暑假,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展了争当“三让一树”小标兵活动,使文明之花遍地开放;2004年寒假,学校开展了和家长一起收集礼仪小故事,编写礼仪顺口溜活动,让孩子在创造中收获快乐;2005年暑假,在学校与社区中广泛开展了“感恩的心”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感恩;2006年寒假,我们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礼仪进万家”活动,家长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饶有兴味地“和孩子比比看”,和孩子一同成长。

在长期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中,学生带动着班级,班级带动着学校,学校影响着家庭和社会。

文明礼仪教育像一股奔流不息的泉水,正在影响着千家万户,流入每一位社会公民的心中。

我们在实践中认为,注重礼节,讲究礼仪,追求文明,不仅是古代先哲对我们修身立命的教诲,更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特别是今年我县教育工作会上,县委书记谢瑞武在讲话中强调了礼仪和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构建和谐双流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会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结合我县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品一特色”,决定进一步凝炼我校礼仪教育特色,打造学校品牌,创建和谐校园,并让礼仪教育跨出校园,深入社会,推动社会更加和谐地向前发展。

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校长作了“文明礼仪伴我行,争当文明礼仪小使者”的动员讲话,并由少先队大队部发出了“做文明礼仪使者,建和谐双流”的倡仪,旨在大力倡导文明之风,共建和谐双流。

县委谢书记得悉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县委宣传部牵头,教育局等做好相关工作,在全县启动了“做文明使者,建和谐双流”的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