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方案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化,其中心和主旨是面向全体小学生,旨在全面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包括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心理素质,因而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内容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辅导为此,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心理学工作者和幼教工作者就有关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及心理上的适应问题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
到目前为止,各种形式的学前班已相当普及,为儿童入学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行为训练,绝大多数入学儿童都能顺利适应,同时近年来有关方面的辅导材料也较充分,因而本书不拟专章介绍。
(二)学习心理辅导(三)智能辅导(四)情感和意志辅导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如果人类没有了情绪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也没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意志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没有意志,任何美好的理想、宏伟的计划和伟大的战略决策都不可能变为物质的现实,任何智慧和潜力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既不可能有个人的美好未来,也不可能有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
可见帮助小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克服悲观、怯懦、抑郁、紧张等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经常性地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生动活泼、蓬勃奋发的良好心态,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其中情绪情感的辅导尤其要重视移情体验的辅导,注意引导小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体验他人的欢乐和痛苦,以培养小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激发自觉的意志行动。
(五)个性心理辅导(六)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一、健康情绪教育(一)健康情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健康情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是,使学生的情绪变化做到目标适宜,方式适当,反应适度,并以积极情绪为主。
情绪教育不是要设法消除、压抑学生的情绪,而是使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合理宣泄情绪,有效调控情绪,保持愉悦的情绪主旋律。
健康的情绪生活要符合以下两点要求:1.特定情境中的情绪正常情绪总是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此时的情绪,不管是高兴还是愤怒,只要符合下面三个条件,都是正常的。
(1)情绪与刺激事件同质。
即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导致其愉快情绪,阻碍个体需要满足的刺激导致其哀怒情绪,而不是相反。
(2)情绪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相称。
情绪的强弱程度与刺激的强烈程度相对应,而不是情绪过敏或体验肤浅。
(3)情绪的持续时间与刺激作用的时间相宜。
当刺激消失后,情绪会随之平息,而不会长久被其影响。
2.心境以愉悦为主导背景一个人难免有不高兴的时候,愤怒、忧伤和失望等情绪固然会使人不快,有时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一个人在大多数的时候应当是愉悦的,满意的,有幸福体验的。
(二)健康情绪教育的操作要点在对学生进行情绪教育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过分压抑情绪是有害的。
它不仅造成生理健康问题,而且不良情绪的累积会造成情绪泄洪,出现连当事者都难以理解的冲动行为。
当然,宣泄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如倾诉、运动等。
2.教会学生正确表达情绪养成表达情绪的习惯,掌握正确表达情绪的技能。
积极表达关爱、欣赏、感激、歉意等令他人愉悦的情绪,学会无伤害地表达愤怒和不满。
偶尔表达愤怒和不满,只要讲究技巧,可以取得更强烈的表达效果,它说明你对问题的倾注和重视,增进了别人对你的了解。
3.教育学生运用情绪力量激发建设性的行为情绪会带来生理反应,形成一股能量。
不良情绪容易产生破坏性行为,压抑这股能量不如利用它,使之激发出建设性的行为。
例如,生气通常导致某些学生的攻击行为,教师就应当让他们懂得,怒气若发泄到别人身上,只会恶化外部环境,是自己更生气;“受气”所激发的能量若能推动“争气”的具体行动,则不仅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也从根本上优化了自己的情绪。
4.注重纠正学生对事物的非理性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他所遭遇的事件决定的,而是由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认识决定的。
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导致当事人的健康情绪,非理性的认识常常使人陷入消极情绪,难以自拔。
例如,对于教师的严格管理行为,一个学生认为“老师总是与自己过不去”,自然会产生对立情绪;另一个学生认为“老师是为了自己好,督促自己改正错误”,自然对老师心生感激之情。
所以,情绪教育不能就情绪而情绪,关键是发现学生不良情绪背后的非理性认识,通过对非理性认识的纠正,树立起理性认识。
例如,面临磨难,变学生认为“倒霉”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遭遇失败,变学生消极悲观的非理性认识为“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自我完善的机会”的理性认识。
5.帮助学生提高体验生活、学习的幸福、快乐能力二、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是个人发展的重要资源。
这不仅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个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人多种心理需要,构成了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支持系统。
人际关系不良通常导致当事人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人在人际关系中成长。
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过程,人际冲突的妥善处理过程,就是当事人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
所以,人际关系教育历来被心理健康教育所重视。
(一)人际关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健康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是:1.有益个人发展青少年喜欢交同龄朋友,但要有择友而交的能力,构建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人际交往圈子。
学会交益友,并不断增进与他们的友谊。
与“玩友”保持适当距离,并能在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说“不”。
有时候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朋友,就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人生。
2.交往适度适宜交往要适度,既不能自我封闭,又不能过度交往。
适度交往是有益的,过度交往则有害于个人发展。
青少年不能沉湎于人际交往而荒废学业。
交往的方式要适宜,符合学生身份,不能盲目模仿成人的交往方式。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重在沟通思想,增进情谊,相互学习,彼此促进,而不是图热闹,讲排场,整天忙于礼尚往来般的应酬。
3.适应多种交往青少年要善于处理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
既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又能与老师、父母融洽相处。
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反映出当事人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
人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于青少年而言,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尤为重要。
青少年时期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状况,能有效预测其成年后与长辈、领导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的交往规则和技能基本相同。
(二)人际关系教育的操作要点在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2.帮助学生形成移情习惯和技能善于理解他人,是个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特质。
对他人的理解,来自于个人的移情习惯和技能。
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将自己变成他人,去体验对方的所思、所感和所为,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人际冲突的产生,有时并不是什么原则性对立,而是我们不注重移情,不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我们的“好心”就变成了“驴肝肺”。
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言语,注意观察他人的非言语活动,可以培养对他人心灵世界的敏感性,并习惯于把自己对对方的理解表达出来,提高交流成效。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关键技能。
相对于见面打招呼、待人热情、分手道别等初级技能而言,沟通是较复杂的高级交往技能。
人际沟通,能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深化情谊,消除误解,避免冲突。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沟通技巧。
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大胆、策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妥善地拒绝他人不合理的或自己难以满足的要求,适时、技巧地弥补友谊裂痕,有较强的说服能力,善于吸纳别人的合理意见,优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一、青春期心理咨询与辅导二、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常言道:“个性即人生。
”学生的个性品质对他未来的生活道路有重要影响。
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
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天资优势,确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指导,针对某些不利特点提出人格塑造的建议、计划与措施。
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可以采用观察法和测验法。
较普遍采用的个性测验有Y一6性格测验、卡持尔十六项人格特质测验(16PF)、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等。
由于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最好能调动家长和科任教师、同学等多方面力量,给予积极配合与督促。
三、学习心理辅导四、专业与职业定向指导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十分欠缺,这突出体现在升学和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上。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定向,在填报志愿时仅凭一时冲动、好奇或盲人摸象式的瞎撞,导致出现升人大学后出现专业兴趣不浓,甚至少数同学大学期间一直为专业闹情绪、无心学习的现象。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专业与职业定向指导之时,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气质、性格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反应速度要求较高的工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则对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适合,外倾型的人更适合于从事人际交往性强的工作,而内倾型的人更适合于比较深沉、细致的工作。
五、考试与竞争等压力与挫折的应对考试与竞争是当今学生普遏面临的课题。
尤其在升学压力之下,我国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考试过于频繁的问题,甚至“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
考试与竞争的心理调适也就成为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
一些学校尝试进行过“考前心理辅导”,收到了良好效果。
其具体内容大体包括:对待考试与竞争的正确态度、考试与赛前准备、应考与比赛策略、考试与比赛中的情绪自我调节、对待成败的正确态度及合理归因、受挫后情绪的自我调适等等。
同时,今天的学生将来走出校门之后,仍将面对一个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社会,学会合作与竞争的统一,积极参与竞争、形成面对成败的正确态度、掌握压力应对技巧与挫折心理自我调节技巧,不仅对学生今天的成长有益,而且对于他们的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
六、人际关系协调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应注意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关系常识与技巧,帮助学生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心境,提高学习与工作成效。
具体来讲,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与亲朋好友的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及新环境的适应等等。
不同的人际关系要求有不同的态度、分寸与技巧。
对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同时,也存在一些基本规律与要点,•如为人正直善良、待人真诚、心胸豁达、理解与关心他人、在具体问题上求同存异、注意形成良好第一印象、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与行为技巧等。
大量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