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6对*5 计算:10*1 问答8*5个论述20*1第一章: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2.自然环境:广: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3.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4.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5. 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第二章:MAB:是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研究、监测及培训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国际计划。

PVA:种群生存力分析PSF:种群的结构和适应性MVP: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种群大小:种群的数目或生物量。

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的个体数目或生物量粗密度:是指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

生态密:是指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如调查样地仅有一半面积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分裂、出芽、结籽、生产等哪一种方式。

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死亡率: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

前者是种群在最适环境下,其个体由于年老而死亡,即都活到了其生理寿命;而后者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即多数或部分个体死于捕食者、疾病、不良气候等因素迁入:是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的领地。

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群落确定性绝灭:由无法逃避的环境变化和力量造成的对许多物种的绝灭,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

森林砍伐和冰川作用随机性绝灭:由一些通常的、随机性的环境变化或干扰(削弱而不毁灭)造成的。

被削弱的种群所面临的绝灭危险将大大增加;种群越小,这种随机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越短,这种干扰所表现的脆弱性就越大。

年龄金字塔可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增长型种群2.下降型种群3.稳定型种群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1、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保护物种的多样性——面积越大,种绝灭率越小,生境多样性越大,种丰富度越大。

从生境的角度看,选择较大的生境碎块作为保护区:(1)不同的物种要求不同面积的生(2)大的生境碎块可成为相邻的小块生境中的边缘种群提供迁入者的种源;(3)如果大的生境碎块得不到保护,它将进一步碎裂。

从生境的边缘效应方面看:缓冲带。

保护区最小面积的确定,还应顾及到保护区的价值、保护目的和目标以及对保护区进行何种层次的管理。

2、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更好理由:在小面积的生境块上,种—面积关系的斜率通常很大(>0.35),并且所含的种库的比例也很小。

小保护区之间在种类组成上的相似性通常很高(》0.5),且物种定居的种库的有效大小小于地区性种库不足:未涉及保护区所包含的物种数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参数:(1)物种定居能力的梯度;(2)不同的小保护区在种类组成上的重叠程度;几个分散的小保护区通常比一个具相同总面积的大保护区有更大的生境多样性,因而有更大的种丰富度。

3、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距离越近越好4、自然保护区之间用通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5、避免半岛效应,自然保护区以圆形为佳自然生境呈现明显的岛屿化:物种绝灭——自然保护区——拯救濒危物种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岛屿化的后果自然保护区一般有较明确的界线,外围景观与保护区内部存在差异。

表现岛屿化。

岛屿化后果多方面,主要包括:1、样本效应的降低样本效应:一个10km2的保护区,开始时可能会失去周围100 km2生境中所见到的每10个物种中的3个(Wilcox,1980),这种最初的排除作用为样本效应。

(1)样本效应大——许多物种得不到保护;建立较多的小保护区,样本效应小——保护区孤岛化程度高——长期岛屿化(2)样本效应大幅度下降,标志着周围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丧失——应不断定期检测Z值的变化,升高则岛屿化程度加大2、短期岛屿化效应岛屿化首先受害的物种是保护区中那些直接依赖外源和散布的物种,他们将随着临近生境的消失而立即丧失——短期岛屿化效应3、长期岛屿化效应4、动物区系的崩溃大多是体型大或高营养级的物种。

最初为丧失率高,然后是指数式下降,渐渐达到新平衡*岛屿化的对策(1)斑块动态学:关注隔离区内部的迁入——绝灭的动态学。

认为未来的任何保护区都可能很少存在外部迁入源,自然保护应考虑保护区内部物种的迁入和绝灭。

(2)确定“最小动态面积”,结合物种迁移和绝灭的特性,以及生境斑块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规律,来确定“最小动态面积”。

(3)进行更多的个体生态学研究。

计算计算公式:Ne=(NK-2)/((K-1)+V/K) K:为每个亲本后代的平均数V:为每个亲本后代数的方差1、通过对北苍鹰48个巢的调查,估算出K=3.4,V=2.32,要求维持一个世代杂合性损失率小于或等于1%,请计算北苍鹰种群的最小生存种群数目。

答:杂合性损失率= 1/(2Ne)=1%Ne=1/(2×0.01)=50Ne=(NK-2)/(K-1+V/K)N=46最小生存种群为46。

(雌雄均为23只)2、假设某国家公园的马鹿种群中,每100只中必须有10只雄鹿,并令Ne=50,请计算马鹿种群的最小生存种群数目。

答:m=0.1Ne=4m(1-m)N=50最小生存种群中所需的雄性个体的最低数:mN=13.9≈14最小生存种群为140。

第三章1978年IUCN提出了保护区的分类、目标和标准,提出10个保护区类型(国际自然保护区分类)1.科研保护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2.受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禁猎区3.生物圈保护区4.国家公园与省立公园5.自然纪念地/自然景物地6.保护性景观7.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地8.自然资源保护区、9.人类学保护区10.多种经营管理区/资源经营管理区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野植物类型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五大连池火山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结构1、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

核心区外围有较好的缓冲条件,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核心区内可允许进行科学观测,在科学研究中起对照作用。

不得在核心区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更不允许修建人工设施和进入机动车辆。

应禁止参观和游览的人员进入。

2、缓冲区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它有两方面的作用:●1、是进一步保护和减缓核心区不受侵害。

●2、可允许进行经过管理机构批准的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活动。

>500米3、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

在保护好物种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原则下,可进行以下活动和实验:⏹1、发展特有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建立试验的苗圃、繁育基地、树木园、植物园和野生动物饲养场。

⏹2、建立科学研究的生态系统观测站、标准地、实验室、气象站、水文观察点、物候观测站,收集数据和资料对生态系统进行对比和研究。

⏹3、进行大专院校的教学实习,设立科学普及教育的标本室和展览馆及陈列室、野外标本采集地。

⏹4、进行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再循环方面的实验研究。

⏹5、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的评价:从典型性、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面积的大小、科研的价值、感染力、潜在的保护价值、土地有效性和稀缺性等方面加以考虑和评定。

1.生态评价(1)典型性:自然保护区应是某一种自然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应能表现出当地自然地貌的特点。

(2)自然性:自然保护区应是未受或很少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地区,充分表现出自然现状、自然构造和自然特征。

(3)稀有性:自然保护区应是某种群落或稀有动植物种群集中分布地和避难所,而其它地区则很难见到。

(4)脆弱性:自然保护区的脆弱性,表现在生境、群落和物种对环境改变的敏感程度。

一般地说,脆弱的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5)多样性Diversity:和生产实践上的不同而造成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

(6)面积的大小(7)科研的潜力(8)感染力(9)潜在的保护价值(10)有效性2.管理水平评价3.社会经济效益评价自然保护区的命名:双名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省、地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省、地名+自然保护区”。

如云南省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湖南省索溪峪自然保护区等。

三名制:省名、(+县名)+保护对象名称+自然保护区如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第四章:我国区划:一、东北山地平原区二、蒙新高原荒漠区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四、青藏高原荒漠区五、西南高山峡谷区六、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七、华东丘陵平原区八、华南低山丘陵区第五章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模式:1.纯自然保护型、生态经济效益较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匮乏,自然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处于封闭状态,自身发展能力薄弱。

优点:纯自然保护型经营管理模式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缺点: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的深层次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自然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型强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协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2.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型开放式的自然保护思想、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发展方向和建设趋势自然保护区效益评价:1、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经济效益3、国际上效益可耗尽的自然资源:不具更新能力,如矿产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通过自然的或人为的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可更新贮存:对自然资源经济分析的开始阶段,可利用资源的总量;流动: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自然资源的净增量和净较少量旅游资源分类自然资源⏹地貌: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水文:江河、胡伯、泉水、海洋。

⏹气候:气温、日照、风、湿度⏹生物:独立为旅游资源;结合成综合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文化传统⏹体育与娱乐⏹饮食和购物旅游密度:资源密度,即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集中的程度旅游空间密度,即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所接待的旅客量与其空间面积的比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