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已经B. 木直中绳中:合乎C. 声非加疾也疾:强D.圣心备备:具备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C. 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B.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 登高而招D.顺风而呼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谪戍之众(因罪被遣)度常絜大(衡量)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揭竿为旗(举起)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D.过秦论(指出过失)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百有余年也B. 而倔起阡陌之中C.赢粮而景从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3.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斩木为兵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 非銛于钩戟长铩身死国灭,为天下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D. 蒙故业,因遗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 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

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

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6.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

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吾从而师之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而耻学於师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吾从而师之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B、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圣明; 愚:愚蠢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皆出於此乎?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D、相于枕藉乎舟中生乎吾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或,或者B.句读之不知读,dòu,句中停顿C.官盛则近谀谀,yú,阿谀奉承D.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学而大遗则群聚而笑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或师焉,或不焉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C、其往欲何云?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小学而大遗②吾从而师之③弟子不必不如师④古之学者必有师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圣人无常师常:常常B.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没有必要C.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D.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师:老师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圣人无常师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士大夫之族③圣人④君子⑤郯子之徒A.①②B.②③C.②④D.②⑤15、翻译句子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是谁之过与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④寡人之于国也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④/ ②③/⑤⑥/ ⑦B.①②/④/ ③⑤/ ⑥⑦C.①⑦/ ②③/④/ ⑤⑥D.①⑦/②③/ ④⑥/ ⑤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C. 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参考答案:1.C(介词,对、对于)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3.A4.B5.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