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排水设施
第五节 雨水管渠的水力计算
二、雨水管渠水力计算方法
• 根据已求得的设计流量,计算确定雨水管的管径和明渠 的断面尺寸或校核管渠坡度和流速。
• 计算的公式如下:
例题
• 构造要求:雨水明渠一般常用梯形断面,底宽不小于 0.3m。边坡因土壤与护面材料而异,一般采用1:0.75一 1:1的边坡。
第六节 雨水管道设计实例
在一个较长的统计期限内,设计暴雨强度的降雨重新出 现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单位为年。暴雨强度年频率N 与它的重现期T互为倒数。不同重要程度地区的雨水管 渠,应采取不同的重现期来设计 。
2.设计降雨历时t
设计暴雨所取的某一连续时段称为设计降雨历时, 单位以分min计。
t t1mt2
t1-地面汇流时间,与面积大小、距离长短、地面种 类、坡度和覆盖情况有关,一般5-15min。
3)三幅式: 布置四排至六排雨水口
2.雨水口的构造形式及适用地点
雨水口的构造包括进水蓖、井身和连接管三部分。
雨水口的构造形式 :
1)平式雨水口 缘石平蓖式雨水口:适用于有路缘石的道路,主要排 除路面水; 地面平蓖式:适用于无路缘石的路面、广场及地面低 洼聚水处等。
雨水口的构造形式 :
2)立式雨水口:
4. 最小管径 • 为了便利管道养护,防止管道发生阻塞,《城市排水设 计规范》规定街道下的雨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为250mm , 街区和厂区的雨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为200mm。 • 管径自上游随着沿程流量的逐渐增大而增大,一般情况 下,大口径沟管的下游不应采用较小口径的沟管; • 当下游管道由于地形坡度变陡而使管道坡度剧增时,根 据水力计算用比上游小的管径可以排除设计流量时,管 道可以采用较小的管径,但须符合有关的规定。即当管 径为250一300mm时,下游管径小于上游管径只能减小 一级;等于或大于200mm时,不得超过两级。
第七章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
排水工程的内容:
本课内容
一是雨污水的收集、输送部分——排水管网
二是污水的处理、利用部分——污水处理
北京市暴雨后景象
城市污水对河流的影响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治理后的河 流
雨后道路的损坏
第一节 概 述
一、城市排水系统的制度
(一)合流制 (二)分流制
将污水和雨水用同一管道排除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
合流制和分流制的比较:
环保方面:合流制对环境污染大,雨天时部分污水 溢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造价方面:合流制比分流制可省投资20%~40%,但 合流制泵站和污水处理厂投资要高于分流制,总造 价看,完全分流制高于合流制。而采用不完全分流 制,初期投资少、见效快,在新建地区适于采用。 维护管理:晴天时合流制管道内易于沉淀,在雨天 时沉淀物易被雨水冲走,减小了合流制管道的维护 管理费。但是合流制污水厂运行管理复杂。
近的池塘、河流、湖泊或郊区灌溉系统。
当水体位置较远,且地形平坦或地形不利的情
况下,考虑设置水泵站; 当天然水体的水位高于管道出口时,可以设置 出口泵站。
规划雨水管道着重考虑的问题:
2. 雨水干管应沿排水地区低处布置
地形起伏较大地区,雨水干管应结合主要道路走向
沿山谷低处布置,两侧斜坡地可借支管连接。
定义:某时段内的径流量(流入雨水管渠的雨水)与 同一时段全部降雨量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 影响径流系数因素:排水地区地面性质和地面覆盖。
(二)汇水面积
定义:雨水管渠汇集降雨的面积,称为汇水面积。 汇水面积的区界根据地 形地物决定。
A
B
地势平坦,街坊、四周 的道路都有沟管时,用 各街角的分角线划分汇 水面积。
发生平交时其它管线一般可用倒虹管的办法,分离相 交管线。
城市地下管道
3. 管道纵坡:
管道纵坡尽可能与街道纵坡一致。 水管的最小纵坡不得太小,一般不小于 0.3% 。为防 止或减少沉淀,雨水管设计流速常采用自清流速,一 般为0.75米/秒。 为了满足管中雨水流速不超过管壁受力安全的要求, 对雨水管的最大纵坡也要加以控制,通常道路纵坡大 于4%时,需分段设置跌水井。
④ 交叉口单独设计。 ⑤ 立式雨水口进水孔底面比附近地面略低;平箅式雨 水口比附近路面低3-5厘米。
3.雨水口的泄水能力
雨水口的泄水能力按下式计算:
Q c 2gh k
式中:Q——雨水口排泄的流量,m3/s;
ω——雨水口进水面积,m2;
C——孔口系数,圆角孔用0.8,方角孔用0.6;
检查井设置在管道容易沉积及经常需要检查的地方。
改变方向处 改变坡度处 改变高程处
改变断面处
跌水处 直线段间隔距离
第三节 锯齿形街沟设计
一 设置条件和目的:
• 在地形平坦的城市道路,纵坡很小 • 排水不畅,容易产生积水,进而对路基路面产 生危害 • 街沟是解决路面排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 缺点: 施工麻烦,改扩建困难,影响行车
g——重力加速度;
h—— 雨水口上允许贮存的水头,一般认为街沟 的 水 深 不 宜 大 于 侧 石 高 度 的 2/3 , 一 般 采 用 h=0.02 ~ 0.06m; k——孔口阻塞系数,一般k=2/3。
(二)检查井
检查井可连接沟管,相邻两个检查井之间的管道应在 同一直线上,便于检查和疏通操作。
具体布置时,应先根据地形划分地面水径流的分水
岭线,然后在相邻分水线之间沿谷线低处布置。
规划雨水管道着重考虑的问题:
3. 合理选择和布置出水口 出水口结合地形、水体具体情况可以分散或适当 集中布置。
当管道出水口的构造比较简单、造价不高时,宜
考虑分散布置;
若河流水位变化很大,管道出水口离常水位很远
5雨水管道的布置
• 不同直径的排水管在检查井衔接时,应采取管顶平接
二、雨水口和检查井的位置
(一)雨水口
雨水口是在雨水管道或合流管道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
雨水口一般设在街区内、广场上、街道交叉口和街道边 沟的一定距离处 。
1.雨水口的布设形式 1)单幅式: 布置两排雨水口 。
2)双幅式: 布置两排或四排雨水口
4 5 6
7
半分流制排水系统
1 污水干管(沟) 2 雨水干管(沟) 3 溢流井 4 污水主干管(沟) 5 污水厂 6 出水口 7 河流
(二)半分流制特点
特点
比较经济,需具有有利地形才能采用。在新建城 区初期采用不完全分流制系统,先解决污水排除 问题。随着城市发展,道路逐渐完善,雨水管也 建设起来,改为完全分流制,这样分期建设排水 系统,有利城市发展。
4. 管道的埋设深度
最大允许埋深:一般在干燥
土壤中,管道最大埋深不超
过7~8m,地下水位较高, 可能产生流沙的地区不超过
4~5m。
最小埋深:等于管直径与管道上面的 最小覆土深度之和。在车行道下,管
顶最小覆土深度一般不小于0.7m。
在管道保证不受外部荷载损坏时,最小覆土深度可适当减小。 冰冻地区,要依靠防冻要求来确定覆土深度。
有立孔式和立蓖式两种。适用于有路缘石的道路,其 中立孔式适用于蓖隙容易被杂物堵塞的地方。
3)联合式雨水口: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有雨水蓖子。宜用于径流集中 且有杂物堵塞处。
雨水口布设 :
雨水口平面布置、结构形式、间距、竖向高程: ① 低洼积水点和交叉口竖向规划必须的雨水口。
② 根据道路纵横坡、街道宽度、周围建筑物,选择雨 水口形式及布设方式。 ③ 根据当地暴雨强度、雨水口泄洪能力,确定雨水口 数量、位置与间距,一般25~50m,纵坡较大或过小 时都应缩小间距。。
(三)混合式系统
明沟和暗管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城市中排除雨水可用暗管,也可用明沟。
第二节 雨水管道及其构造物沿道路布置 一、雨水管的布置
1. 平面布置:
城市道路雨水管线应平行于道路中心线或规划红线。 干管设置在街道中间或一侧,并设在快车道外,当道 路红线宽大于60m时,可沿街道两侧作双线布置。
2. 雨水管与其它管线交叉:
(一)合流制特点
优点
街道下只设一条排水管道,管网建设比较经济 。
缺点
污水汇集后流入处理厂,处理厂规模大,投资多 ,建设困难;不降雨,排水管水量小;如直接排 入水体不卫生。实际很少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
(二)分流制
2 1 2 1 2 1
分别设置污水和 雨水管道系统
3
3
3
4
6
5
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1 污水干管(沟) 2 雨水干管(沟) 3 污水主干管(沟) 4 污水厂 5 出水口 6 河流
三 设计要求(规范规定):
1 纵坡小于0.3%时可在车行道边缘1~3m范围内设置; 2 保持缘石顶面线与道路中心线的中心线纵坡平行,交替 改变缘石顶面线与路面间的高度; 3 缘石高度雨水口处18~25cm,分水点处8~12cm 4 交替改变平石标高并调整道路; 5 街沟宽度b根据道路横坡横坡大小和道路宽度确定; 6 道路过窄时不宜设置。
将雨水和污水分别设置管道系统排除,称为分流制排 水系统。
(一)合流制
1 2
3
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1 合流支管(沟) 2 合流干管(沟) 3 河流
(一)合流制
1 1 1
2 2 6 3 6 7 3
2 3 6 5 4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1 合流干管(沟) 2 溢流井 5 出水口 3 截流主干管(沟) 4 污水厂 6 溢流干管(沟) 7 河流
(二)完全分流制特点
优点
完全分流制卫生情况好,并可分期建设,减少一 次投资。实际采用较多。
பைடு நூலகம்缺点
•管道数多,投资比合流制大。雨水直接排入河 道,初降的雨水较脏,有可能污染河道。
(二)分流制
1 2 1 2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