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鸟纲

鸟纲


气囊是鸟类特有的器官, 气囊是鸟类特有的器官,由单层上皮细胞组 位于体壁和内脏之间。 成,位于体壁和内脏之间。
气囊的功能
(1)辅助呼吸; (2)减轻身体的比重; (3)减少肌肉间以及内脏间的摩擦; (4)调节体温:冷却。
返回
双 重 呼 吸
双重呼吸的概念
双重呼吸(dual respiration):鸟类在吸气时一部分 新鲜空气经初级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储存,另一 部分空气最终进入肺的微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呼 气时废气经前气囊排出的同时,储存在后气囊的新 鲜空气再一次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鸟类无 论在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气体 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4.四肢和带骨 .
(1)前肢:特化为翼。骨片多愈合或消失,指端无爪。 (2)后肢:简化、加长,骨片愈合。腓骨退化,胫骨与 近排跗骨愈合形成胫跗骨,后排跗骨和跖骨 愈合形成跗跖骨。跗跖骨显著加长,有利于 鸟类的起飞弹跳,同时着陆时缓冲地面对足 的反作用力。
四肢和带骨
(3)叉骨:左右锁骨在腹中线愈合成 V形。鸟类 特有。叉骨有弹性,当鸟类扇翅时可 避免左右乌喙骨碰撞以保护内脏。 (4)腰带与愈合荐椎愈合,形成开放式骨盆,便 于产大型硬壳卵。
感觉器官
(3)具双重调节功能 鸟类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肌 能改变晶体的屈度,所以鸟类的视觉调节不仅能改变晶体的 形状,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之为双重调节。这种调 节可在瞬间由远视改变为近视。 2 听觉次之 耳具有发达的听觉和平衡功能。 3 嗅觉和味觉退化
第三节 鸟纲的分类
红嘴鸥、黑嘴 鸥
突胸总目 涉禽
陆禽
攀禽
猛禽
鸣禽
黑 颈 鸊 鷉
返回
鹈鹕
鸬鹚 军舰鸟
游禽
小 军 舰 鸟
鹈鹕 鸬鹚
游禽
普 通 鸬 鹚
鹈鹕 军舰鸟 游禽
鸳鸯
大天鹅 翘鼻麻鸭 游禽
大天鹚
翘鼻麻鸭
鸳鸯
游禽
黑嘴鸥
红嘴鸥 游禽
红 嘴 鸥
黑嘴鸥 游禽
类群2: 类群 :涉禽
腿长、颈长、嘴长、翅短,蹼不发达,胫部裸出
突胸总目 游禽
涉禽
攀禽
猛禽
鸣禽
家鸡
原鸡
白鹇
孔雀
陆禽
原鸡
家鸡
白鹇
孔雀
陆禽
白鹇
家鸡
原鸡
孔雀
陆禽
孔雀
家鸡
原鸡
白鹇 陆禽
火 斑 鸠
珠颈斑鸠 沙鸡 陆禽
西藏毛腿沙鸡
家鸽
火斑鸠
朱颈斑鸠 陆禽
类群4: 类群 :攀禽
嘴、脚适应于攀缘,晚成鸟
鹦形目 对趾足 嘴坚硬具 利钩 鹦鹉 鹃形目 对趾足 鴷形目 对趾足 夜鹰目 并趾足 嘴短阔、 嘴短阔、 边缘具成 排硬毛 夜鹰 佛法僧目 并趾足 嘴长而强 雨燕目 前趾足 嘴短阔, 嘴短阔, 翼发达 雨燕
返回
七、循环系统的完善
动静脉血完全分开,完全双循环,心脏容量 大,心跳频率快,动脉血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1.心脏 2心房2心室。心脏比例大,是同等体重哺乳 类的1.4-2倍。
循环系统的完善
2.血管 . (1)左心室发出右体动脉弓 ) (2)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弓 ) 3.循环方式:完全双循环 .循环方式:
羽毛( ) 羽毛(1)
1.羽的类型 .
正羽 羽 飞羽:飞翔 覆羽:保护 尾羽:平衡、控制方向 绒羽: 保温和隔热 纤羽: 感觉
羽毛( 、 ) 羽毛(2、3)
2.羽的结构 . 羽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与爬行类角质鳞同源。 3.换羽(molt) .换羽( ) 鸟类的羽毛定期更换的现象,相当于爬行类的蜕 皮。一般是一年两次(春秋季)。大多数鸟类进行 逐步换羽,不影响飞行。但雁鸭类则一次形脱落。 换羽的意义是有利于完成迁徙、繁殖和越冬。
一、外形
1.被羽,体呈纺锤形,减少飞行阻力。 2.吻部延长成角质喙,是啄食器官。 3.颈长而灵活,尾退化。 4.眼大,具眼睑及瞬膜,可保护眼球。 5.前肢成翼,后肢强大具4趾。
返回
二、皮肤
1.薄而松,有利于肌肉剧烈运动。 2.干燥,缺乏腺体。仅具尾脂腺。 3.具大量衍生物:羽、角质喙、爪、鳞片等。
鸟的翅膀
返回
羽 毛 的 结 构 与 类 型
返回
外形
返回

返回

返回
三、骨骼系统
1.结构特点 (1)轻、薄而坚固,中空,气质骨可减轻体重。 (2)头骨、脊柱、骨盆、肢骨有愈合现象,形成 坚固支架。 (3)肢骨、带骨有不同程度的变形。
2.头骨 .
(1)头骨薄而轻,骨块间愈合成整体的、大 的颅腔和大的眼窝。 (2)上下颌骨极前伸成为喙,无齿。
平胸总目 企鹅总目
鸟纲分类 分总目检索
类群1: 类群 :游禽
趾间具蹼,腿短而粗壮,适于游泳,尾脂 腺及绒羽发达
鸊鷉目 瓣蹼足 嘴短而钝 鹈形目 全蹼足 嘴长,上喙 具钩,喉囊 发达 雁形目 蹼足 嘴扁,具嘴 甲 信天翁目 蹼足 鸥形目 蹼足
鼻孔呈管状 , 翼长而尖 翼长而尖 海洋性鸟类
善于潜水
鸊鷉 鹈鹕、鸬鹚、 大天鹅、 军舰鸟 鸳鸯 信天翁
3.脊柱和胸骨 .
(1)脊椎: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2)颈椎:椎体为马鞍型(异凹椎骨);寰椎环状, 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转动。颈长而灵活。 (3)龙骨突:胸骨腹中线隆起而成。 (4)愈合荐椎:最后一枚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部 分尾椎愈合而成。 (5)尾综骨:后几枚尾椎愈合而成,着生羽毛。鸟类 特有,适应飞翔。
鸟纲分类 分总目检索
总目1:平胸总目Ratitae 总目 :平胸总目
走禽。除无翼目外,全为大型鸟类。 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锁骨退化或消失。 翼退化,无飞翔能力。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和 裸区之分。后肢甚强大,适于快速奔走。 如:非洲鸵鸟、鸸鹋、几维鸟。
鸟纲分类 分总目检索 企鹅总目 突胸总目
鸵 鸟

支气管→ 次级支气管(背支气管、腹支气 支气管→ 次级支气管(背支气管、 三级支气管(平行支气管)( 管)→ 三级支气管(平行支气管)(呼吸 单位)
返回
9个大气囊: 个大气囊
锁间气囊1个 锁间气囊 个 颈气囊1对 颈气囊 对 前胸气囊1对 前胸气囊 对 前气囊Fra bibliotek气 囊
后胸气囊1对 后胸气囊 对 腹气囊1对 腹气囊 对 后气囊
恒温的生物学意义
(1)提高新陈代谢水平; (2)提高了动物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 敌; (3)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 分布的范围,可以在夜间活动和寒冷地区生活。
二、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1.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 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 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包括鸟纲和哺乳纲。 2.变温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较低,也缺乏体温调节能力, 因而体温不恒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圆口纲、 鱼纲、两栖纲及爬行纲。
腺胃:分泌大量消化液。 腺胃 肌胃:具有很厚的肌肉壁,粘膜表面是一层角 肌胃 质膜,胃内常含有沙石,具有很强的机 械消化能力。
返回
六、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
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 密网状管道系统,其内无盲端。 气体交换部位:平行支气管。 2.气囊:辅助呼吸系统,无气体交换功能。 3.呼吸特点: 双重呼吸 4.发声器官--鸣管与鸣肌
鹳形目 4趾平置 眼先裸出 鹤形目 后趾小而高 眼先大部被羽 圆翼 晚成雏 鹳、鹭、朱鹮 早成雏 丹顶鹤、 丹顶鹤、苦恶鸟
突胸总目 游禽 陆禽 攀禽
鴴形目 后趾小或缺 眼先被羽 尖翼 早成雏 鹬
猛禽 鸣禽
朱 鹮
黑鹳 白琵鹭 牛背鹭 夜鹭 涉禽
牛背鹭
黑鹳
朱鹮
白琵鹭
夜鹭
涉禽
白琵鹭
黑鹳
朱鹮
牛背鹭
夜鹭
鸟类的血液循环
肺动脉弓 右心室 右体动脉弓 身 体 各 部 分

左心室
右心房
左心房
返回
循环系统的完善
4.动脉:左侧体动脉弓消失; 5.静脉: (1)肾门静脉明显退化,可提高血压和血流速度; (2)具尾肠系膜静脉(连接尾静脉和肝门静脉), 为鸟类特有,可收集内脏血液进入肝门静脉。
八、排泄系统
1.肾脏 后肾。肾脏很大,由头、中和尾3个肾叶组成,约占体 重的2%。肾小球数目多,肾小管简单。无膀胱。 2.排泄物 以尿酸为主,随粪便排出随时排出,可减轻体重。排泄 器官重吸水功能强。尿中水分很少。 3.肾外排盐器官--盐腺 海生鸟类有,位于眼眶上部,开口于鼻孔附近。
美洲鸵鸟 鸸鹋 几维鸟 走禽
鸸鹋
鸵鸟 美洲鸵鸟 几维鸟 走禽
几维鸟
鸵鸟
美洲鸵鸟
鸸鹋
走禽
总目2:企鹅总目Impennes 总目 :企鹅总目
善于游泳和潜水,不会飞翔。龙骨突发达。 前肢变为鳍足,后肢短,靠近躯体后方,趾间 具蹼。羽毛呈鳞片状均匀覆盖全身。皮下脂肪 甚发达。 局限分布于南半球,主要在南极。 如:企鹅。
家 鸽 的 骨 骼
返回
家鸡的胸廓
返回
前 肢 骨
返回
后 肢 骨
返回
叉 骨
返回
四、肌肉系统
1.与飞翔扇翼有关的胸肌(胸大肌(下扇)和胸小肌 (扬翼))特别发达; 2.背部肌肉退化,颈部肌肉发达; 3.腿部肌肉较发达,具有适于树栖握枝的肌肉装 置--栖肌; 4.皮肤肌发达--控制羽毛运动。 5.具有特殊的鸣管肌肉(鸣禽)。
涉禽
黑鹳
朱鹮
白琵鹭
牛背鹭
夜鹭
涉禽
丹顶鹤
赤颈鹤 苦恶鸟
涉禽
赤 颈 鹤
丹顶鹤 秧鸡 涉禽
中杓鹬
白腰杓鹬
涉禽
类群3: 类群 :陆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