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研究进展综述08中药1班顾星星041208121 【摘要】菊花在我国种植广泛,使用历史悠久,是药食兼优的代表性植物,为药食同源的常用中药,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
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根据其产地、生长环境及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杭菊、亳菊、祁菊、滁菊、怀菊、济菊、黄菊八大主流商品。
本文就菊花的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在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综述。
【关键词】菊花;产地;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
菊花是菊科植物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是我国常用中药,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
主要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治疗冠心病、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药理活性。
有研究表明,菊花中的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活性成分[1]。
目前我国药用菊花在市场上有八大主流商品来源,分别为杭菊、亳菊、贡菊、滁菊、祁菊、怀菊、济菊、黄菊,而《中国药典》Ⅰ部(2000年版)根据菊花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收载了亳菊、滁菊、贡菊和杭菊四个品种。
菊花为药食同源植物,国内外对其分类、鉴定、化学、临床、药理等方面均有报道,现仅就国内外对菊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作一概述。
化学成分:1 、挥发油:化学成分包括脂肪族、单萜、倍半萜及含氧衍生物。
单萜、倍半萜的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香气,是医药、化妆品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菊花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鉴定出二十余种萜烯类化学成分:α-侧柏烯、β-菲兰烯、χ-菲兰、γ-松油烯、1,8-桉叶素、叔丁基苯、χ-萜品烯、蒲勒烯、优葛缕酮、樟脑、龙脑、异龙脑、醋酸冰片酯、芳樟醇、β-石竹烯、β-榄香烯、假紫罗酮、γ-松油醇、Dihgdr khusilol等;并指出因产地及加工炮制方法的不同,挥发油的成分不同,导致其药效不同。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研究怀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45个化合物,主要成分是β-菲兰烯、对聚伞花烯、菊烯酮、1,8-桉油精、冰片及桧烯等。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香菊挥发油成分进行了质谱分析,测定了香菊挥发油含a -蒎烯(16.6%)、樟烯(12.47%)、异缬草酸丁酯(6.8%)、冰片(4.42%)、γ-桉醇(7.25%)、松油醇(4.12%)等为主的43个成分。
其中异领缬草酸丁酯、苦橙油醇、γ-桉醇在常用药用菊花或野菊花中很少发现,这三个挥发油成分占挥发油总重的15.88%,能代表香菊的独特香气。
2、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而且生物活性多种多样,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菊花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及其苷、黄酮醇及其苷,是菊花药用的重要活性部位。
菊花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有: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side)、芹菜素-7-O-鼠李糖苷(apigenin-7-O-rhamnoside)[2]、芹菜素-7-O-吡喃半乳糖(apigenin-7-O-galactopyranoside)、金合欢素(acacetin)[3]、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acacetin-7-O-β-D-glucoside)、金合欢素-7-O-吡喃半乳糖(acacetin-7-O-galactopyranoside)、刺槐苷(acaciin)、金合欢素-7-O-(6″-O-乙酰)-β-D-葡萄糖苷(acacetin-7-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香叶木素(chrysoeriol) [3]、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chrysoeriol-7-O-β-D-glucoside)、木樨草素(luteolin )、木樨草素-7-O-葡萄糖苷(luteolin-7-O-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rcetin-3-O-galactoside)、槲皮苷(quercitrin)、5-羟基-3',4',6,7-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3',4',6,7-tetramethoxy flavone)、山萘酚(kaempferol)。
3 、其他化合物:除上述化合物外,菊花中还含有甾体化合物[4]、糖类、氨基酸[5]、无机元素[6]等。
药理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生理活性,现将其药理作用总结如下.2.1 抗炎作用早在1950年,王凤莲就发现菊花提取物能影响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从而具有抗炎作用。
近年来,国外学者经研究发现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烯二醇、三醇及其相应的棕榈酸酯和肉豆蔻酸酯对由12-O-十四酰大戟二萜醇-13-酰(TPA)诱发的小鼠耳水肿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7]。
2.2 抗病毒作用国外研究发现,菊花对单纯疱疹病毒(HSV-1)、骨髓灰质炎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对流感病毒(PR8株)也有抑制作用。
另外,菊花具有抗艾滋病作用,能抑制逆转录酶和HLV复制的活性,从其中分离得到的金合欢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是抗HIV的新活性成分,且毒性相当低。
2.3 抗寄生虫作用研究表明,亳菊乙醇提取物及氯仿分离物能明显抑制红内期疟原虫的生长发育,亳菊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恶性疟原虫的生长。
2.4 抗菌作用李英霞等发现,菊花挥发油对金葡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金葡的抑制效果最明显。
谈宇武等发现,鲜菊花水煎剂对革兰阳性菌(金葡菌、β-溶血性链球菌)、多种致病性杆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4)对某些常见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2.5 抗氧化作用张而贤[8]等研究了菊花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菊花黄酮类化合物有清除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能力。
另有研究表明,菊花水提液能增强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减轻超氧阴离子对生物膜的损伤,延缓衰老进程[9]。
还有报道认为,菊花水提物中有效成分是作为自由基清除剂、活性氧清除剂、金属螯合物发挥作用的。
2.6 抗肿瘤作用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蒲公英赛烷型三萜烯醇类对由TPA引起的小鼠皮肤肿瘤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另外,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15个三萜烯二醇及三醇对由TPA 诱发产生的BV2EA早期抗原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6个化合物对常见肿瘤如肺癌、结肠癌、肾癌、卵巢癌、脑癌、白血病等60种人类肿瘤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amidiol对白血病HL260细胞具有极其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另菊花挥发油中含有较多的β-榄香烯,而β-榄香烯具有广谱抗肿瘤[10]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国家一类新药β-榄香烯乳剂已用于癌症病人的临床治疗。
2.7 抗诱变作用菊花对环磷酰胺诱变的小鼠骨髓PCE微核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平板掺入法实验也证实,菊花对由2-氨基芴诱发的TA98或TA100菌株的回复突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也有研究报道,菊花黄酮对黄曲霉毒素B1等影响肝脏代谢酶的物质及放射引起的基因突变有抑制作用。
2.8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癌症、免疫系统疾病有显著的药理作用[11]。
菊花的酚性部位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提高小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并对家兔的心、肝、肾功能无明显毒性作用。
菊花的总提取物对离体心脏、心肌细胞均显示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杭白菊具有抗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以及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律失常作用[12]。
2.9 驱铅作用冯昶等实验研究表明将铅染毒的小白鼠给予菊花茶灌胃有明显的驱铅作用,且具有统计学意义[13]。
2.10 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菊花水煎剂能抑制大鼠肝微粒体中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的活力,激活胆固醇7-2-羟化酶,起到加快胆固醇代谢的作用。
菊花提取物对大鼠血清胆固醇的升高有明显改善作用,对于正常的基础饲料组大鼠,菊花提取物能保持血清总胆固醇基本不变,而提高有保护作用的HDL浓度,降低有危害作用的LDL浓度,在高脂膳食情况下具有抑制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的作用。
2.11 免疫调节作用有人发现,菊花提取物在增强抗炎作用的同时,能显著增加小鼠脾细胞抗体的产生;在绵羊血红细胞反应中,能够增加小鼠血清的IgG、IgA水平,揭示其具有细胞免疫调节活性和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的活性。
2.12中枢神经作用菊花中的芹菜素具有镇静、镇定作用;神经元保护作用;抗抑郁作用;抗惊厥作用;对认知的保护作用[14]。
结语菊花在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国内外学者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不断地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化学成分与其药理活性之间的联系,但是对菊花的研究仍然存在着有关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不甚明确,一些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未能揭示的问题,仍然需要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戴敏, 刘青云, 李道中,等. 菊花解热、降压作用的物质基础[J]. 中药材, 2001, 24 (7): 505.[2]李经纬, 区永欣.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546.[3]Jia LY, Sun QS, Huang SW.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lavonoids from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J]. Chin J of Med Chem, 2003, 13: 159.[4]彭少平, 芦金清. 金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 2006, 37 (1): 38.[5]王庆兰, 林慧彬, 张素芹. 不同菊花氨基酸含量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 12 (4): 249.[6]揭新明, 侯霞. 菊花微量及宏量元素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1997, 4 (6): 63. [7]Motohiko Ukiya, Toshihiro Akihisa, Ken Yasukawa, et al.Constituents of Compositae Plants 2 triterpene diols, triols, and their 3-O-Triterpene fatty acid esters from edible Chrysanthemum flower extract and their anti2inflammatory effects .J Agric Food,2001,49: 3187.[8]张尔贤,方黎,张捷,等.菊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食品科学,2000,21(7):61. [9]林久茂,庄秀华,王瑞国.菊花对D2半乳糖衰老抗氧化作用实验研究.福建中医药,2002, 33(5):44.[10]翟延晖, 顾洪丰.β-榄香烯抗肿瘤机理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2(4):64.[11]唐栩, 许东晖, 梅雪婷,等. 26种黄酮类天然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03, 26(1): 46.[12]蒋惠娣,夏强.杭白菊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31.[13]冯昶,范广勤,朱建华,等.菊花茶实验性驱铅作用研究.劳动医学,1999,16(3):164. [14]刘婵. 芹菜素对中枢神经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5, 32 (3):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