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龙山传说简介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传奇性神话背景,其“没尾巴老李”、“取龙牌降甘霖”、“黑龙江战白龙”的传说家喻户晓,声名“扬幽燕,播秦晋,名辽东”。

“没尾巴老李”是在即墨一带流传乡民很广的民间神话故事。

据传,北宋初年,龙山下有一李姓之妻王氏生一小黑龙,因闪失被削去尾巴,小黑龙痛极,一爪抓出山顶的龙池,后飞去黑龙江战胜行灾作恶的大白龙,为民除害兴利,人们把这条黑龙称为“没尾巴老李”,极为尊崇。

没尾巴老李行云布雨极为灵验,若遇天旱,求雨辄应,恩泽广布。

据载,明清以来就盛行“取龙牌”祈雨,没尾巴老李的传说流畅大半中国。

崇祯初年即墨邑侯程调羹因久旱不雨,步祷于龙山祈雨,一步一顿首,甘霖立沛。

同治年间,嘉靖龙牌取至山西,雨辄连沛。

光绪十年,燕地大旱,慈禧遣人取龙牌,及至京郊,阴云骤布,慈禧大喜,出迎十里,甘霖大澍,当年亲书“泽周壮武”匾额,光绪皇帝敕封其为“九江王”。

田横祭海节简介田横镇是青岛即墨东部沿海一个沉淀着二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滨海古镇,因秦末汉初田横及五百义士而得名。

这是胶东半岛一个山海风光旖旎、民俗风情独特的“世外桃源”,浓郁而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折射出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田横镇周戈庄村是被青岛市政府命名的唯一的“民俗旅游村”。

历史上每年3月18日前后,这个小渔村的渔民们就会沉醉在一种虔诚、神秘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比过年还热闹。

因为“谷雨”百鱼上岸,渔民出海作业从此开始,祭海在此时也最隆重。

周戈庄村将原始的祭海民俗完好地保留并延续了500多年。

在田横镇,像周戈庄村一样具有祭海传统的小渔村还有很多,比如黄龙庄、羊山后等等,其中数周戈庄村规模最大。

以前渔民祭海没有固定日期,各家各户自选一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所以又称“上网”,祭海的第二日便正式出海作业。

从2004年开始,田横镇党委、政府引导当地群众,不断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以祭海节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目前,田横祭海节已成为全国渔文化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典。

九泉山传说简介即墨市南泉镇南泉村是一个有600余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古时因村中有一个小山堡,四周有九股泉眼昼夜喷涌,高约尺许,故称之为九泉山。

明永乐2年,宋、张、刘姓始祖从云南大槐树村和湖南麻城迁来此处,繁衍生息,渐成村落。

村中泉水,水质甘冽,蜿蜒西去,两岸柳树成荫,欢歌笑语不绝,红莲映辉,蛙叫蝉鸣,过往客商下马停车,品此泉水,无不啧啧称道。

村西偏北有一龙王庙,庙前也有一池泉水,水光波影中有一条金线,传说是崂顶一株千年老参的影子反射在泉内,附近大金家村有一瞎妪,求医途中无意间用泉水洗眼后立刻复明,返老还童。

九泉山的盛景,盖因一对金鸽栖息于此,兵匪不侵,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谁知好景不长,当地有一恶少,欲将此泉据为己有,命手下人,开山挖沟,将泉水引向自家大门,可白天挖多长,到黑夜又长平,折腾多日不见效果,便请一南方北游风水先生帮其解决难题,风水先生曰:“要想引水,必须用黑驴粪和黑狗血蒸煮七七四十九天成汁,浇入山顶,方可奏效”。

恶少依计实施,至夜晚,这对金鸽咕咕连声,振翅飞离九泉山,向东一只变成了马山,向西一只变成艾山,从此九泉山破败不堪,龙王庙也断了香火,山倒泉毁,民不聊生。

时过境迁,南泉人无时无刻不在梦想重现昔日盛景。

如今,喜逢盛世,政通人和,党的富民政策为南泉人带来了福音,使南泉村成为当地闻名的小康示范村,为铭社会主义之德,感共产党之恩,彰时代之光,增地方之色,南泉人垒石为峰,浚其泉源,辟为“南泉古园”,重现九泉山昔日风采,以为村民游憩之所。

又建起了文化大院和广场,供群众学习、健身、游乐。

如今的南泉高楼林立,道路宽敞,车水马龙,远比旧时繁荣之多,倘有神鸽存在,也必思归矣,是可谓仓廪实而礼乐兴,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者也。

南泉村美丽的传说又续新篇。

(南泉镇科技文化服务中心)移风店镇虎头帽简介移风店镇位于即墨市西北部,大沽河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省级棠邑古城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及即墨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均置于该镇,是即墨柳腔发源地之一。

该镇民风纯朴,人民群众勤劳朴实,有传统的布艺加工、草编等民间手工技艺。

流传于移风店镇民间的布老虎、虎头帽、虎头鞋制作手工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此次申报的布老虎、虎头帽、虎头鞋制作手工技艺一直流传于该镇的大沽河畔,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渊源,经过多年的演变,这些工艺品在用材上、颜色上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同时也保留了其古朴、原始的本色。

民间传说战国时期,乐毅率七国联军伐齐,最后,唯位于大沽河北岸20华里处的即墨古城与莒两座城池仍在齐军手中,作为战略后方的棠邑古城,则位于沽河南岸,在今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后古城、马军寨村地界。

后来,田单摆火牛阵破燕复国。

饱受战乱的两岸人民,自此开始了重建家园的艰难历程。

由于大量的人员、牲畜死亡,致使沽河两岸瘟疫流行。

恶狼、恶狗卧伏路域、林间、路旁,对百姓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有的新生儿时常被野兽吞噬。

因虎乃百兽之王,所以齐民便用丝线在布鞋上绣一个虎头,借以威慑百兽,避灾免祸。

众人竟相效仿,渐成习俗。

当时,大沽河两岸人民,在重建家园的同时,也在积极繁衍生息。

胶东王和时任即墨大夫采取了种种措施,鼓励人口繁殖。

不管是王府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家中添了人丁之后,两人都要前住祝贺。

有的人家见王爷身着大红袍服,神采奕奕,威风高雅,灵机一动,便将织成的土布梁了同样的颜色,给孩子裁一件新衣;王爷的帽子是不敢仿制的,怕犯僭越之罪,就用同样的布料给孩子做一个戴在头上的小披风,用丝线绣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俨然一个虎头模样,脚上再穿上一双绣了虎头的鞋子,暗寓“无病无灾,长大当官”的美好意愿,在“百岁”(99天)这天打扮一新,头戴虎头帽,脚踏虎头鞋,自有一番喜庆气象。

如果生了女孩,则改用绿色染布,做成虎头帽、虎头鞋,穿戴起来,谓之“绿娘子”,同样有望女成凤之意。

虎头鞋和虎头帽的风俗,就这样,在大沽河畔流传了两千余年,并逐渐传播到半岛地区。

这些手工艺品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其中虎头帽、虎头鞋分为男孩、女孩穿戴用,不同的颜色及样式表达了不同的寓意。

男孩头戴虎头帽,用丝线绣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成一个虎头模样,脚上再穿上一双绣了虎头的鞋子,暗寓“无病无灾,长大当官”的美好意愿,在“百岁”(99天)这天打扮一新,头戴虎头帽,脚踏虎头鞋,自有一番喜庆气象。

如果生了女孩,则改用绿色染布,做成虎头帽、虎头鞋,穿戴起来,谓之“绿娘子”,同样有望女成凤之意。

布老虎既可以用来作为家庭摆设,又可用来作为儿童的枕头,美观舒适,而且寄予了家长对子女成长的良好祝愿。

布老虎、虎头帽、虎头鞋制作工艺流传于民间,通过家庭母女、婆媳之间代代相传,在幼儿百日时由其女性长辈制作,俗称“姥姥的帽子舅母的鞋”,一般为男红女绿,取意为“红官绿娘子”,祝愿儿童长得虎头虎脑,生龙活虎,男孩长大后出将拜相,女孩找个好婆家。

这种手工艺制品做法古朴,在青岛地区流行很广,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反映的是劳动妇女的勤劳、朴实和善良,凝结了中国古代妇女千百年来的勤劳和智慧,同时表明这种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有着极其可观的人文价值和市场前景,是全人类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这种手工加工费时费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年妇女的相继谢世,沽河两岸的村庄中,虎头鞋和虎头帽已极为罕见,现仅在该镇的毛公泊、孙家两村才能发现,掌握这项技能的仅有为数几个的老年农村妇女,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几成绝响。

2006年,移风店镇党委政府对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及时挖掘、保护,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同时积极向上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这一民族瑰宝得以发扬广大。

(即墨市移风店镇人民政府)柳腔介绍柳腔这一剧种大致产生于清代中叶的即墨西部地区,逐渐形成后流行于胶东一带。

《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载: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形成的。

又称“老拐调”、“哦嗬唵”。

他和苏北的淮海小戏、山东的五音戏、柳琴戏等剧种有一定的近缘关系。

与茂腔有着情缘关系,被称为“姊妹花”,同被誉为“胶东之花”。

即墨县文化馆于1953年12月,在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剧组的指导下,对柳腔的形成过程作过较详细的调查。

据该调查报告称:“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年景不好,水旱虫灾,相继袭来,群众生活无法维持。

西边(指即墨县以西)各县的群众背井离乡,四处逃散,来即墨者甚多。

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那里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

当地群众称他们演唱的戏为‘周姑子’,即‘肘鼓子’,传到本地又称‘本肘鼓’。

‘肘鼓子’最初传到即墨后,当地群众非常喜欢,便有人跟他们学唱,学唱者最多的地区是即墨西部靠沽河一带的刘家庄、吕戈庄、挪城、丰享庄等村庄。

”后来,本肘鼓与即墨当地的民间小曲、秧歌相互融合,经历了一段时间,不仅声调发生了变化,而且有说唱体逐步演变为板腔体。

初期,演唱形式比较简单,配乐只有一只手鼓或一副呱嗒板,每次演出只有三五个演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根据剧情需要一个演员兼演同一剧中的几个角色。

演员的化妆、服装和脸谱也没有严格规定,演唱者于农闲时节和节日期间在集市村镇的街头巷尾坐下就演唱,被称为“攀凳子”。

虽然形式简单,表现粗俗,但却生动有趣,深受群众欢迎。

这样的演出形式持续了100多年。

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编纂的《即墨县志.风俗》中,有“上元蒸面作灯……门结松棚,挂灯火,放花爆,陈杂剧三日夜”的记载,肘鼓子戏--柳腔,当在“杂剧”中无疑。

1900年前后,柳腔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采用了四弦胡琴(称“四根弦”或“四胡”)伴奏,配以唢呐帮腔。

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没有乐谱,琴师拉的和演员唱得不能完全协调,它们之间就互相配合着往上“溜”,因而被人们称为“溜腔”。

后来,艺人们觉得“溜”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柳”字,正式定名为“柳腔”。

由于柳腔在即墨境内广为流传,因而人们称即墨为“柳腔之乡”,称柳腔为“即墨柳腔”。

柳腔作为一种地方戏剧大体形成后,便开始走上舞台,每逢年节庙会,艺人们便临时搭班登台演出。

在演出过程中,伴奏乐器逐步完善,角色分工越来越细,化妆、服饰和脸谱也有了较严格的要求,流传的地区也更为广泛。

清代吴长元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五十年编辑的《燕兰小谱》中,记述了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成书的十余年里在京演出的“花部”演员26人,其中列为第二名的就是即墨人于永亭,而且被誉为“名辈”。

花部也称“驳杂”、“乱弹”,是对表演粗犷、语言通俗的梆子、戈阳腔等地方戏的泛称。

柳腔亦属梆子戏系统,即墨人于永亭所唱的梆子戏当脱离不开原始柳腔“肘鼓子”的韵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