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2019年4月高三年级调考试题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根溯.(sù)源,中国散文的祖父祖母,并非文学,而是历史和哲学,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也就是说,中国散文的传承基因,浸有历史的骨血,含有哲学的精髓.(suǐ)。
B.今年“诚信春运”给“车闹”“霸座”等行为人戴上“紧箍.(kū)咒”,各地加大春运期间信用惩.(chéng)诫力度,及时公示违规失信行为,让他们“一次失信,处处受限”。
C.寒冷的冬夜,羁旅异乡的人,用小刀缓缓削.(xuē)着一枚风干的荸.(bí)荠,渐渐露出瓷白的果肉,少时在水田里挖荸荠的回忆也渐渐走拢过来,与炉火一起驱散些许心中的乡愁。
D.在字里行间,穿越纸背的是典雅与豪气,一切都沐着阳光,融着祈愿,向着美好,一切都清新明朗,深挚隽永,难寻一丝一毫的矫.(jiāo)揉造作,没有片言只语的自怨自艾.(y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一3题。
(5分)提起科幻电影,人们自然先想到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似乎..中国的传统和科幻基本无缘。
【甲】而《流浪地球》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幻结合更完美,我们有能力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
【乙】这部电影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中留传..甚广的“逃离”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拯救”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
【丙】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这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维度..。
即便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呈现上还有瑕疵,但它开创的基于科学与想象的绚丽而宏大的叙事风格,在娱乐之风劲吹的中国电影中可说是空谷足音....。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似乎B.留传C.维度D.空谷足音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1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一百多年前的北京大学学生中,大多数官二代和富二代子弟都雇有仆人,他们在学校里常常被称为“老爷”,他们上学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希望毕业后能做官。
B.日前,全国首档寻访纪实节目《闪亮的名字》登陆东方卫视,以全新的公益力作擦拭“闪亮的名字”,节目首播收视率全国排名第二,登顶周四晚间综艺节目第一。
C.今年以来,随着政府工作力度加大,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D.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及“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等相关内容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和运营,对我们这个汽车大国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5个字。
(3分)“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院士去世,享年93岁。
①。
被视作舆论声量重要参照指标的两微(微博和微信)数据即是明证。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16日首发的于敏院士去世消息,阅读量已经超过10万;光明日报法人微博上该消息的阅读《后温那段艰辛的岁月和不屈的探索,脑补他在黄沙大漠中大声吟诵“不破楼兰终不还”和6.结合说明文字,为下方的图片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中两代航天科技工作者握手细节的内涵。
(不少于100字)1月3日,嫦峨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74岁的嫦峨卫星系列总指挥叶培建,走向前排工作席喜极而泣的年轻人—嫦峨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23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一)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
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
不过在人类进入石化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
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
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也有“帮凶”,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摘自《自然科学》,2013)(二)1月18日晚,北京气象局再次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六级污染。
治理空气污染为什么那么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拿这次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来说,就包括工地、工厂的减产甚至停产。
事实证明,“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往往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即便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空气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
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
如果说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摘自2013第3 期《Vista看天下》社评,有删改)(三)雾霾的泛滥非一朝一夕所形成,治理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该在顶层统一设计下,动员全民参与、全民行动。
政府要加强管理,对于一些重污染企业坚决重拳治理,在现有基础上治理并保护好碧水蓝天,杜绝以发展名义放纵污染;对于具有排放污染源的机动车辆进行适当的限行或禁行,鼓励民众以公共交通工具代行,减少开车出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另外还要借用舆论工具,传播环保知识,全面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摘自2014年2月23新华网董国昌文《雾霾治理亟需全民行动》,有删改)(四)9月29日,《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在北京发布了。
蓝皮书指出,2016年中国一共出现8次大范围的、中度到重度的持续性雾霾天气,与2015年相比减少3次。
总体来看,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摘自2017年10月6日中新社报道《雾霾治理初见成效》,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中“雾霾天气形成”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雾霾天气是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在静态的气象条件下长期聚集而形成。
B.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是大气中悬浮着的粒径小于2. 5微米颗粒物。
C.石化燃料时代后的雾霾天气形成与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D.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到来,重污染企业和机动车辆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雾霾的源头包括火山喷发等自然界的污染源,其形成也同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有关,所以雾霾是自然界早己存在的现象。
B.治理雾霾需要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污染源的工地、企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当然要治理,同时还要提倡多乘公交少开车。
C.雾霾的形成不是短时间的,因此,治理雾霾也不可能迅速见效,治理雾霾,既要有顶层的统一设计,也要从每个社会成员自身做起。
D.近年来,政府痛下决心,加强治理雾霾管理,包括采取一些短期应急措施,使雾霾出4现的次数减少,对改善生存环境起到一定作用。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持续性雾霾天气次数减少可能有哪些具体原因,不超过50字。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I3题。
(20分)塔下人家沈念和那个阳光般的男孩相见时,抬头就是被雨淋湿的古塔。
那是一片老城区,黑色的、赭色的屋脊,高低交错,如波浪翻滚,把一块块光投射到远处的天幕、山峦、岛屿、湖泊。
塔就站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波浪”之上,瘦削的身体,穿一身褶皱青衣,脸色永远白皙。
“塔,记录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
”我和男孩说起25年前的记忆。
成长于乡野之地的少年,14岁离家,尚未脱去稚气,求学而来,懵懂无知地“探”进这座城市。
那时候,我乘坐的大客车要搭上轮渡才能抵达城市。
①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
我在车上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城市的面目,只能眺望车窗外一湖阔朗的水波。
在我“渡”到这座城市的漫长分秒中,屹立水边的塔,若隐若现。
男孩恰是那一年出生在塔下人家。
他的咿呀学语、玩耍嬉戏、学习成长,塔都是见证者。
塔看着人们来来往往,蹁跹游走,看着城市换着容颜,延展变迁。
那时的老城区是衰颓、晦旧的,房屋、水电路等各类基础设施苟延残喘、灰头土脸,塔下人家的生活也多艰涩愁郁。
男孩那张阳光灿烂的脸,自信,刚毅,活力潜涌,怎么看都不像是从老城区走出来的孩子。
“你到鱼巷子,离塔就不远了,我家就在塔下面。
”男孩的电话指路,让我想起多年前寻塔的经历,同样被人这般介绍而记住了呈“7”字形的鱼巷子。
过去多少年,远近渔民打鱼上岸,就在附近交易,鱼巷子久而久之闻名遐迩,是与塔一步之遥的水上集市。
②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
塔整天看着巷子里的“人间烟火”,喜笑怒哀的人们从这里走过,又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轨道上。
男孩的父亲在这里贩卖过鱼,生计所迫,这位中年男人下岗后,干过多种活计,孩子要长大,老人要赡养,没有任何优势、背景、资源、专长的他,注定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塔,看到过男人从巷子里早出晚归,也看到过他拥抱孩子和妻子时的微笑。
塔下住着很多这样的家庭,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张拧巴,就像走出门,坑洼的街面,不小心就会踩一脚烂泥水。
5男孩那一年喜欢上了绘画。
夫妇俩纠结了一天一夜,决定送他去培训班,家里的一切开支压缩到最低限度。
贫穷并没有限制这个家庭的想象力。
男孩坚持了7年的绘画学习,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
男孩画过的速写本、用过的铅笔头,被夫妇俩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几个纸箱。
许多次,他们拒绝了友人资助的善意,却不知要如何述说陪伴、培养孩子的经历,好像是咬咬牙就走过来了,那些艰辛、隐忍和坚强却只字未提。
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从小就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
只有塔,是最熟悉这些塔下人家的困窘和努力的。
然而似乎只要汇入城市的人流,这对夫妇、男孩和老街坊们,都变得从容、勇毅了。
在水的波光浪影中,塔把时间创造的变化藏进了城市的身体里。
水在西边老城区划下一道边界,城市不断地往东走,越走越远,日新月异,人们的目光追随着这种“新”,只有老街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