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古倾向】宋初文坛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余绪,盛行骈俪声偶之辞,未能自出新意。

柳开、田锡、穆修等人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三派的分别。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而此前太祖、太宗两朝的诗风,则是以当时的文坛巨子李肪、徐铉及其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

“西昆”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西昆体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所以人们习惯于将发生于北宋中叶的这场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新。

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

元佑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苏门四学士。

四学士都能诗,唯黄庭坚能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与苏轼并称苏、黄,对宋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以其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

作诗以学杜为宗旨,喜欢用拗句。

其诗被称为“山谷体”。

【后山体】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诗风瘦硬,被称为“后山体”,是典型的宋诗。

【简斋体】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前期诗歌创作深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南渡之后取法杜诗,突破了江西诗派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被称为简斋体。

【江西诗派】指宋朝时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黄庭坚在世时,其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一个追随他的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一说。

黄庭坚去世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诗派由此得名。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

他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诚斋体一改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朱熹生平】有很高文学修养的理学家,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皆有成就。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朱文公文集》、《韩文考异》等。

【永嘉四灵】指南宋后期诗坛的四位诗人徐玑、徐照、翁卷和赵师秀。

由于他们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诗风极为相近,又都是永嘉人,故被视为同一诗派,称“永嘉四灵”。

四灵作诗以唐诗为号召,其实学的是晚唐体,诗风清苦冷僻、局度狭小。

【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

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官场失意的小吏,流落于江湖之中,在相互酬唱间自然形成一种相近的诗风。

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而称之为江湖派。

江湖派诗人多效四灵体和晚唐体。

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沧浪诗话》】是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专著。

他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批评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倡导“以盛唐为法”。

这对宋以后诗歌创作宗唐之风气的形成,以及历时持久的唐宋诗风之争,影响很大。

【清雅词派】【史达祖】《梅溪词》【周密】《草窗词》【王沂孙】《碧山乐府》【张炎】《山中白云词》、《词源》咏物以描写见长,工丽的白描,婉妙的诗情,笔调轻盈绰约,造语清俊妩媚,词境婉约飘逸,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与吴文英《梦窗词》旨趣相近,在当时并称“二窗”。

以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情别绪为多,而且往往融入黍离之悲,颇多沉咽凄楚之音。

以善于咏物而见称于世。

因物起兴,触景生情,感时伤世,但含蓄蕴藉,寓骚雅于冲淡,以幽深之笔淡然写出。

提出“清空”“骚雅”之说,推举姜夔词风。

张炎是宋词的结束者,以后便是新兴散曲的时代了。

他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于理论上总结了宋词、尤其是南宋清雅词派的创作经验。

“元诗四家”的作家都是元大德、延佑年间才活跃于文坛的,因有文才而被选入翰林院,在京师成为士子羡慕的著名人物而称誉诗坛。

虞集:在元中期文坛名声最大,擅长诗文,又是当时膺服程朱理学的道学家。

杨载:作诗非常重视诗法,著有《诗法家数》。

范椁:曾编集唐人诗作为写诗的格式。

揭傒斯:从现存作品看,其诗歌内容在四家里最丰富,风格也比较多样。

【前七子】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延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七子中,康海、王九思的主要成就在散曲和戏曲;徐祯卿能诗,议论比较稳重;边贡、王延相创作和理论均无特色。

七子提出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门径。

但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的文学群体。

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具有较大差异,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童心”说】这是晚明思想与文学革新棋手李贽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

他把文学作为宣传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进化观点,并由此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从“童心”出发,他还强调文学的自然表现,反对刻意求工。

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社会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杠。

从诗文领域的公安派,到小说戏曲领域的汤显祖和冯梦龙,都受他的思想的影响。

【“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其三兄弟是湖广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

表现在创作上指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这一观点既是对前人有关看法的继承,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时代特色。

【竟陵派】晚明的一个文学创作流派,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竟陵派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而是古人的篇什,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认为这是“俚俗”,而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拼凑不同句式,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美,使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结果在创作实践上走向了匡救公安派的理论初衷的反面。

唐宋派】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

【“白苧派”】明代初期的散曲主要还是沿用北曲,然而到嘉靖年间,昆曲兴起,梁辰鱼不仅将魏良辅改造的昆山腔运用于舞台创作,而且还用来谱写散曲,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

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苧派”。

学人之文清初散文的一个创作流派。

以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将散文作为“纪政事”、“察民隐”,宣扬自己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的工具,故而形成了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

文人之文清初散文的一个创作流派。

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

【神韵说】清初诗派之一,创始者王士禛。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

阳羡派指清初以陈维崧为代表的一个词派。

因陈维崧为宜兴(古地名“阳羡”)人,故该派被称为“阳羡派”。

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是开清代词坛风气的词作大家。

该派作家还有曹贞吉、蒋士铨、沈雄等。

他们互相唱和,并编辑过《今词苑》、《瑶华集》等。

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江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

其词风格醇雅清丽,婉深流转。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标举朱彝尊推崇的江夔和张炎为楷模,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日、沈登岸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称。

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

因其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嘉庆年间,当桐城派极盛之际,恽敬和张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论影响的同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所以被称为“阳湖派”。

常州派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及周济等人,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提倡从内容质实的角度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

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风行,形成了在清代中后期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周济词论周济对词坛的贡献主要在词论,曾编选《宋四家词选》。

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常州词派经过周济的发挥,体系上更加完备实用,在词坛上的影响延至晚清。

清初浙派与清中叶浙派之异同:】1、创作倾向和风格相同:清初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和清中叶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都推崇以周邦彦、江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

作词比较注重音律和辞藻,内容及抒情则相对薄弱,从形式的角度强调词的质实,从而体现出清代的重实风气。

2、不同之处:厉鹗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较之朱彝尊更为突出。

而浙派词人的末流更是一味模拟,琐屑,词格也日益卑下。

【格调说】清代中叶宗法唐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沈德潜。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为此,他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以上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