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颂(粤曲)
盖鸣晖(Joyce Koi,1966年10月3日-),
真名李丽芬,香港著名粤 剧女演员,是鸣芝声剧团的 文武生,师承林家声。盖鸣 晖攻读于香港八和粤剧学院, 戏——粤剧
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 的表演艺术
汪明荃称,粤剧传承非 常有利于岭南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也将大力推 动粤港两地的文化交流 与融合。
谢 谢 欣 赏
八和会馆成立于清光绪 年间的,一直是广东粤 剧从业者的专业组织, 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 史,香港八和会馆于 1953年注册成立。被海 内外所熟悉的香港著名 女艺人汪明荃,在1992 年首度被推选为香港八 和会馆主席,并先后连 任6届。
融合新兴题材的粤剧-----《决战天策府》
创 新
CONTENTS
莲花步
莲花步步生,成语,现在多 用于形容女子步履轻盈美妙。
走圆台
台步(走圆台)是戏曲演员舞台基本步 法的训练项目。生角与旦角采用不同的 技法走圆台。 旦角要求步幅小,步频密;生角则步幅 相对较大,步速快。台身同样要挺直, 提气,收腹,纹丝不动
虎口掌
单山膀“双手插腰,接着右 手顺着胯骨右下向上“撩 掌”,撩至头的前上方,然 后“盖掌”至胸前,微扣腕 向右侧半弧圈形缓拉开,臂 微圆与肩平、虎口朝下、掌 心朝右外方;身体向右侧, 头看左侧。可做亮相动作。
粤剧魅影,形韵相传
邝中-----李雅慧
广东戏曲音乐 ----《荔枝颂》
粤剧
广东粤剧名伶--红线女 香港粤剧名伶:汪明荃、罗家英
红线女
唱腔:吸收京剧、昆曲、 歌剧和西洋歌唱技巧, 形成独树一帜的“红腔”。
唱腔特点:甜、润、脆
代表作:《关汉卿》、 《昭君出塞》、
《搜书院》《荔枝颂》、等
粤剧
粤剧有多久的历史?
粤剧大概从1522年又开始有了
粤剧的功夫
“四功五法”
四功:唱、念、做、打 五法:手、眼、身、法、步
四 功 粤剧的功夫-----
“四功”,指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功夫(粤 剧曾有“唱做念打翻” 之说)。“五法”,是 指手、眼、身、法、步(一说“口眼身法步”) 五种做功的技术方法。“四功五法”是以上的简 称和合称,它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和素质要求。
CONTENTS
创 新
加入粤剧元素的粤语歌
黄霑《沧海一声笑》运用了五声调式、 李克勤《旧欢如梦》歌曲旋律运用了粤曲的曲调进行编写, 唱法上运用了粤剧唱腔、 刘德华《继续谈情》中的歌词“泪似窗外雨点滴到天明” 是取自《山伯临终》里面的经典粤曲唱词、 林夕《幻听》中部插入一段纯粤剧《昭君出塞》的片段, 并运用了粤剧中女性角色常见的“子喉”唱腔,伴奏中加 入了古筝、笛子等民乐器、 黄毅成《剑合钗圆帝女花》中,选用了著名的粤剧折子戏 《紫钗记之剑合钗圆》和《帝女花之香夭》中的辞去加以 改编和展开,并加入R&B的和声效果。
粤剧的功夫-----五法
手 眼身法
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 其中"法"是指戏曲表演所不能背离的规矩和法 度,否则就不是戏曲了。它是演员在舞台上展 现戏曲表演意境和神韵的技法。
步
兰花掌兰花指
指示方向或其他示意动作。
■ 动作要领 1. 伸张五指,立食指,余四指自然弯曲。 2. 拇指指面轻贴中指指缘。 3. 拇指勿压扣中指指甲。 4. 小指僵直会使手形不自然。 5. 眼神必须随手指移动而转向。
八字步
传统粤剧的花面和武生习惯使用大八字 步,双手随着步形同时向两边大幅度地 摆动,形成一种特殊的步形。须生的步 幅相对适中,步与步之间稍作有规律的 间歇性的停顿,显示老年人稳重沉实的 心态。小武刚劲威猛,小生潇洒飘逸, 均须视表演个角的身份、年龄,以及戏 剧的规定情景而有所变化。另外,还有 云步、醉步、跪步等,这些有一定内容 的生活形态步形,都是戏曲舞台上特殊 的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