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人格含义:人格是一个人在生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的作用形成的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整体,具有个人思想、感情、意向、行为的独特模式。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1、人格的独特性2、人格的稳定性3、人格的统和性4、人格的功能性(三)与人格有关的几个概念1、个性与人格个性(individuality)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特性。
联系:往往作为人格的同义词来使用。
(词义和翻译原因)区别: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但人格还有整共性的一面;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但人格只是对人而言的。
2、气质与人格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禀性”、“脾气”。
联系:气质是先天秉赋,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
人格的形成不可能离开气质。
区别: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质等先天秉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3、性格与人格性格(character)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联系:性格包含于人格中,是人格结构的一个主要成分。
有些认为可以通用。
区别: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人格还有生而具有的。
总之,个性是指人格的独特性;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比较属于Nature的部分);性格乃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
它们都属于人格所包含的内容。
二、人格心理学2、人格理论与内隐人格理论的区别人格理论含义: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经常对他人的人格特征进行判断或把他人看成什么样的人做出假设。
(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区别:人格理论能经得起检验,预测未来,对大部分的行为做出一致性的解释;而内隐人格理论的知识则是混乱的、直觉的、很难解释的。
(二)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7—12p)1、人性哲学:(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2、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指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
如,特质;需要等。
人格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各要素是如何组织的?是否有某些要素高于其他要素?3、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指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
研究人格动力的机制及形成;如,本能驱动;内驱力(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
4、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指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着年龄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人格结构的发展,人格动力的变化。
5、人格成因:(personality genesis)6、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 )7、人格测量:(personality assessment )人格适应:指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心理健康的保证)。
适应障碍;人格障碍。
研究人格适应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有适应良好的人格?心理疾病是如何形成的?采用哪些方法来治疗心理疾病?人格评鉴:获取信息对一个人的人格特征进行描述和解释。
自陈测验;投射测验;实验研究等。
3、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六大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侦探)潜意识心理影响行为方式的差异特质论学派:(调查者)特质不同或每个人都处于各种人格特征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
学习论流派:(教练)人的稳定行为方式是强化和学习的结果。
人本主义流派:(朋友)基本需要是否满足是人格差异的原因。
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等。
认知理论流派:(科学家)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差异。
生物学流派:人的稳定行为方式是遗传素质的结果三、人格心理学的诞生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二章人格的科学研究二、人格研究的途径(一)临床研究含义:也称个案研究(case study) 。
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
例证沙可(Jean Charcot)的癔病患者的催眠治疗让内(Piere Janet)的癔病患者的研究普林斯(Moton Prince)的多重人格的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自由联想治疗方法墨瑞(Murray)的主题统觉测验罗杰斯(Carl Rogers)的临床研究凯利(George Kelly)的临床研究3、优点1)能避免实验室研究的不自然性;2)能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全面复杂性;3)能进行个体深度研究,体会到完整的、“真实的”人;4)其他情况。
◆适合于考查一些罕见的个案(如研究政治谋杀者、马加爵、多重人格);◆适合于说明一种治疗方法;◆适合于只是为了证明一些可能性。
(如研究被催眠的人)4、局限性1)难以检验假设2)对资料易作出主观解释3)不能确定因果关系4)不能推而广之强于质的分析,弱于量的分析(二)相关研究含义: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例证高尔顿研究人的差异与遗传的关系卡特尔的16PF艾森克的三维度人格的五因素模型2、与临床研究比较;临床注重观察,而相关研究注重测量;临床是对一个或几个被试的研究,而相关是对大量的被试进行研究;临床强调整体研究,而相关强调人格功能的几个元素间的关系4、优点1)可研究众多变量2)可研究许多变量间的关系3)更好的研究个体差异4)用来研究实验法不能研究的问题5、局限性1)建立的关系是联系性而不是因果性的2)导致自我报告问卷的信效度问题(三)实验研究含义: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的结论的方法。
例证冯特(Wihelm Wundt)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关于记忆研究巴普洛夫(Ivan 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研究华生和斯金纳(Burrhus Skinner)的行为实验认知取向的实验研究2、与临床研究和相关研究比较与临床研究不同的是实验研究许多的被试;与相关研究不同的是相关研究强调个体的差异,实验研究强调可适用于所有人的心理机能的普遍规律。
与两者都不同的是实验研究可直接控制感兴趣的变量,进行因果关系的验证。
4、优点1)可操作具体变量2)能客观记录数据3)能建立因果关系5、局限性1)有很多现象不能在实验室作研究2)由于环境的不真实性而导致其发现的不可推广性3)只能控制几个变量,忽略了人格的整体功能社会文化取向这一研究取向强调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对人格的决定性影响。
这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人格的社会文化取向把人格置于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大背景上进行动态地考察分析,强调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性一面,以及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塑造作用,但人格的形成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主动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过程。
四种取向的比较临床个案研究取向注重人格变量的深度研究,即全面搜集并考察被试的人格资料;相关研究取向强调人格变量的广度研究,即对人格因素的广泛考察和评估,以及大范围的取样;实验研究取向注重人格研究的精确度,表现在力求实验过程的客观性和结论的因果性上;人格的社会文化取向则注重人格变量的真实性、动态性以及人与情境互动的特点。
人格的研究范型(1)精神分析论范型这是由弗洛依德创立,其后由荣格、阿德勒和艾里克森等发展起来。
该范型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
其重要研究内容有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对人格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等。
该范型的研究方法是临床的个案研究,通常采用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和投射测验等评价技术获得信息资料。
(2)特质论范型由奥尔波特发起,其后的研究者有卡特尔、艾森克和“大五”因素模型的研究者。
该范型强调人的个别差异,认为人们在一些基本的人格特质维度上存在稳定的差异,因此基本人格特质表现为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
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
特质论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以及自陈测量等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
(3)学习论范型它起初产生于华生和斯金纳等的行为主义,然后发展到班杜拉、罗特、米切尔等的社会认知理论。
该范型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原因,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自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学习经验的差异。
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
该范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严格的实验法。
(4)现象学范型也称人本主义范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
该范型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通常不关心人的潜意识、特质、强化史或对行为的预测。
该范型反对以精神病人为研究对象的精神分析论,也反对以动物与幼儿为研究对象的行为主义,主张以正常人甚至优秀人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自我、自我实现、生命的意义等重要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该范型采用访谈、自我报告等技术描述和解释当前的经验,反对还原分析法,也基本上反对实验法。
四种范型的比较精神分析范型倾向于研究人格动力,寻求人们的特征性行为的内在根源,即解释为什么会发生特定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质论范型倾向于研究人格结构,描述人格的静态画面,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个别差异;学习论范型倾向于研究人格过程,试图描述揭示人格的发生和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发生的;现象学范型倾向于研究人格的目的和价值,试图解释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最终依据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还是意义发现,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终极性价值问题。
第三章人格成因第一节遗传与生理因素一、遗传因素(一)作用1、遗传素质:是指那些由上辈传给下代的生理解剖特质,它一般决定个体的形态、神经系统和组织结构等。
2、遗传素质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基础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至少决定人格的发展方向和形成的难易。
二、生理因素第二节家庭与早期经验一、家庭成因二、早期童年经验第三节学校与社会文化一、学校教育二、社会文化第四节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一、交互作用理论与例证二、遗传与环境作用大小的比较第四章经典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及心理治疗方法,它强调无意识的动机和冲突。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1. 早期弗洛伊德主张无意识(潜意识)为核心的“两部人格”结构观意识与前意识属于同一个系统,与无意识系统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