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重点

流行病学重点

第一章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第二章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1. 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2. 帮助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 3. 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根据。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率(Incidence Rate)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发病时间观察时间: 罹患率分子:新发病例数分母:暴露人口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有可能患所要观察的疾病应用:一些急性疾病,死亡率较低的疾病分布的描述。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Attack Rate)说明: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定义: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意义:是人群中某疾病的静态构成比例,而不是发生过程的描述。

应用:一般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

“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2)分子、分母的界定分子:为新、旧病例,即现患病例分母:同期平均人口数(3)和发病率和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受发病率、病程的影响,如某病发病率和病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4)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4.感染率(Infection Rate)(K =100%)定义:指在调查时所检查的样本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其性质和患病率相似。

应用:多应用在具有较多隐性感染的疾病调查中,如结核病、乙型肝炎等。

意义:反映一个人群总的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

意义: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院的医疗水平。

受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水平和医院治疗水平的影响。

散发: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某病在某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疾病的三间分布一、人群分布特征(一)年龄(二)性别(三)职业(四)民族(五)宗教(六)婚姻与家庭(七)流动人口二、时间分布特征(一)短期波动(二)季节性(三)周期性(四)长期趋势三、地区分布特征(一)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二)疾病的城乡分布(三)疾病的地区聚集性(四)地方性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是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别,以探索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三章现况研究的概念(Prevalence Study)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定范围的人群,以个人为单位收集和描述人群的特征以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称现况研究或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现况研究的目的⏹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态的联系,提出病因假设⏹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筛查出患有研究疾病的人群,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为其它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普查(census)是指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目的:因不同的研究工作而异1)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给予治疗;2)了解疾病的病情及分布;3)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4)建立某些指标的标准值;5)当某些疾病发生流行时,了解疾病流行的全貌,须在小范围的人群中开展普查。

普查的优点能发现普查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并给予及时的治疗;能对该地区某病的全貌有一个了解;通过普查可进行一次广泛的医学科普宣传。

普查的缺点不适于患病率低和检查方法复杂的疾病调查;普查对象多,难免漏诊、误诊;工作量大,很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抽样调查的方法⏹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系统抽样(systemic sampling)⏹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多级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第四章队列研究的概念:队列研究是选定过去或目前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不同组别人群,随访其各自的发病或死亡结局,比较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发病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几个重要概念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队列(cohort):是指有共同特征或共同暴露于共同环境及因素的一组人群。

可以分为两种:固定队列和动态人群。

出生队列:指相同时期内出生、具有共同经历或处于共同状态的一群人。

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是指能引起某特定结局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表1 队列研究结果整理表发病人数未发病人数合计暴露组 a b a + b非暴露组 c d c + d合计 a + c b + d N暴露组的发病率为a/a+b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为c/c+d 比较如果a/a+b>c/c+d,并且差异显著,则说明暴露于某因素与某病有关,且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较大。

种类1.前瞻性队列研究2.回顾性队列研究3.混合性队列研究队列发病(死亡)率的计算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定义:某一固定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病新发生例数(D)与时期开始时总人数(N)之比前提:研究人群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整齐公式:CI= 发病(或死亡)累积人数/ 固定人口数,也即队列研究累积发病率资料归纳表ND CI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 ID )前提:队列为一动态人群,人口不稳定,观察人数变动较大(失访、迁移、死于它病、中途加入等)公式:ID= 发病(或)死亡人数 / 观察人时数,也即 队列研究发病密度归纳表意义:既说明该人群发生的新病例数,又说明该人群的 大小和发生这些例数所经历的时间,带有瞬时频 率的性质。

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 )概念:暴露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是反映暴露因素和疾病关联强度的一个指标公式:意义:RR 说明暴露组发病(死亡)的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2.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AR = 暴露组的发病(死亡)-对照组的发病(死 亡)率 = Ie-Io 说明:暴露组纯由某因素引起的发病(死亡)率RR 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AR 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暴露组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AR%= ----------------------------------------------------------------------------- 暴露组发病(死亡)率 RR-1= ------------------ ×100%RR说明:暴露者中由于暴露因素所致发病(死亡)占暴露组发病(死亡)的百分比。

组别 发病数未发病数发病率非暴露组cd)(d c c +合计)(D c a =+db +)/(d c b a D +++PTD ID =组别 发病数 观察人年数 发病密度暴露组 a PT 1 a/PT 1 非暴露组 c PT 0 c/PT 0 合计a+c(=D)PTD/PT)()(d c c b a a I I RR o e++==4.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某病发病(死亡)率= It - I0说明:人群中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率。

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死亡)率-非暴露者某病发病(死亡)率PAR%=--------------------------------------------------------------------------------------------全人群某发病(死亡)率Pe(RR-1)= ------------------------ ×100%Pe(RR-1)+1Pe:人群中暴露于某因素的比例说明: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发病或死亡占人群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SMR<1,说明实际死亡数少于预期数⏹SMR>1,说明实际死亡数多于预期死亡数,如差异显著,提示暴露可能是危险因子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用于探索病因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一组患有某种疾病人群(病例组)和一组或几组未患该病的对照人群(对照组)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能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频率的比较,来考察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联系及联系的程度。

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类型病例与对照不匹配病例与对照匹配匹配(matching)就是要求对照组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组保持相同,目的是进行两组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如以年龄做匹配因素。

1、频数匹配2、个体匹配匹配过头:把与结局变量关联性很强的独立变量作为匹配因素或条件,从而低估了真实病因的作用,称为匹配过头。

因为一个因素一旦作为匹配条件,就不可能作为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衍生类型病例的选择①从医院病人选择优点:诊断正确、获取方便、对象合作、信息较可靠缺点:入院率偏倚、代表性差②从某特定人群选择病例优点:代表性强缺点:不易获得原则•诊断标准•最好是新发病例•尽最大限度收集某地医院或社区的所有病例对照选择的原则1、对照最好是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或者是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 population)中全体未患该病者的一个随机样本2、对照一定是未患所研究的疾病,如有可能,应尽可能排除亚临床或处于潜伏期的疾病3、对照可为不健康者,但所患疾病病因不应与所研究疾病的病因相同4、注意研究因素以外其它因素的均衡性5、无应答者事先要有统一合理的更换办法,慎重处理病例对照研究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1、主要假设、研究目的是否清楚?是否可以检验?2、疾病与暴露变量的定义是否清楚明确?3、病例与对照的来源、诊断方法和排除是否一致?4、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是否匹配及匹配变量?5、调查表设计是否合理?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估?6、质量控制:人员培训?调查方法?检验方法和试剂?7、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结论的解释?第六章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治疗措施效果)(1)有效率(effective rate)(2)治愈率(cure rate)(3)病死率(4)生存率(survival rate)保护率(protective rate)效果指数(index of effectiveness)第八章偏倚的种类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第九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