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调研报告
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
• 未来图书馆应该也是静静地存在在这片海滩上,像一块存在已久慢慢风化的 石头,外形单纯而坚硬,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体验。当人走进去,能够感知 到仅仅属于这片海的光线、风和声音,感知到空间建立起来的人和海之间一 种精神的联系。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
• 图书馆的方形体量是由南北两侧相对独立的两栋板式主楼和它们之间的半室 外开放中庭组成的。中庭的底部从地下层至三层横亘着一条由一系列大台阶 和绿化坡地组成的往复抬升的地形化的景观平台,沿东西方向伸展,将门厅、 咨询出纳、大小报告厅、展厅和低层的综合阅览空间等主要公共部分组织在 一起。
息服务部4个部门。
• 整个图书馆应分南北两座楼体 ,两部分之间连 以走廊 ,满足功能上的有机联系。主阅览区和其他 与读者相关的功能区位于入口门厅的南北两侧。充分 体现“人文关怀”的建筑 ,是一种生态建筑、绿色 建筑、节能建筑 、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建筑 。
驻马店市图书馆
• 室内细部尺寸 柱子 约 0.56m 书架 尺寸 0.96X0.3X0.45m 横间距 0.12m 纵间距 0.15m 窗户 窗地距 1m 窗台宽 0.46m 照明 间距 2.6m 通风 间距 7.5m
图书馆 建筑特点与要求
一. 立足于开架设计,实行开闭结合
图书馆 建筑特点与要求
二、图书馆建筑使用的灵活性 1.变分散的条状体型为集中的块状体型 2.变分割固定的小空间为开敞连贯的大空间 要采用开间和跨度较大的柱网.避免室内固定的结构墙体,避免因交通、 辅助、服务用房布置不当而分隔了大空间,要使室内空间布置更加灵活。为 了适应阅览、藏书和服务用房三个部分互换和面积变化的需要,内部空间可 以用轻质隔音板墙或书架等灵活分隔,较少采用固定不变的承重隔墙。 3.变小开间为大开间 根据研究认为:5—10m的柱间范围内,最有效的柱间距是8m,效率 最低的是5.8m。因为,若二者阅览坐位或藏书量相同时,面积要相差22%。 4.变多种柱网为统一柱网
管理特点: 藏阅并重、藏阅分离
90年代后图书馆
概念变化: 藏用结合、以用为主 图片、实物等阅读方 式的变化。 管理方式: 空间形式: 闭架走向开架 灵活开放、“三统一”--开间、荷载、层高 信息载体多样化: 多媒体读物---声、像、
中世纪图书馆
修道院图书馆、大学图书馆:
管理特点: 图书制作材料: 空间特点: 以藏为主、藏阅合一 羊皮纸 中心大厅式图书馆 孕育着管理方式的变革
形态设计规律。
3.借助图书馆建筑类型的训练,进一步 熟悉公共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加强方案 构思的创新能力,强化消防规范意识, 培养空间尺度感和加强制图的规范性。
图书馆概况
02
图书馆 发展历程
• 早期图书馆
图书馆最初的作用:
管理特点: 空间特点:
• 近现代图书馆
保存文献
以藏为主、藏阅合一 以阅览厅为中心
文艺复兴时期图书馆:
图书馆 基本功能要求
一、合理地安排借、阅、藏三者的关系
图书馆 基本功能要求
二 .分区布置
1.内外分区
内外分区即是将读者活动路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路线和书籍的加工运送 路线合理地加以组织区分,使流线简捷明确,避免彼此穿行、迂回曲折和
互相干扰。
内部区域主要是工作人员活动的区域,包括藏书区、办公区、内部作 业及加工区等等。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
• 室内空间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
阅读空间
总结
06
总结
• 建筑现代化图书馆是数字化时代图书馆自身功能扩展的必然,现 代化图书馆建筑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与图书馆建筑艺术 完美结合的产物。
• 在充分满足适用要求的前提下,学习国内外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成 功经验,综合多种设计技巧,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尽量使建筑物 有特色。
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
• 空间东侧朝向大海,一层是一道完 全由玻璃旋转门组成的活动的 “墙”。在天气好的时候,“墙” 被完全转开,形成空间内部与海更 直接的开放关系。 • 弧线屋顶和其上方平屋顶在西侧形 成空腔,抵抗下午阳光暴晒对室内 温度的影响。阵列的通风井道阳光 会穿透这些细窄的风道,在空间中 洒下慢慢游移的光斑。
• 一座外形较好的建筑物,如果不能有最大的使用面积,亦或是不 能满足各种功能要求,不能适应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就不是 一座好的图书馆建筑。
Th------刘昱彦 朱濛濛 孔祥媛
目录
1
2 3
调研目的
图书馆概况
实地调研
4 5
6
国外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分析
总结
调研目的
01
调研目的
1.通过较复杂环境下的建筑设计训练, 增强对“建筑与城市”关系的认识,强化 环境制约环境下的理性思维。 2.了解当今图书馆建筑概况和发展趋势, 初步掌握功能功能布局、空间与交通组 织、人流与书流组织以及图书馆建设的
• 图书馆被规划成一个“知识螺旋”,树立了新的图书馆文化,提供 了丰富的体验和灵感。周围景观的天然地形构成一个连续的坡道, 螺旋上升穿过图书馆中心——中央中庭,用于收集信息和定向。
达拉那多媒体图书馆
• 学生们可以在图书馆中心空间自由 活动,同时也可以享受更加安静平 和的区域。不同的声音和活动氛围 创造了一个用途多样、体验丰富的 图书馆。建筑空间独具特色,将图 书馆和多媒体功能统一起来,与现 有的大学综合体和谐共存。 • 特有的双层立面带有反光水平薄 皮,是与丹麦艺术家杰普· 海因合 作完成的,像镜子一样反射周围 的人、事、物。薄皮由高度抛光 的不锈钢制作而成,木头背景则 是西伯利亚落叶松。
实地调研
03
驻马店市图书馆
• 驻马店市图书馆建筑面积8770平方米,书库8个、阅 览室9个,阅览面积2400平方米,座位866个,各类 自动化设备360台套,(服务器7台、微机284台、磁
盘阵列1套),使用图腾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全面
实现现代化管理。 • 图书馆设有采编部、流通阅览部、技术部、信
外部区域主要是读者的活动区域,包括阅览区、公共活动的报告厅和
展厅以及为读者服务的餐厅、书店等商业用房。这两个区域既要区分明确, 又要联系方便。
图书馆 基本功能要求
• 2.闹静分区 从“闹”和“静”的角度分析,图书馆设计一般将内部加工区 与读者使用区分开,阅览区和公共活动区分开.而各区内部也应 进行一些必要的分区,如在公共图书馆中,要将成人阅览区与儿 童阅览区分开。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
• 建筑沿垂直方向分为三大功能区 :一至三层及地下层的公共部分 ;四 至八层全部为复式开架的专题阅览部分 ;九层、十层分别为研究室和 社团活动室,以及带有空中庭院的校部办公室。地下层在南北两侧与圆 形土丘相接处设置了通长的下沉采光及通风庭院,以改善地下室的气候 条件。开放式中庭顶部设有电动开闭屋盖,借由“烟囱效应”有效控制 中庭内的空气流动,增进了整个建筑内的自然采光通风,同时保证了中 庭内部的气候可控。
达拉那多媒体图书馆
阅览空间
达拉那多媒体图书馆
• 新图书馆是达拉那大学最吸引人的场所和新入口。周围空间如大块停车场 地被改造成一个综合性城市广场,在分散用户和人流的同时优化建筑周围 的公共空间,使其成为一个明确的活动区域和亲密的休闲区域。图书馆的 功能扩散到新广场,激活了新的主入口。
国内案例分析
图书馆 基本功能要求
• 三、层高及层高配合 • 图书馆内各部分用房,空间高度不一,藏书空间层高一般高为2.4—2.8m,阅览区层高 一般为4—5m。业务办公用房则处于二者之间,而公共活动区(如讲演厅、展览厅等)不仅 空间要求较高,而且空间内部要求无柱或少柱。这些不同的空间高度要求,如何统—协调 就成为图书馆设计中一个较突出的问题. 实践表明,阅览区采用3.6—4.2m左右的层高较合适。没有空调时,自然通风尚好; 有空调时.净高降至2.5—3.0m,可减少能耗,故也能两者兼顾。阅览区净高在3— 3.3m是节约、合理、适用的最佳选择。而且有利于“三统”。 • 四、朝向、采光和通风 • 图书馆建筑对采光通风要求较高,考虑我国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现代图 书馆应坚持以自然采光通风为主,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有利于人的健康。根 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图书馆以座北朝南为最理想,忌东西向。
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
• 冥想空间位于阅读空间一侧。相对于阅读空间的明亮、光线均质、开敞、公 共,这个空间是幽暗的、有明确光影的、封闭和私密的。 • 活动室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空间,考虑到其内部活动有可能产生的声音干 扰,它和阅读空间由一个户外平台区分隔。顶棚上朝东的天窗和西墙上 的高侧窗分别收纳一天中不同时间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在空间中映射 出同时出现的暖光和冷光交叠现象。
柏林Philologische图书馆
• 它的生态概念考虑到节约能耗的通风和温控系统。大楼的双层表皮可 以提供自然通风,由此屋顶部分的室内白色膜材料与外层通风孔之间 形成的空洞便成为空气吸收与排放系统,为此,这些空洞按照不同方 向被分为4组,根据不同的天气条件可以打开或关闭其中的某一组或 几组。
达拉那多媒体图书馆
驻马店市图书馆
• 优点 1.图书馆中随处可见的休闲座椅依附柱 子构建休息场所,便于读者阅读、休息。 2.阅览区大空间柱网结构便于室内家具 布置,使室内设计更具灵活性。 3.二楼设有外廊,连接室内外空间,让 读者亲近自然。
驻马店市图书馆
• 缺点 1.图书馆门前台阶较多给人以高大 的感觉,易使读者产生距离感。 2.脱离适用要求片面追求“雄伟壮 观”“造型别致”、“新颖独特”的外观。 3.阅览区缺少打印设备
05
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
• 图书馆东侧面朝大海,在春,夏,秋三季服务于西侧居住区的社区居民,同时 免费向社会开放。图书馆是由主要的阅读空间、冥想空间、活动室和小的水吧 休息空间构成。 • 设计时把最重要的阅读空间理解为一个“看台”,逐渐升起的阶梯平台会让空 间中不同位置的人更不受阻拦地看到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