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技术概论
科学研究
新 理 论 新 技 术 新 方 法 研 究
电子学与通信 电子系统设计 硬件系统实现
软件与计算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微电子学
集成电路设计
IC制造
整
机 系
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统
人机界面与信号处理
科学计算与模拟
软件开发平台与环境
国家级与部委级实验室
国家级 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新世纪人才
陈清,物理电子学研究所 吴玺宏,信息科学中心 黄如,微电子学研究院 封举富,信息科学中心 谢冰,软件研究所 刘晓彦,微电子学研究院 王腾蛟,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王千祥,软件研究所 侯士敏,物理电子学研究所
教育部创新团队
微电子科学技术创新团队
负责人:张兴教授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江特聘教授
查红彬,信息科学中心 彭练矛,物理电子学研究所 张志刚,量子电子学研究所 梅宏,软件研究所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彭练矛,物理电子学研究所 梅宏,软件研究所 黄如,微电子学研究院 苏开乐,软件研究所
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
跨世纪人才
李晓明,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校长助理 程旭,系统结构研究所
部委级 视觉与听觉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高可信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北京市软硬件协同设计高科技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软件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国家计委微电子新器件新工艺新结构电路专 项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和研究院
北京大学IBM创新研究院 北京大学IBM中心 北京大学IBM方案工程联合实验室 北京大学英特尔新技术实验室 北京大学贝尔实验室软件技术联合实验室 北京大学SUN孵化器实验室 北京大学富士通联合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摩托罗拉半导体联合实验室 北京大学-ADI公司联合实验室 北京大学-Cadence联合实验室
专业设置
本科生专业:4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智能科学(新设立)
硕士研究生专业:11个 博士研究生专业:11个 博士后流动站:4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讯工程 物理学
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
一级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红色为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所介绍(2)
研究院所中心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 研究所(22人)
研究方向
计算机网络;海量信息处理;空间信息处理; 并行计算
计算语言研究所(12人)中文信息处理;机器翻译 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 (6人) 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 (5人)
微处理器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媒体理解与多媒体检索;多 媒体通信等
微电子学研究院(89人)微电子新器件研究所、微机电系统研究所、
元
目前学院共拥有各种设备7789台,其中
大型仪器设备148台;总价值2.17万元
本科教学工作
按学院统一招生
统一了一年级的课程体系
二年级开始实行专业分流 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组 知名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 本科生专业课程:260门次
研究生教学工作
实行不同系间课程互选
制定了各个系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标准
其他人才计划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
郭弘,量子电子学研究所 梅宏,软件研究所
中国青年科技奖
陈钟,软件研究所 梅宏,软件研究所 黄如,微电子研究院
中国优秀博士后
梅宏,软件研究所 郭弘,量子电子学研究所
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技奖
郭弘,量子电子学研究所
其他知名教授(1)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体系结构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 电路与系统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无线电物理 声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讯工程 物理学
仪器设备
在211和985的支持下,购置了一批高 水平的研究设备
例如:2005年共购置各类设备1461台, 其中大型仪器设备20台;总价值2700万
重要教学成果(2)
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张兴、黄如、刘晓彦:《微电子学概论》 王楚、沈伯弘:《数字逻辑电路》 谢伯青、王树德、贺卫军:《Excel应用教程》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毛晋昌教授等 的电子实验教学 北京市精品课程:张兴、黄如、刘晓彦 教授的“微电子学概论” 计算机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初审通 过
一个例子
人口普查数据:1996年美国的出生数是4.9百万, 该数值表示一个数据值
将该数据和前40年的出生数关联,可以导出一个有用的 信息――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早期“婴儿高潮”中出 生的人正在变老,正在其生育年龄结束前作最后的生育 努力。 “gen-Xers”已经开始他们的生育年代。 该人口普查数据还可以和其它似乎无关的信息相关联, 例如,将在下个十年退休的初级中学教师的当前数量; 具有初级和中级教育程度毕业的学生数;或政治家承受 的降低税率并因此限制教师薪金增长的压力
张兴,微电子学研究院,上任常务副院长, 两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彭练矛,物理电子学研究所 梅宏,软件研究所
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
高文,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曾两任863计 算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 梅宏,软件研究所,“十五”863计算机技 术主题专家,“十一五”863信息技术领域 专家 程旭,系统结构研究所,“十五”863集成 电路重大专项专家 李红滨,光子与光通信研究所,“十 五”863通信3T网重大专项专家 郭弘,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十一五”军口 863专家
电子学系
1959年,在原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基础上建立
信息科学中心
1985年,由数学系、计算机系、电子学系等十个系(所)于联合筹 备建立 1988年,建立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在北京大 学建立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学研究所
1956年,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创建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 1985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
第一讲 梅 宏 2007年9月11日
主要内容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简介 计算机软件技术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历史沿革
2002年9月9日成立 四个单位联合而成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1960-1970年代,无线电工厂,厂办专业 1978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以所为单位的研究生管理
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专业课程: 80门次
重要教学成果(1)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韩汝琦教授指导的张盛东博士 2005年:薛增泉教授指导的邢英杰博士 2006年:杨芙清院士指导的黄罡博士
国家精品课程:屈婉玲教授的“离散数学” 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沈伯弘教授作为完 成人之一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
历史上的重要成果
1964年研制出灵敏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顺磁共振波谱仪 1965年底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原子钟 1973年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计算机 DJS11机(即150机) 1974年研制成功中型DJS18机(即6912机),同时完成了 我国第一个多通道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的设计 197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块三种类型大规模集成电路1024 位MOS随机存储器 1975年,发明汉字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 研制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 1979年,提出银氧铯阴极光电发射的物理模型,被国际上 称为吴氏输运函数和吴氏理论 1980年代,指纹自动识别技术得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 以该项成果为基础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指纹技术产业 从“六五”至“九五”的青鸟工程-软件产业基础设施建
智能科学技术系
迟惠生教授,信号处理专家,前常务副校长
总结与期望
北京大学被誉为中国最高学府,拥有:
美丽的校园和学习环境 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覆盖面广且有影响的学科 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科研环境 一流的科研成果 一流的人才培养,按2007年初发布的杰出校友榜:
院士数第一,133:119 长江学者数第一,83:47 优秀博士论文第一,64:64(06年数据) 杰出政治家,34:41 甚至:富豪数第一,19:6(06年数据);杰出企业家数第二, 72:89
99
155 201
16
25 25
60
39 32
12
14 8
2
0
2
9
总计
2461
499
77
210
66
研究所介绍(1)
研究院所中心
电子工程研究所 (37人) 光子与通信技术研 究所(14人) 物理电子学研究所 (17人) 量子电子学研究所 (10人) 计算机软件研究所 (38人)
研究方向
电路与系统;电磁场理论与微波;通信与 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声学 大容量光纤通信传输系统;全光通信网络 纳米材料制备和结构;纳米电子器件 星载原子钟;冷原子物理 软件工程;系统软件;信息安全;人机交 互;计算机理论
学生人数
现有学生: ≈2600
本科生:1339 研究生:硕士883,博士371
适应研究型大学要求,未来规划
本科生:研究生≈1:1 硕士生(一半直博):博士生≈2:1
教师队伍
教师总人数:>330人
教学科研人员:>230人
院士:4人 正高职称:71人(含院士4人) 副高职称:115人 中级职称:97人 拥有博士学位者:181人,占77%
计算机系
杨冬青教授,数据库专家 邵维忠教授,软件工程专家 屈婉玲教授,计算机理论专家 许进教授,DNA计算专家
电子学系
项海格教授,通信专家 徐安士教授,光通信专家 周乐柱教授,电磁场理论专家 吴锦雷教授,物理电子学家 陈徐宗教授,量子电子学郝一龙教授,微电子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