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知识集锦古代文化知识范围相当广泛。
大致说来,举凡天文地理、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诸多方面,都是。
就某一门类说,也有相当复杂的内容,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演变,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复杂性。
现在我们只能就中学课文中常遇到的,扼要地说明。
一、称谓1、对人的称谓第一种情况是直称姓名。
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作者所厌恶所轻视的人身上,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也多如此,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第二种情况是称字、号、斋名、谥号。
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如“东阳马生君则”,“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以上称字。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这是称号。
称谥号的,如称王翱为王忠肃公,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史可法为史忠烈公。
自称多有称斋的,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第三种是称官名、爵名。
如全祖望称颜真卿为颜太师、称文天祥为文少保,黄宗羲称左良玉为宁南。
第四种情况是称籍贯。
如梁启超称康有为为南海。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几项兼称。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列都督肇基等皆死”,“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等等。
这种称谓,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此外,由于人们的身分、关系不同,尚有谦称、敬称及其它称谓。
谦称类:寡人、孤(王侯自称)、臣(臣自称)、仆、不才、不佞、愚(一般人对人自称),妾(女子自称)。
敬称类:陛下、大王、皇上、(称君),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之类。
子、夫子、师、先生(称师),公、君、足下、丈、大人(称朋友或尊长者)。
尔、汝为上称下或平辈之间不客气时,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者。
2、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因而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职业身分。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庖”表明职业是厨师,“丁”是人名。
其他如《师说》中的“师(乐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师(乐师)旷”;《柳敬亭传》中“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
古代用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之交遇到磨难时结交的朋友――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好朋友――竹马之交以贫民身分相交往的朋友――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忘年交不拘于身分形迹的朋友――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3、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经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3、4――8、9岁的儿童――垂髫(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8、9――13、14岁的少年――总角(头顶两边的头发各扎成一个结,形如羊角)13、14――15、16岁少年――豆蔻(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以初夏喻人未成年)15岁的男子叫束发,15岁的女子叫及笄20岁的男子――弱冠;30岁的男子――而立(立身、立志之意);40岁的男子――不惑(不迷惑、不糊涂);50岁的男子――知命(知天命);60岁――花甲(耳顺);70岁――古稀;80、90岁-耄耋;100岁――期颐。
二、时间、节日1、古代纪年月日方法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与干支兼用。
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
这样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纪年: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汉武帝起有年号。
如“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也有年号和干支兼用的,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另外,由于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对应,我们就可以根据地支判断出某年肖某动物。
如1996年为丙子年,子属老鼠,所以1996年为鼠年,同理可以推断出2002年属马年。
由此我们可以很简单地算出每一个公元年的干支年及其所属的生肖。
纪月法:常用序数。
月中初一称朔,十五称望,近在望后之日称既望,月末称晦。
每季度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
纪日法:除用序数外,也有用干支的,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2、礼仪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十二生肖,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尊重顺从。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三牲是指:一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是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
少牢,指只有羊猪而没有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
第一类,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第二类,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
第三类,佛教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
第四类,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陨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四、地名、官名和科举名词1、地名地名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等。
地区名,如“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等等。
政区名比较复杂,因为各朝各代政区的划分多有变化,现在只能就主要情况举例。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来又有十二州之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
秦汉的行政区,主要的是郡,如张衡就是南阳郡人。
汉朝还有由皇帝所封的王国,如张衡曾为河间相,河间就是国名。
唐宋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天下共二百多州。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各朝的情况大体相同。
此外,还有省、路、府、道等,各朝的情况很不一样。
各级政区官署所在地,叫做治所。
城市村镇名,如“大梁”是战国魏国都城、“咸阳”是战国秦国都城、“鸿门”、“霸上”都是古代小地名等等。
山川关隘名,如“江”指长江、“河”指黄河“岱”指泰山以及崤山、函谷关等等。
此外,有些地名,还有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福州又称三山。
山东、关西、江表、剑外、五岳,山、河的阴阳;江:长江。
河:黄河。
长安:西安。
汴京:开封。
河北:黄河以北。
关中:函谷关以西。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大都、顺天府、京师:北京锦官城:成都,也称锦城。
吴郡、吴门:苏州。
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长亭:古代驿路上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作为人们送别的地方。
江左:即江东,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畿:古代京都管辖的地区。
瓜洲:古时著名渡口,在扬州南长江边。
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
吴越:古时称苏南、浙江一带。
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
京口:镇江。
四明:宁波。
永嘉:温州。
通州:南通。
维扬:扬州的别称。
胡:旧时称西北地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
瀛洲:古代传说中海上仙山之一。
另外两座是蓬莱和方丈。
)2、官名古代职官的情况,异常复杂,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领率百官,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入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简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政府大权。
翰林:明清时代进入翰林院供职的进士通称“翰林”,担任编修国史、起草文件等工作。
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由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中政务和粮饷。
郎中令:统管皇帝侍从警卫的长官。
右贤王:匈奴官名,是单于下面最高贵族长官之一,通常由单于继承者担任。
相:汉时由中央调到地方管理地方军政的官员。
当时分封到各地的王侯不过问军政,只享受封地上的赋税。
公府:三公的官署。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太尉执掌军事,司徒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司空掌管全国水利、建筑、皇家祭祀等。
三公,为当时中央最高的官。
六部:最稳定的名称为: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类似后世的司局长),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曾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别驾、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地位类似后世的军区司令),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这以前称县令,以后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司马:官名,州刺史(唐代实行州、县制,州的长官叫刺史)的副职。
青衫:古代官服的颜色按品级高低而定。
青色是唐代官位低微者的服色。
作者当时官级为从九品,最低。
里正:古时乡官。
唐代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
明代改名为里长路,南宋行政区域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