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读后感(一)]
读书笔记——《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一、p1-5读感:
建安文学的几个特点:
(一)建安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读后感(一)。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记载:“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这一说法比较精妙地点出了这一时期文学的这一特点:情文并茂,文质相称。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感情内容组织文辞,用文辞润饰内容。
(二)建安文学比较好地继承了《诗经》《楚辞》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内容,写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比如曹操的诗歌被称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薤露行》真实记录了“董卓之乱”,而《蒿里行》则实录了董卓之乱后继之而起的军阀混战,曹丕、曹植的诗歌也从不同层面、侧度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建安文学是一种创新的文学。
他们在原有文学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并不囿于原有形式,赋予他们新的用法和意义。
四言在东汉时期基本不再使用,而建安文学继承创作,使之焕发新的活力,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都是传诵古今的经典四言之作,读后感《《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读后感(一)》。
五言诗在这之前产生了《陌上桑》《古诗十九首》等优秀作品,但还是通过建安文人的大量运用才得以确定其牢固的基础地位,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文学样式之一。
而这一时期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七言诗作:曹丕的《燕歌行》。
建安文人写得最多的是乐府诗,他们很擅长用乐府的旧体裁写新的时代内容,上文刚刚提到的《步出夏门行》在乐府诗歌中属于挽歌,而曹操却能用此写海一般的壮阔胸怀和对生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些都是他们的创新之处。
(四)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
朱熹曾解释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比兴的传统是由《诗经》开创的,建安文人也经常模仿或化用。
如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都引用《诗经》中的一些成语。
再比如曹植《美女篇》整篇都用美女比喻自己,用美女的盛年待嫁来兴起自己怀才不遇、长期压抑的心情。
(五)语言也非常质朴刚健,清新自然。
一些学者评论,如刘勰《文心雕龙》:“建安之初,五言腾踊。
……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近人黄凯《诗品义疏》也说:“其称景物则不尚勇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
”这可能与他们重视向民歌学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