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二:《关于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和管理的实施办法》为全面落实颁布中职德育文件(2014年修订)精神,结合国家示范校特色项目建设,坚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坚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作为评价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力争实现全员、全程和全课程德育,切实提高德育水平。
现就我校德育课程建设和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德育课程建设的工作目标。
德育课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能力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遵循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创业和创新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形成。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开拓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方法,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利用社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点、时代特征的教学资源,建设一批校外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努力提高德育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一支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中青年骨干德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德育教育效能。
二、进一步统筹规划德育课程
学校根据现有教学资源,设置德育必修课和主题班会课(五年制高职与高级工班参照执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如下:德育主体显性课设置(2014年)
说明:
(一)德育必修课安排和管理。
遵照部颁大纲,设置4门德育必修课,增设了6门校本课程(含讲座),即《心理健康教育》、《校园与职场礼仪》、《求职面试技巧》、《国粹教育》、《就业和受挫教育》和《创业和继续教育指导》(讲座类)。
学生在校期间,德育课普通中专开设两年、五年制高职开设三年,高级工开设一年(即《就业和受挫教育》和《创业和继续教育指导》),每学期不得少于28学时,鉴于目前集中教学场所较多,部分课程试行合班授课;顶岗实习阶段,德育课每学期以讲座的形式送教于顶岗实习企业或委托企业合作实施。
同时要健全心理咨询网络,规范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德育必修课由教科研室负责管理。
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滚动修订德育必修课各学科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时间。
要加大培训、教研力度,实施集体备课制度,依据专业和岗位素质要求,丰富教学形式、鲜活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遴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主题班会课安排和管理。
主题班会课程按照学校德育路线图方案统一设置,每学年修订一次,每周均设有专题,每学期按16周计算,每周两课时,共32学时,以充实原班会的内涵,教育活动可形式多样,如小课授课与训练,合班授课、集体活动、校外授课、企业课堂和社会实践等;拓展教学场所,如校外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华益公司(6S现场管理)、公交公司(爱岗敬业)、诗词楹联学会(国粹教育)、装甲兵工程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市文明办(志愿者服务)]等,开展专项德育教育。
主题班会课由学工处、团委统一管理,教务处按正课纳入到日常教学安排和管理,系书记负责指导,班主任负责实施,教学时间全校统一为每周五下午第5、6节课。
其中,时事政治教育、校史校情教育、职业健康和安全、法制和廉洁教育等12个特别专题(表中注“◆”号)由相关专家、教师和校领导负责培训后,由班主任负责施教。
鼓励全校教师参与该类课程建设,积极承担校本培训工作,协助班主任开展好主题班会课的教学活动,但必须认真策划教学活动计划,精心准备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课件,提高培训效果。
特别专题培训教案和课件须经学校室审核后,方可培训;主题班会课设计方案由学工处、团委审定后方可施教。
学期结束时,各类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教学工作手册和教学现场影像报送教务处存档。
主题班会课由班主任按百分制对学生予
以评价,按课时权均计算学生学期总成绩,经学工处审核报送教务处存档,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三)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
德育必修课提倡合班上课,但要提前书面报告教务处,以便合理安排同一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
考评合格者,主讲教师工作量为(合班学生数)/40 *1.0(课时),优质课工作量为(合班学生数)/40 *1.2 (课时)。
加大管理干部和班主任的培训力度,担任主题班会课培训任务的主讲人考评合格者,每课时(40分钟)按2.0倍计入课时工作量, 外聘培训人员另行计算;担任主题班会课的授课人考评合格者,按正课计入工作量,工作量均由学工处按周统计,由教科室审核,教学分管领导审批后报送教务处。
(四)德育课教材的选用。
德育必修课程必须使用教育部指定教材,高级工班教材应选取人社部出版的规划教材,五年制高职段应选用高职高专类教材,主题班会课教材尽量采用国家规划教材。
学校鼓励教师(班主任)自主开发教材和教学内容,并购买优质课程资源,每学期评定一次,奖励一次。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德育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切实加强领导,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按照国家示范校项目进程做好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功能室、校史和教育教学成果展览室、书画室、校园文化等建设工作,固化社团活动专用场所,充分发挥功能室和校园文化隐性德育功能和实效。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和质量监管,改进考评方式,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要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为其实现顺利就业创业和追求幸福生活提供支持和帮助。
学工处、团委、各教学部门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主体作用,并将德育元素渗透到教学和管理的每一时空,每一堂课,实现全面、全员、全程德育,使德育课程落地、扎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