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题(杨)
(15年10月)10.下列对《氓》(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A.每句四字,两字一顿,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B.以桑比兴,让人联想到女子年华老去、备受冷落的不幸。
C.女子感叹斑鸠贪食桑葚,痛悔遇人不淑,落到悲惨境地。
D.“女也不爽”四句暗示女子的过错:私奔而婚,终被抛弃。
答案:D
(16年4月)10.下列对《蜀道难》(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A.深化与夸张融合,“黄鹤不得过”“猿猱愁”做衬,极写山势高危险峻。
B.仰胁息、抚膺长叹等细节,绘声绘色地刻画出诗人攀登蜀道的豪情。
C.借“问君”引出描述,情境真切,把读者带入令人惊悚的蜀道深处。
D. “悲鸟号古木”“子规愁空山”等句渲染了蜀道荒凉、悲凄的氛围。
10.解析:选B。
“诗人攀登蜀道”说法不对。
(16年10月)10.对《长亭送别》(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A.“云”意思是道白,“旦”这里指正旦崔莺莺。
“快活三”“朝天子”是曲牌名。
B.在长亭别筵上,美酒佳肴不如“土和泥”,反映了崔莺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C.“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名句,典雅蕴藉;“这壁”“那壁”等口语活泼自然。
D. “蜗角虚名,蝇头虚利”,表现了崔莺莺清高自傲,看不上“虚名”“微利”。
解析:选D。
“崔莺莺清高自傲,看不上”说法不对。
(17年4月)10.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本诗前半写景,有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也有对长江秋色的全景描写。
B.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纵横“万里”“百年”,将家愁与国难融于一体。
C.猿啸的“哀”与作者的“悲”“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强化了情感表达。
D.四联全都对仗,首联句中自对,用字精确,格律谨严,富有节奏感。
解析:选C “形成鲜明的对比”有误,应改为“形成相互映衬”。
即情景交融。
(17年11月)10.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问天到自问,通篇一气盘旋,笔法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实写,下片虚写,由实入虚,写词人经历世事变迁后对生命的思考。
运用反衬手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
结句用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作喻,写出愁之多。
愁之深。
愁之无穷无尽。
10.B
(18年4月)10.下列对《离骚》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宇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A.诗人述说自己是高阳氏的后裔,降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内心充满自豪感。
B.五至八句叙写父亲赐给“我”美好的名字,名和字中寄托了对“我”的期望。
C.诗人以江离、芷草、秋兰等为饰物,表明自己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怀。
D.诗句以六、七言为主,句法灵活,“兮”学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和抒情效果。
10.C
(18年6月)10.下列对《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舜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鸠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上片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历史上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业绩,引发感慨。
B.下片开头追述刘义隆草率出兵而溃败的史实,建议当权者挥师北伐。
C.结尾词人以廉颇自况,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慨与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
D.作品运用典故自然贴切,寄意深远,历史感怀与现实忧思互相交织。
10.B
(18年11月)10.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終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A.“辞京”“卧病”“地僻”等词语点出诗人也是“沦落人”。
B.“黄芦”“苦竹”“杜鹃”等意象营造了住地凄清的氛国。
C.两处问答照应“终岁不闻丝竹声”,写出诗人“无音乐”的苦闷。
D.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自斟自饮中独得其乐。
答案:D。
“忘却痛苦”“独得其乐”不对,春花秋月美景反衬了内心的苦闷。
(19年1月)10.下列对《氓》节选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
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叠词“晏晏”“旦旦”写出了青年男子热恋时的殷勤与真诚,使女子受到诱惑。
B.淇水再盛也有涯岸,湿地再大也有边界,以此来表现“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C.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对以往情感生活的反思,表明她与过去告别的决绝态度。
D.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既直白又生动,既哀怨又坚强,层次丰富,富于变化。
10.A【解析】A应为:叠词“晏晏”“旦旦”写出了青年男女热恋时的幸福快乐和真诚誓言。
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