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4).ppt
人不知而不愠。 ⑵“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 和转接。
❖ 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 顺着下来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然 后”“就”“并且”。
❖ 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 有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可是”“但 是”。
也。聪敏而爱好学习
生前的德行给予他
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一、个学带有识褒比贬色自彩己
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的称。号。
4、子贡(向先生)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文’ 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且又喜欢学习, 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耻辱,因此,称他的谥 号为‘文’。”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学。
译文: 人家不了解我,我 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成语:不亦乐乎
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 乐)。射(射箭)、御(驾车)、数(算术)、书。 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 跟德育结合。
文章中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 还有的谈思想修养,应区分清楚。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 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 之。
❖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学习态度)
根据提示,写出课文原句。 ⑴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
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 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 列为“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 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 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 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 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 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 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 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 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关于孔子的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 重“学以致用”、“学”“思”结合。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 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首创私人 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 “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 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 理家,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他正直、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 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 追求理想的社会。
5、子曰:“默而 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 记住
满足 教导
何有于我哉?”
哪 对于
5、孔子说:“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 努力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也不感到 疲倦,对于我来说,(这三方面)我具备了哪 一样呢?”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提出“学而不 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 分析课文中“而“字的用法。
❖ 顺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分析课文中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哪个语气。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反问 语气。
❖ 2.可以为师矣。陈述语气。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呢,疑
朗读
新的理解和体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凭
旧的(知识) 理解、 可以
以 (之为)师矣。” 领会
做
了,表示完成
此(这一点)
成语:温故知新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 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 了。”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
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朗读
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迷惑不解
危险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 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 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凭
因此 谥号:古代是指有 权势、有地位的人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死谓后,之人们‘根文据他’
朗读
走
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择
他们的 虚数,几 个人
于此,在其中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优点,好 顺从, 改正,指自身
的方面
学习 同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 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府
孔庙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祭祀孔子的地方
查字典,给下边字注音
❖愠( yùn) 罔( wǎng ) ❖殆( dài) 谓( wèi ) ❖哉( zāi) 焉( yān )
朗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常、常常 通“悦”,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快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而 不 愠,
了解 不亦君子乎?”
但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 常地复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
来,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