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的成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盼望早日退休;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
现在很多老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我认为存在以下原因:
1.义务教育推广过急,而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产生职业倦怠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体制和教师队伍建设陆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确部分问题,然而,某些决策的制定未能充分考虑我国乡村义务教育和教师队伍的客观情况与实际需求,这样在实施过程中又缺少相应的措施和制度保障而导致未能实现的预期的效果。
因此,乡镇政府举办农村义务教育,支付教师工资的压力以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的方式转移为农村负担。
农民缴纳的各种教育费用成为义务教育的主要支撑。
为解决农民教育负担过重问题,缓解义务教育困难,国家陆续出台“一费制”“两免一补”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民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
[1]而政府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填补学杂费的减免,原先由农民负担的教育经费来源被停止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
因此,造成一些教师的工资被拖欠或没有课酬补贴,这样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师的生存工作的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
此外,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师的编制标准不合理,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反而较城市偏低。
据我走访了儋州市的4个镇的6所学校里有些教师代课代了好几年,而有的民办教师甚至教了上十年而没有得到解决。
这些教师靠着微薄的工资收入来维持生活,从事着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可想而知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态度了。
再者就是农村教师的编制标准较城市来说较低,这样就,有许多年轻人以在乡村中小学编制作为一个跳板,即使不是自己所学的相关专业,仅凭着教师资格证,教育学与心理学过关证来取得被编制的资格,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调到城里的学校任教,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教师质量的严重下降。
而在我走访的四个镇的八个学校当中有五所学校严重缺乏年轻的老师,尤其是女老师,而三所学校教师普遍出现年龄偏大的这种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整个学校缺少一种活力。
有关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与工作倦怠有较强的相关性。
2.对新课改的不适应从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这一次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基础性课程改革。
其基本要求是:从以往旧课堂的传授知识转变为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生存以及学会做人;从过去强调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发现问题,并勤于动手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单一评价学生的转而建立多元评价学生的评价机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这次课程改革是革命性的,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我们海南省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点之一,加上我省的许多乡村教师结构不完善,许多的乡村教师队伍的正是属于这种现象,于是许多教师对新课改就出现一个错误的认识,比如说新课改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对课堂教学的否定等等问题。
与是许多乡村就出现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甚至家长对教师的不理解不信任等等。
于是教师就不断的否定自己,因为很多教师觉得实行新课改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效果不明显,而如果不实行就与了国家要求的新课改不相符合,很多教师为此感到巨大的身心压力,这样就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同时也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3.不合理考核。
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
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的做法。
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
4.不民主管理。
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
第四,不公平待遇。
a福利不公平:城乡与农村教师福利的差别、行政与一般教师职务补贴的差别。
b荣誉不公平:高档次先进优先给重点中学、直辖小学等,然后是城区学校,余下的中低档次的先进再分配到乡下中学与中心小学,分配到中心小学又是先给中心校再到完小校,完小校的名额又是先留给领导再到教师。
这样层层截流,流到农村小学教师身上所剩无几,许多农村优秀教师所做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
职业倦怠客观存在,但我们应该尽力想办法克服,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
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
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起自己的工作热情。
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
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
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
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