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
研究生教育:国家战略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 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不仅对其他层次的 教育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而且在国家知 识创新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影响和制 约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之一。” 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是研究生教育效益的 重要体现
《展望博士教育的未来》
stewards of the discipline责任之一
创造(Generation)
创造性地创造新知识(creatively generate new knowledge) 博士学位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研究型学位。能 够评价、批判和辩护,能够提出和定义重要 问题。
《展望博士教育的未来》
stewards of the discipline责任之二
继承(Conservation)
批判性地继承有价值和有用的思想 了解学科的历史和基本观点,有责任保持学 科发展的连续、稳定和活力。理解学科领域 的基础,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屏弃,了 解所在学科在更宽广的学术界中的地位,尊 重并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展望博士教育的未来》
美国博士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
足够深入的专业知识(论 文体现),并能在所在领 域内继续发展学术
我国学位条例: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 的专门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
风险与严格并重(embracing risk and rigor)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博士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训练学生独立从事研究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对自己以及同行甚至权威人士的观点保持批判性 和质疑的眼光。 培养方式:通过非正式的讨论,小型研讨会,交叉 学科小组的讨论,简言之,对话的形式 选定问题(choosing problems) 选择问题是贯穿于博士项目始终的焦点 课程学习/学术报告/正式和非正式的研讨中,涉 及关于所在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争议,总以选择问题 作为核心 敢于跨学科(exploring the boundaries beyond specialization) 《展望博士教育的未来》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高 虹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2006年6月10日
内容提要
对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 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动向 我们的思考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创新:氛围建设与支撑条件 质量:自主自律的培养制度与运行机制
我国研究生教育状况回顾:成就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立 步入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培养能力迅速 提升,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基本立足国内的 目标 为国家培养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美国博士教育:培养目标
在国家的地位(AAU研究报告)
为工业界、政府部门和大学培养科学家和工程 师,他们是国家从事R&D的主力 为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培养学者(scholars), 他们能够继承和发展人类思想、文化、历 史 ,并向下一代人传授这些知识 为各个学科领域培养学者,他们成为全国 3000余所大学和学院的教师
研究生-导师的关系
本科生 ⇒ 硕士生 ⇒ 博士生的转变
课程学习 ⇒ 导师指导下研究 ⇒ 独立研究
导师的作用
指导 ⇒ 引导 ⇒ 合作
与导师的关系
学生 ⇒ 同行学者
良好的师生关系
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因素之三: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做好培养工 作的出发点
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培养目标 与培养目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 规模/培养模式 为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培养环节及要求 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检 验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所期望的培养制度(研究生问卷)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
读博动机(博士生问卷)
考研动机分类 学术目的 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 对导师仰慕 离开原单位 离开原居住地 非学术目的 硕士毕业不容易找到理想工作 评职称和晋升 改变社会地位 其他 博士生% 69.9 2.8 4.0 1.6 9.6 3.1 6.7 2.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
对现行培养制度的评价(研究生问卷) 培养制度 严进严出 严进宽出 宽进严出 其他 培养制度 严进严出 严进宽出 宽进严出 其他 博士生% 17.9 22.9 47.9 11.3 博士生% 52.3 7.0 39.8 1.0 硕士生% 12.5 70.7 7.5 9.2 硕士生% 56.8 9.5 32.5 1.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
我国博士教育状况回顾:五个问题
1、与“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有差距
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 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较弱
2、培养质量面临挑战
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指导力量不足,经费 投入少,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评价指标过 于量化,学生动机多样化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
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因素之一:学科
学科是研究生教育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
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 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方向 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新方向生长/学科交叉 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交流/创新 优良的学术文化和学风:交流/严谨
使学生的学术成长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因素之二:导师
导师是研究生全面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
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简况
19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出现 研究生教育 六十~七十年代是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 黄金时代
学生规模史无前例地扩大,教师数量快速增加
八十年代后研究生规模开始稳定 不简单照搬,借鉴其有益之处。
美国硕士教育: 发展趋势
全美所有硕士学位中, 应用型硕士学位约85%, 学术型约15%。
高水平+高强度的课程学习 相关职业技能的训练:写作/表达/团队/职业道德
美国博士教育:国家战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发 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生教育是实 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未 来科学与工程领袖的源泉,而且是国家强 盛和繁荣必不可少的基石”。
——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国家科学 院、国家工程院、医学研究院:《重塑科学家和工程师 的研究生教育》
强化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对知识 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团队精神、交流表达
博士教育目标:学术型人才为主
博士毕业生应成为所在学科领域未来的学 者、学术和研发的骨干力量 高校、研究单位和企业研发部门就业 加强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哪些能力?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
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
研究生教育现状是否令人满意?
我们是否有明晰的研究生培养目标? 我们是否挑选了最适合的学生? 我们是否按预期目标培养了他们? 我们的毕业生去向如何?表现怎样?
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几个因素
学科是研究生教育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 导师是研究生全面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准确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做好培养工作的 出发点 自主自律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运行机制是维 持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
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
社会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培养目标的变化
社会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 以学术型人才为主 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 职业能力,综合素质
目前研究生教育结构有所失衡,学科结构和类型 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新兴及应用型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比例过大,专业学位和应用型 人才培养规模需扩大,类型需增多
美国博士教育
卡内基基金会认为需要提出一个基本问题, 即博士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培养我们可以托付他们来保持学科领域的活 力(vigor)、质量(quality)和完整(integrity)的人们。 这些人首先并最主要的是一个学者(scholar), 而不仅是一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专家,我们称之 为“stewards of the discipline”,他们有三个 责任。 stewards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是在学期间
(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
1.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知识的能力; 2.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 3.设计一个系统、部件、或工艺过程以满足需求的能力; 4.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5.发现、明确表达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6.了解职业责任与道德标准; 7.有效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8.懂得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全球、社会的影响; 9.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需求,以及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10.了解当前受关注的问题; 11.将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
学术水平和视野 研究领域和课题 研究条件 指导质量:学术指导/职业发展引导
明确导师职责 促进导师发展的激励机制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GS) 对导师的定义(Zelditch, 1990)
导师是顾问(advisors),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 并且乐于与学生分享所掌握的知识 导师是精神支柱(supporters),能够在情感和道德 上给学生以鼓励 导师是辅导员(tutors),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具 体的反馈意见 导师是师傅(masters),学生是向他们学习本领的学 徒 导师是赞助者(sponsors),向学生提供所需信息, 并帮助他们争取各种机会 导师是楷模(models of identity),为学生树立如何 成为一名学者的榜样
交流能力培养
能用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批判性的/反思 式的/对话式的方式向他人交流所在领域的 知识
教室里的教学活动 向公众交流
《展望博士教育的未来》
硕士教育目标: 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主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硕士教育的目标正在从学 术型人才转向各学科/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 大部分硕士毕业生在相关行业就业,成为非 学术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