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焦工艺1基本组分焦炭78%、焦炉煤气15~18%、煤焦油2.5~4.5%。
1.2焦炉煤气氨0.25~0.4%(生产硫铵,我国为0.25%);粗苯0.8~1%(苯、甲苯、二甲苯);硫化物0.2~1.5%(可生产硫磺和吡啶)1.3煤焦油精制轻馏分:苯、甲苯、二甲苯、重苯;酚馏分:酚、甲酚、二甲酚;萘组分:萘、精萘、工业喹啉;洗油组分:苯类吸收剂;蒽油组分:提取蒽、菲、咔唑;沥青:铺路、生产沥青油和电极沥青2选煤的必要性煤中的硫包括无机硫(选煤可以部分去掉)、有机硫(物理选煤不能去掉,用浮选法)煤中还有内在矿物,成矿时混入的粘土(二氧化铝)、沙粒(二氧化硅)、硫铁矿。
其中前两种可以通过粉碎、洗选除去。
外在矿物,采煤时混入的矸石。
比重大,直接燃烧时为灰分,炼焦时全部留在焦炭中。
选煤时除去。
水分,内在水和成矿有关,在配煤时考虑,外在水影响焦炉的操作稳定性。
炼焦前需要干燥处理。
3炼焦参数3.1炼焦阶段干燥预热:350℃,失去水分。
焦体形成阶段:350~480℃,交连、缩聚、重排,气、固、液共熔体。
有膨胀压半焦形成阶段:480~650℃,增加了气、固相的生成,胶质固化。
焦炭形成阶段:650~1000℃,半焦不稳定的有机物分解或缩聚,产物为气体。
750℃后主要是氢气。
体积收缩。
3.2炼焦煤气煤:挥发性大,收缩大,膨胀压小,2~14kPa;胶质体少,粘性差。
热解350~440℃(90℃),加入便于推焦,保护炉体。
肥煤:挥发度低于气煤,收缩大,膨胀压小4.9~19.6kPa,胶质体最多,粘性最好。
热解320~460℃(140℃)。
焦煤:挥发性适中,收缩量低;成焦强度大,热解390~465℃(75℃)。
膨胀压很大14.7~34.3kPa。
对焦炉的墙体不利。
瘦煤:挥发度最低,热解450~490℃(40℃),结焦块大,液体少,收缩量最低,粘结性差,膨胀压答19.6~78.4kPa。
3.3配煤指标水分:8~10%。
内在水和外部水总和。
灰分:10.5~11.2%(混入杂质部分),保证成焦率76%,满足高炉需要。
挥发分:18~30%硫分:80%进入焦炭(1~1.2%),要求控制1%以下。
黏结性:胶质层最大厚度Y=16~18mm。
黏结指数65~78%。
膨胀压:安全10~15kPa,选择8~15kPa。
粒度:3mm以下占90%。
4炼焦炉4.1焦炉的结构4.1.2炭化室煤隔绝空气干馏的地方,炉顶上有装煤车(其实可用给矿器),装煤车上面有煤仓。
炭化室两侧有炉门,炼好焦进入推焦车,沿导焦车进入熄焦车(干法,用惰性气体冷却,回收热能)。
平均温度为1100℃4.1.2燃烧室为炭化室提供热量的地方,和炭化室交错排列,燃烧室的墙面温度为1300℃,在炭化室锥体用隔墙分成若干个立火道(22~32)。
双联式:每一组为2个,其中一个用上升煤气,煤气燃烧;另一个通过隔墙跨孔让燃烧后的废气下降,为了加热均匀,20~30min换向一次。
两分式:炭化室下面设立蓄热室。
单侧进空气,双侧进煤气(或相反),燃烧后废气汇于水平集合烟道,有另一侧下降。
跨顶式:每个燃烧室两个蓄热室。
一个预热煤气,另一个预热空气。
已经淘汰。
4.1.3蓄热室上部经过斜道和燃烧式相连,下部经过废气盘分别与分烟道、贫煤气管和大气相通。
4.1.4斜道区是蓄热室的顶部,在炭化室和燃烧室下面。
倾角大于300。
4.1.5炉顶区有装煤孔、上升管孔、拉条沟等。
4.1.6焦炉基础平台、烟道和烟囱焦炉下面的分烟道通过废气盘汇成总烟道,再连接烟囱。
4.2焦炉选择4.2.1炭化室长度、高度、宽度。
4.2.2炉型选择煤焦炉的计算设计,炭化室、燃烧室、蓄热室、斜道区、烟囱等。
总体物料、能量衡算,偏重煤焦炉设计。
炼焦化学品的回收和精制1炼焦化学品的产生、组成和产率1.1炼焦化学品的产生粗煤气产生于两个阶段。
一是在胶质体形成阶段,透气性差,主要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和初次焦油气,氢气含量较低,称为里行气。
二是在半焦形成和收缩阶段,产生大量气态物质,在炉顶区会发生二次分解。
称为外行气。
量大,占90%。
1.2焦化产品的化学组成以干配煤为基准。
焦炭(75~78%),净煤气(15~19%),焦油(2.5~4.5),化合水(2~4%),粗苯(0.8~1.4%),氨(0.25~0.35%),其他(0.9~1.1%)。
粗煤气是炭化室溢出的气体部分(g/m3)。
水蒸气(250~450),焦油气(80~120),粗苯(30~45),氨(8~16),硫化氢(6~30),氰化物(1~2.5),轻吡啶碱(0.4~0.6),萘(10),氮(2~2.5)。
回收化学品和净化后的煤气是净煤气(回炉煤气)。
密度(0.48~0.52Kg/m3),低热值(1.76~1.84KJ/m3)。
体积分数组成:氢气(54~59),甲烷(23~28),轻烃(2~3),一氧化碳(5.5~7),二氧化碳(0.5~2.5),氧气(0.3~0.7),氮气(3~5)。
1.3化学产品的回收方法荒煤气冷凝析出煤焦油和水。
再加压输送煤气,后多用吸收法。
1.3.1配煤影响配合煤影响挥发分、氧、氮、硫的组成。
焦油:受到原料煤的挥发分和煤的变质程度影响。
煤的挥发分高,软化温度低,形成胶质体温度区间大,则焦油产率大。
粗苯:碳氢比增大,粗苯产量增加。
氨:来源于煤中的氨,一般煤含氨2%,60%转入焦炭中,15%~20%形成氨,其余形成氰化物和吡啶。
硫化物:干煤含硫0.5~1.2%,其中20~45%转入煤气中。
煤气成分:变质年轻的煤,煤气含一氧化碳、甲烷和重氢多,氢含量低。
1.3.2炼焦温度影响炉墙温度增加:焦油密度增加,芳烃增加,最易温度700~800℃。
炉顶温度:温度高,热分解加剧,焦油和粗苯下降,化合水增加,氮氢结合氰化氢增加,避免甲苯热分解,炉顶空间温度控制在750℃。
1.4处理过程700℃左右的粗煤气首先冷却,水蒸气和大部分焦油冷凝,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溶于冷凝液。
煤气再经过捕焦油雾、脱萘、脱硫、洗氨、终冷、洗苯得到净煤气。
脱硫可生产硫黄;洗氨可生产硫胺;洗苯得到粗苯,经过精制可得到苯、甲苯、二甲苯。
初冷器得到液体部分经过氨水澄清槽得到焦油,焦油经过精制可得到酚类、吡啶碱、洗油、萘、蒽、沥青等。
2煤气初冷650~800℃粗煤气经过上升管、桥管进入集气管,用70~75℃的氨水喷洒,煤气被冷却到80~85℃,60%的煤焦油被冷凝。
进入气液分离器,气体部分进入初冷器,使残存的焦油和93%得水冷凝,煤气冷凝到25~35℃。
气体质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体积降低了五分之二,且被水蒸气饱和。
送入鼓风机进行绝热压缩,焦油和水离心作用大部分以液态析出。
经过电捕收,去掉剩余的焦油雾滴。
集气管和汽水分离器冷凝下来的液体进入油水澄清槽,分成三部分。
最上面是氨水,用泵打到桥管和集气管;最下面是煤尘和焦油渣,送到配煤工序;中间的煤焦油用泵送到焦油的精制车间。
氨水要求:压力为0.17Mpa;喷洒量5m3/t。
冷却设备:管壳式冷却器,管间走煤气,管内走冷却水。
管间可用热煤气清洗焦油、萘的结垢物。
管内可用酸洗。
焦油和氨水的分离:可采用离心分离,氨水多次洗涤焦油;也可用粗苯稀释焦油。
3煤气的净化3.1煤气脱焦油雾初冷煤气含焦油2~5g/m3,经过鼓风下降为0.4g/m3,进入洗苯塔,影响洗油的质量。
可用电捕焦油器。
圆筒状,内部用管子,管子中心导线为负极,管壁为正极,焦油雾在电场中带负电,能吸向在管壁上。
冬天需要蒸汽夹套加热。
鼓风机前后多可以安装,我国常安装在鼓风机后面,焦油含量低。
3.2煤气除萘焦炉煤气中含萘8~12g/m3。
经初冷降为1.1~1.25g/m3;鼓风后变为1.3~2.8g/m3。
容易堵塞管道。
可用洗油、轻柴油等物理吸收,所用设备为吸收塔,萘可降至0.5g/m3。
吸收温度为30~40℃,循环洗油含萘7~10%。
3.3煤气脱硫煤气中的硫来自配煤中的35%,无机硫为硫化氢,有机硫90%转化成硫化氢,煤气炼钢降低钢的质量;脱出硫化氢成为必要。
可生产硫黄和硫酸。
脱硫有干法和湿法两类。
干法能脱出无机硫和有机硫,工艺简单,脱硫剂再生困难,一般小厂使用;湿法脱硫脱硫剂容易再生。
3.2.1干法脱硫用氢氧化铁和硫化氢反应生成三硫化二铁;在水和氧气下回到氢氧化铁和单质硫。
但是,硫容易吸附在氢氧化铁上脱硫能力下降,需要再生。
注意:补加水,脱硫剂含水30%;温度为29℃。
装置:箱式、塔式两种。
3.2.2改良A.D.A法脱硫2,6~蒽醌二磺酸钠和2,7~蒽醌二磺酸钠;0.12~0.28%的偏钒酸钠;少量酒石酸钾钠,防止钒沉淀;碳酸钠,调整pH值8.5~9.1。
物质能够全部再生。
装置:脱硫塔(逆向,采用填料塔),下面液体进入再生塔(内装三块筛板)。
3.2.3萘醌法脱硫用氨水和硫化氢反应成硫氢化氨,氰化氢成氰化氨。
硫氢化氨和1,4-萘醌-2-磺酸形成硫单质;再生塔中氧气存在氧化成1,4-萘醌-2-磺酸和单质硫。
3.2.4低温甲醇洗涤法脱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容易溶解在1MPa的高压、低温甲醇中,减压后容易析出。
流程:吸收塔(高压)下部排除硫化氢的甲醇溶液,降压到1大气压进入第一再生塔(-20℃)上段,冷至(-29℃)进入第一再生塔下端,脱出硫化氢和部分二氧化碳。
底部液体进入第二再生塔,加热,酸性气气从上面逸出,加压冷却液体-60℃回到吸收塔。
4煤气中氨和吡啶的回收配煤含氮2%,其中20%转化为氨,对煤的产率为0.3%;吡啶可以计算(见上面)。
4.1氨的回收4.1.1饱和法生产硫酸铵煤气中的氨和1~2%的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
饱和器中析出硫酸铵晶体。
经过煤气预热器(60~70℃)除去水分;进入饱和器(硫酸也进入)形成硫酸氢氨(40~45%)和硫酸铵(6~8%),吡啶也被吸收;进入除酸器,煤气进入粗苯工段。
饱和器中的母液经过水封槽,蒸发剩余氨水,氨水再和煤气进入饱和器;饱和器底锥部的硫酸氨结晶浆液经过结晶泵到结晶槽;晶体离心分离、干燥等生产硫酸铵。
饱和器:吸收氨和吡啶,容易结晶在壁表面,定期用热水或酸洗。
中央煤气管要求加衬,经常受到酸的侵蚀,外壳内部也要有衬体;中央煤气管下部有煤气分配伞,28个,弯成弧度导向叶片,在母液下0.2~0.3m。
操作条件:煤气流速12~15m/s,母液中空速0.7~0.9 m/s;饱和器温度50~55℃;最佳母液含游离酸4~6%;搅拌循环。
4.1.2无饱和器法用喷洒式酸洗塔,不饱和吸收。
含氨6g/m3的煤气进入酸洗塔,和母液循环槽构成循环。
两段喷洒。
酸度为2.5%和3%,硫酸铵达到不饱和状态。
母液循环槽,硫酸氨浓度达到40~42%进入蒸发器,浓缩结晶。
4.1.3无水氨的生产磷酸二氢铵吸收成磷酸氢氨。
煤气进入两段空喷吸收塔。
99%的氨被吸收。
剩余浓度为0.08~0.1g/m3的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