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B F B
学习时报/2001年/05月/14日/第004版/
文史经纬
日俄战争与中国立宪运动
张惟英
外交 是国内政治的延续,同时, 外交 反过来又往往会对国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有时,两国外交甚至会对第三国的国内政治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20世纪初,历时一年多的日俄战争,对中国立宪运动的兴起、高涨却产生了深刻影响。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为侵略、争夺我国东北,在我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乘机派十几万军队侵占我国东北。
1902
年春订立的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军分三期在十八个月内撤走,但1903年春规定撤军时间即将到期时,俄国不但没有撤军打算,反而增兵东北并向中国政府提出由俄国独占东北等七项无理要求。
此时,经过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的日本帝国刚刚崛起,正在走向军国主义。
它已经吞并朝鲜,其战略目标也是侵占中国东北,并以此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称霸东亚的基地。
这样,俄国独占东北的计划与日本夺取东北的战略发生严重冲突。
从1 903年8月起,日、俄两国为宰割我国东北多次谈判,但一直未能达成分赃协议。
在谈判的同时,双方实际都在积极备战,战争一触即发。
1904年2月6日,日本对中国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实际爆发。
10月,双方正式宣战。
对这场以中国领土为战场、使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祸害的战争,清政府竟然在12月宣布自守 局外中立 ,甚至声称 彼此均系友邦 !
对这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直接关系中国利害甚至命运的战争,国人当然极为关注。
纷纷预测战争进程、结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对此,此时仍十分弱小的立宪派敏锐地感觉到这场战争有可能使国人的思想发生有利于政治改革的变化,自然关注异常。
自1898年戊戌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继续进行立宪运动。
但其活动和影响主要是在海外,对国内的影响十分有限。
对这场两个列强在中国大地上的厮杀,立宪派当然十分愤怒。
同时,他们又作出判断,认为实行君主立宪的日本可以战胜仍行君主专制的沙俄。
就在日俄宣战后的第三天,立宪派的中外日报!即发表社论,认为长期以来都是白种人打败黄种人,白种人对非白种人进行殖民统治,而这次战争将使人认识到 国家强弱之分,不是由于种而是由于制 。
明确提出国家强弱的关键在于制度,而不在其他。
还有文章预料日将胜俄,而此战之后 吾国人之理想必有与今天大异者矣 。
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次战争将使国人 悟世界政治之趋势,参军国之内情,而触一般社会之噩梦,则日俄之战不可谓非中国之幸 。
他们说得很明白: 盖专制、立宪,中国之一大问题也。
若俄胜日败,
则我政府之意,必以为中国所以贫弱者,非宪政之不立,乃专制之未工。
这样,中国的立宪改革将更加困难。
与立宪派预料并希望日本获胜相反,清廷和守旧派则预料并希望俄国获胜,而且已经制
定了亲俄外交方针。
他们认为日本为一小小岛国,远非地大物博的俄国的对手。
他们还认为
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是 以权与民 ,这样士兵在战场必然会 各顾其命 ,难打胜仗;而俄
国是君掌大权,军队一定令行禁止,因此必然是俄胜日败。
对此,立宪派反驳说国家的强弱不在大小,而在精神。
日本虽小,但经君主立宪后精神
蓬勃, 俄国虽大,而腐败之象与我国等 。
另外,民权乃天赋之权, 故立宪国民每至战
阵之场,各以保守天权为务,生死不计也 ,而这是 专制之国以军令示威者所可同日语耶?
战争的发展证明立宪派预料的正确。
从1904年2月到8月,双方舰队在旅顺口附近
多次海战,俄舰受重大损失。
同时,日本陆军从新义州渡过鸭绿江,突破俄军防线。
190
5年1月,旅顺口俄军守军投降。
2、3月间,双方以60万兵力展开沈阳会战,俄军败北。
为挽回败局,俄国从欧洲调舰队东驶,结果于5月在对马海峡被日军全歼。
历时一年多的日
俄战争,终以日本大获全胜告终。
立宪派当然借此大作文章,宣传说:这场战争 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
卒之日
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
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以
小克大,以亚挫欧,赫然违历史之公例,非以立宪不立宪之义解释之,殆为无因之果。
日俄两国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这场罪恶战争给国人以强烈刺激,促人猛醒,社会舆论和
观念突然大变,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立宪可以富国强兵、可以救亡图存,甚至原先许多反对立
宪的守旧人物也转而倾向、甚至支持立宪,原本影响不大、只是少数人的立宪活动因此突然
影响大增,迅速高涨,形成了全国性立宪运动。
日俄战争对中国清末立宪运动的深刻影响再次说明国际关系对一国国内政治的巨大影响
,因此,清醒、科学地分析、认识国际形势,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是国
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