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能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单位:xxx联系人:xxx电话:xxx传真:xxx编写时间:xxx主管部门:xxx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第一篇总论近年来,我国的核电、太阳能、风电等都取得较快的发展。
核电行业,目前有14个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114.28GW,另外还有35个项目将要开工,两部分合计达到 51.72GW。
太阳能电池生产量由2005年的不足100兆瓦达到了2008年的 2500兆瓦,4年增长了25倍。
风电新增装机近3年连续翻番。
第二篇产业现状能源可以分为常规能源与新能源两种形式。
通常所说的常规能源即化石能源,是经历了地球漫长的进化历程而积淀下来的物质能量形式,储藏量有限,可开采利用量更有限。
典型的常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一般开采技术比较成熟,而且已被大规模利用。
新能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热能的各种能源形式,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水能以及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能。
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属于尚未被大规模利用、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具有储量丰富、可以循环使用、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等特点。
相对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不可再生性而言,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和地热能都具有可再生性,因而属于可再生能源。
我国的新能源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具备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堪称日新月异。
目前已开发出一大批实用化和商业化的装置,兴建了多个国家级实验基地。
据粗略统计,为社会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机会,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价值。
(一)风能风力发电的技术成本最接近常规能源,是近几年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到28%。
2009年,我国的新增风力发电量已跃居世界首位。
我国风力资源丰富,海岸线18 000公里,内陆有众多山系。
可开发的陆上和近海的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10亿千瓦。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山东、辽宁沿海和内蒙古北部以及新疆北部等沿海、内陆风带。
风能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不存在水电的移民、地质变化,以及生物质发电产生的环境污染与废物处理等问题。
风能对于实现碳减排潜力巨大。
在2009年底的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据国际风能理事会测算,仅风能单一行业的减排就可完成发达国家承诺总减排量的42%~65%。
2008年12月,国家公布了在内蒙古、甘肃和河北等地建设千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场的规划。
近年来,内蒙古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大规模开发风电和绿色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点,其风能装机量独占鳌头。
但是风电行业由于近年来增长过快,致使产能过剩的现象开始显现。
新项目盲目上马,许多风电场其装机容量远未达到标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太阳能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4千瓦时/平方米天,西藏最高达7千瓦时/平方米天,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和美国相似,比欧洲、日本优越得多。
太阳能产业一般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即太阳能热水器的开发利用与太阳能电池生产。
在国家《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加快太阳能系统推广应用相关条例的指导和推动下,太阳能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销售量以及光伏电池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2009年,我国生产的光伏电池原料多晶硅,产量近万吨,在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排名世界第四;光伏电池产量占据全球市场1/3份额,全国有五家光伏企业挺进世界十强。
但太阳能产业面临的问题也十分明显,主要是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依赖进口,技术门槛过低导致无序竞争以及传统观念导致用户市场受到限制等。
(三)水电水电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为成熟,可以大规模开发的能源。
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的水电,而其他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总和还不到1%。
具备水能资源条件的发达国家,水能平均开发程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资源储量的发电量之比)已在60%以上,其中美国的水电资源开发度约为82%,我国约为32%。
我国水力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多达5万余条,具有径流丰沛和落差巨大的优越自然条件。
无论是理论储量还是可能开发的水资源量,我国均居世界首位。
到2009年底,我国已建成水电发电装机容量1.96亿千瓦,水电建设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以在复杂条件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
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其装机规模为世界第一。
三峡机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已实现设备的全部国产化。
在所有新能源行业中,水能发电相对于燃煤发电的碳减排量是最高的,每千瓦时可减排265.2克二氧化碳。
目前我国的水电开发利用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小水电的开发明显不足。
(四)生物质能我国目前广泛运用的生物质能技术主要有:1.生物质发电。
利用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林业加工废弃物以及城市垃圾等燃烧发电;据调查,中国每年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约有1亿吨,折合标准煤5 000万吨以上。
许多地区相当一部分农作物秸秆在田间地头直接被焚烧或废弃,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2.沼气建设。
利用畜禽养殖场废水生产沼气,为农村人口提供优质生活燃料。
2008年底,农村沼气建设被列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沼气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截至2009年底,两年内中央下达的农业拉动内需新增投资项目中,用于沼气项目的资金超过100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共计近300亿元。
3.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
使用陈化粮和野生油料作物、废弃油脂生产乙醇和柴油等等。
目前国外使用纤维素废料(如稻草和木屑)生产乙醇的技术颇受人们的青睐。
应该指出的是,受粮食资源不足的制约,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产已不具备扩大规模的条件。
今后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原料应由粮食作物转化为适宜在盐碱地、荒地等劣质地带种植的油料作物。
(五)核能核能发电是利用核反应堆中的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
核电站的投资费用高于燃煤电厂,但是核燃料的成本却远远低于燃煤成本,而且核燃料反应所释放的能量也远远高于化石能源燃烧所释放的能量。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核能利用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截至2009年底,我国核电的装机容量为908万千瓦,共11台机组。
从核能占整个发电的份额来看,与领先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比如,法国核能供电份额高达78%,日本和美国分别为30%和19%,我国2009年核电发电量为700亿千瓦时,仅占全国发电总量的1.95%。
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于2007年底正式获批,这标志着我国的核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规划》在总结国内外核电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发展核电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确立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安排。
并提出了到2020年力争使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将核能供电份额提高到4%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核电进一步加快了立项核准和建设速度,到2009年底,全国核电建设施工规模已达20台、2 180万千瓦,是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第三篇问题分析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
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1957至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
1989至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10万吨,增长26%。
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
1994年单位GNP 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比较,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
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8%。
第四篇新能源产业特征1. 中国新能源市场特征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
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
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2. 中国新能源市场现状1)光伏:市场短期的阴霾不掩长期灿烂,光伏辅料的国产化机会备受关注。
光伏行业正在经历因产能扩张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而导致的供给过剩,全产业链面临价格下跌、利润水平下降的压力。
2)风电:行业整合加剧,行业龙头优势将愈加凸显,关注风机材料国产化的蓝海市场。
短期供给过剩导致的全行业价格下行压力仍将持续。
政策面对于风电制造业门槛的抬高和行业规范化治理的重视,将有利于风电行业走出无序竞争,提升行业集中度,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3)核电:安全风险巨大,等待政策明朗。
由于日本核电事故造成的深远影响,各国相继出台政策计划逐步退役核电站;国内政策并未改变目前的核电建设规划,但建设进度可能放缓,未来审批标准将愈见严格。
4)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量产启动可期,关注电池材料商的业绩释放。
政策方面目前以示范运营先行。
第五篇能源项目发展对策分析1.理性看待,警惕重复建设发展新能源是未来大势所趋,但是新能源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历程必定是长期而艰巨的。
因此,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应目光长远,合理规划,认清制约该产业发展的瓶颈,防止对新能源过度吹捧和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避免盲目投资、警惕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2.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研发投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人才培养,应在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培养新能源技术人才,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设备制造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并尽快形成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