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银行业风险状况一、银行业风险状况(一)信贷资产质量状况截至2010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4549.1亿元,比年初减少424.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1.30%,比年初下降0.28个百分点。
银行资产质量为历史最好阶段。
但是,银行业信贷资产仍存在较大潜在风险。
数据来源:银监会图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变动注:左轴表示不良贷款余额,单位为亿元,右轴表示不良贷款率。
1、关注类贷款增长。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数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出现集中性增长,五大行关注类贷款总体上升了539.97亿元,占比达到3.91%,增长了0.1个百分点。
其中工商银行关注类贷款二季度上升了419.86亿元,中国银行上升119.33亿元,农业银行上升48.58亿元,交通银行上升27.08亿元。
而一季度末,工、农、中、交的关注类贷款分别较年初下降了325.39亿元、110.58亿元、38.06亿元、32.45亿元。
浦发银行关注类贷款二季度环比增长5.85亿元,恒丰银行关注类贷款增长4.21亿元,而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依旧保持下降趋势,但是下降规模已经比一季度小了很多。
目前主要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是不良贷款余额的2倍多,囤积的关注类贷款在资产质量发生波动时很可能迁徙为不良贷款,从而对资产质量形成较大压力。
2、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存在较大隐患。
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各银行机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66万亿元,其中:项目现金流量能覆盖本息偿还的贷款2万亿元左右,占比27%左右;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必须依靠第二还款来源覆盖本息的贷款达4万亿元左右,占一半左右;项目本身借款主体、财政担保等均不合规,本息偿还有严重风险的贷款,占比约23%。
从历史经验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平均建设周期在2.5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主要涉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周期平均为3-5年。
应对危机以来开工的平台项目,目前正进入投资和用款的高峰期,即使不增加任何新开工项目贷款,仅对已有项目提供续建贷款,也将使平台贷款风险暴露继续大量增加。
同时,一些地区在建项目过多,资本金严重不到位,地方财力又十分有限,部分项目可能因后续资金缺乏而形成“烂尾”。
部分平台公司由于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转而通过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筹集资金,有的银行直接将已发生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转化为理财产品,以此逃避信贷调控要求。
3、房地产市场大幅波动的潜在风险暴露。
今年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房价过快增长,近几个月以来,热点城市住房成交量急剧下滑,价格有所回落。
受融资渠道限制、融资成本上升和市场销售不畅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商现金流将面临严峻挑战。
部分银行自2009年下半年房地价飙升以来发放的房地产贷款增量占比偏高,有的银行甚至达到50%以上。
前期开展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房地产价格下降30%、利率上升108个基点的重度压力环境下,样本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2.2个百分点,税前利润可能下降20%。
46家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房地产贷款在重度压力下,不良率将上升3.5个百分点,预计贷款损失增加30%。
银监会统计样本银行中贷款房价比在70%-80%的个人住房贷款有8448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不是自住首套房,如果房价下跌超过30%,出现断供的风险较大。
另外,银行体系内与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行业贷款余额更大,且授信业务中一般没有押品,有的也主要为房地产,其风险与市场波动密切相关。
4、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行业信贷风险。
面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巨大矛盾,国家已出台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并对落后产能企业采取了行政关闭的严厉举措。
根据有关部门的部署,今年要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这些被关闭企业的银行债权存在被悬空的可能。
对一些已违规建成和在建的落后产能项目,将面临无法开工或形成“半拉子”工程。
近期国家已取消了部分“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出口退税,差别性电价、试点征收资源税等调控措施也已陆续出台,部分企业偿债能力会发生巨大变化。
同时,银行在“两高”行业和客户的总体贷款余额仍然较大,随着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部分企业的信用风险将会提前暴露。
目前,部分“两高”行业不良贷款已出现明显抬头迹象。
如炼焦、平板玻璃行业不良率分别为2.3%、8.9%,比年初明显上升。
平板玻璃、水泥、造船等受调控行业的不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
(二)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状况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11.1%,核心资本充足率9%,资本充足率整体达标。
但是,今年延续去年信贷迅速增长趋势,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0.2个百分点。
不少银行接近银监会要求的大型银行11%以上、中小银行10%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融资需求增强。
截至2010年6月,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86%,比年初增加31个百分点。
图2 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图3 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状况资料来源:公司年报(三)商业银行评级状况根据wind统计显示,国内评级机构对于发行金融债银行的主体评级均在投资级以上,最高为AAA,最低为A-。
评级为A-的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主要商业银行评级一般为AAA。
今年以来,没有国内评级机构调低银行的信用评级。
表2 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状况今年2月份,惠誉将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个体评级从“C/D”级下调到“D”级[2],这是惠誉6年多来首次下调中资银行的评级。
惠誉公司称,此次其下调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个体评级,反映了两家银行由于去年贷款快速增长导致的资本状况弱化和表内、表外信用风险增加。
其中,招商银行评级下调的主要原因是核心资本弱化,以及因近期贷款规模快速增长和2008年收购香港永隆银行而导致的杠杆率上升;中信银行评级下调的主要原因是2009年贷款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的信用风险增大和资本弱化。
二、银行业风险管理状况(一)信用风险管理1、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在信贷审批、“三农”信贷管理、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显著变革,其它银行也继续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2008年开始,农行着手对信贷审批体制进行改革。
建立“会议审批、合议审批、直接审批”三位一体的审批方式,通过设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实行分层审批方式,设立独立审批人和专职审议人岗位,强化信贷风险的集中、垂直管控能力和专业专职审贷能力,提高信贷审批质量和效率。
修订信贷业务授权管理办法,调整授权范围和授权方式,并以信贷经营管理综合评价为基础,对一级分行进行差别授权,加大对优势行业重点客户、重点项目、总行直接管理客户以及重点城市行差别授权的力度。
制定信贷业务专职审批审议人员考核办法,规范和加强信贷专职审批审议人员管理。
积极推进“三农”信贷管理体系建设。
按照服务“三农”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出台并多次修订了“三农”信贷业务基本规程,授信、授权、担保等“三农”系列信贷制度,落实全行开拓县域和“三农”蓝海市场战略,通过下沉经营重心,简化业务流程,改进评级方法,丰富担保方式,强化风控措施,促进“三农”和县域信贷投放,防范“三农”信贷风险,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有效信贷管理模式。
选择部分前台部门进行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行小企业和个贷业务的专业化经营,积极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试点,推行个贷业务“分散营销受理、集中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信贷经营管理体制。
为加强信贷业务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农行成立了授信执行部,授信执行指的是信贷业务审批后,直至以非清收处置方式结束信贷交易前的经营管理全过程,主要包括合同签定、放款审核、押品管理、贷后检查、风险监控、档案维护、到期收回等环节。
授信执行部是全行授信执行工作的牵头管理部门,承担全行授信执行工作制度建设,监督全行贷后管理工作,开展信贷在线监控、检查和风险核查,指导开展合同管理、放款审核管理,督促规范信贷档案、押品管理等工作。
建行率先在总行设置首席风险官,在一级分行设置风险总监,在二级分行设置风险主管,在县级支行设置风险经理,在全行范围内构建了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
在管理机制上,建立了以“纵向负责报告线为主,横向层级报告线为辅”的双线报告路径;在信贷业务流程上,建立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平行作业机制,风险经理参与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有效衔接。
光大银行成立资产监控中心,整合目前分散于多个条线和部门的信贷资产监控管理职能,建设专业化的资产监控队伍,从贷款受理、审批、发放到回收,实现全流程风险管控,落实客户回访、资金流向监控、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等关键环节的贷后检查制度。
兴业银行根据银监会贷款新规,对贷款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进行重新梳理和改造,重点针对贷款的发放与支付环节,在原有的授信业务流程上增加了经营机构“会计合规岗”,在信贷资金下柜并支付的同时,负责审核贷款发放材料的表面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并审核监督对第一手转出的信贷资金流向。
特别增加了贷款资金监控手段,配套启用《贷款资金受托支付审批表》,明确贷款资金支付控制中经营机构、会计结算部门等相关部门责任,并强调相关部门相互衔接要求。
2、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今年以来,银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制定信贷政策,调整部分行业准入标准,优化信贷结构。
工行进一步完善行业信贷政策,加强行业分类管理和行业限额管理,进一步扩大行业信贷政策覆盖面。
继续坚持“绿色信贷”导向,制定绿色信贷项目准入标准,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放。
严格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区域准入,落实准入城市名单制和贷款限额管理,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量和投向,主要投向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和优质项目。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房地产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完善房地产行业信贷政策,继续实施行业限额管理。
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名单制管理,明确客户准入标准,优化调整客户结构。
调整房地产贷款品种结构,重点投向优质普通商品住房项目,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贷款相关政策。
严格执行贷款封闭管理制度,规范项目资金使用,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销售比例还款制度。
农行制定2010 年信贷政策指引,修订房地产和钢铁行业信贷政策,新制定煤化工、焦炭行业信贷政策。
制定重点城市行信贷业务配套政策措施,增强信贷政策的区域针对性。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风险管控,提升组合管理能力。
推进行业限额管理,对部分敞口较大、风险较高的行业设定指导性贷款限额,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
落实和扩大客户名单制管理,制定煤化工、焦炭等行业客户分类标准及客户分类名单,加大潜在风险客户贷款退出力度。